第二节 堤防 县内大部分村屯,耕地分布在黑龙江沿岸,由于地势低平,一遇较大洪水即部分被
淹,造成房屋倒塌,农业绝产或严重减产,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困难。
为保护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安定民心,建设边疆,1958年在洪
峰到来之前,县委、县人委组织县直和朝阳镇内职工、居民,在日伪旧县城土圈子基础
上,临时抢修一条长3·25公里,平均高2米,堤顶宽1·2米的小护城堤。保护面
积为0·37平方公里。但因此年洪水水位高达100·11米,于7月28日溃堤,
县城被淹。1959年又抢修、加高、加固,秋季又遇到特大洪水,水位仅比上年低5
公分,结果又没防控。1960、1961两年,总结前两年防汛经验教训,动员全县
职工,在原有防洪堤基础上加高加固,战胜了1961年的较大洪峰。同期还组织各公
社沿江生产队修筑护屯堤和部分护田提。其中,增产屯修0·85公里,高升屯1·22
公里。保安村0·5公里,多未能经受住特大洪水冲击。_
为防治特大洪水,确保县城安全,1964年县政府筹集资金49800元,重
新修筑朝阳镇江岸堤防。4月开工,至9月末共修堤长825米,完成土方14300
立米,标准达到能防生1958年洪水。
1965年以后,每年六七月份组织力量对堤防的危险地段进行检查维修。
1972年汛期,根据上级指示和可能发生特大洪水的预报,县革委于7月中旬进
行动员,并根据朝阳镇内各项事业和人口发展需要,决定在原护城堤南侧外面构筑一道
新防洪堤。全县组织两千多人,乌伊岭、东风、嘉荫农场、乌拉嘎金矿局也派人支援,
经过20多个昼夜的突击奋战,共完成土方5万多生米,筑起一道近两华里的新堤坝,
并对原有堤防进行了加高、加固。因而战胜了当年的较大洪水,保住了县城的安全。
同年8月24日,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根枢多年防洪抢险的经验教训,决定报请国
家批准补助投资修筑西从太平南山起,经朝阳镇、新发,东到永安西河,长15·7公
里的防洪大堤,堤顶宽为2米,迎水坡边坡为1:2,背水坡边坡为1:2·5,平均
高度2·5米,并在永安西河口处修建闸门一座,以排除内水和防止江水倒灌。总工程
量36万土石方,需投资68万元。标准是防治1958年特大洪水,保护县城和太
平、新发、永安3个村屯和12 9 0 0亩耕地11000亩可垦荒源免遭水害。此
项工程1973年批准施工,1975年基本完成,有些堤段没有达到设计标准,以后
又多次补修。
同期对另外7处黑龙江堤防进行了维修,共完成总长度14公里,土方量23·9
万立方米。其中富饶防洪堤5·5公里,土方12万立方米;向阳堤防6公里,土方
7·4万立方米;常胜堤防2·5公里,全方4.5万立方米。
1976年成立大集体性质的亏业水利工程队承担全县堤防建设工程,重点建了
富饶堤防主体工程和一号亮子闸门,1978年基本竣工,完成总工程量123300
立方米,管理站办公室80平方米,总投资24万元。1979年又集中4台推土机,大
干6个月,结束了3孔涵闸的全部尾工,使富绕堤防工程接近全部竣工。
同年配备了27名护堤员,重点抓朝阳、乌云的堤防管理。到1981年,全县共修
筑起护城、护屯、护田堤88公里。。
1983年投资149944元,加固永安闸门及下游堤防工程。1984年8
月黑龙江洪水持续猛涨。全县投入紧张地抗洪抢险斗争。场旺河、乌伊岭、新青、乌拉
嘎等单位派出1500多人增援。全县出动修堤人员3·2万人,汽车1120台班,
推土机6470台班,用草袋17万条,麻袋4200条,石块800立方米。终因
水位过高,于8月21日上午7时30分许小新发处溃堤,下午5时洪水进县城。此次
洪水,全县溃堤21处,总长2859米。其中朝阳镇7处,300米;乌云1处,
808米;常胜13处,1656米;堤坝损坏32·4公里。水毁工程60·6万
立方米。当年完成培口子10万立方米。1985年组织施工队伍,培口和填塔工程量
731600立方米,完成投资额1260900元。朝阳镇堤防修复后堤顶宽度增
加1米。同年完成堤防护坡工程全方4994立方米,砂石1470立方米,水泥板
块989立方米,无纺布9379平方米,水泥板护坡9270平方米,长度1·4
公里,完成投资55万元。
(见附图)
@img 6W8007L.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