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田水利

第三节 农田水利


农田水利建设始于1957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之后。1958和1959
两年,先后利用太平东河修筑朝阳灌区;利用西北岔河修筑兴农灌区,并打土井37
眼,预计有效灌溉面积为1575亩,均未受益。同时还治理易涝面积6300亩。
1963年保兴公社组织兴农、仁会、三合3个大队,在原兴农灌区基础上,兴
修防涝、灌溉两用工程,共完成立方1·2万立米,用工日2900个,治涝面积
5700亩,可以灌溉旱田1000亩。同年,在乌拉嘎公社胜利大队兴建小型水电
站1处,装机容量5千瓦,设计出力为12千瓦。
1965年兴建电灌工程两处,朝阳公社尚志一队和尚志三队各1处,架设高压输
电线路0·23公里,当年灌溉菜田15亩。
1967年兴建3处扬水站,其中胜利大队利用黑龙江水建一处电力扬水站,装机
容量20千瓦,自筹经费655元,国家补助1830元,当年灌溉农田30亩;新
发大队利用南沟水泡子建又处电力扬水站,装机容量7·5千瓦,自筹经费300元,国
家补助800元,当年浇地10亩;太平大队利用南泡子建1处电力扬水站,装机容
量7·5千瓦,自筹经费200元,国家补助880元,当年浇地10多亩。
1969年又兴建东方红大队电力抽水站1处,永安电力抽水站1处,向阳大队机
灌站1处。当年机电灌溉面积285亩,自流灌溉水田面积2256亩,治理内涝面
积6300亩。
1974和1975两年,各公社、农场先后组建24个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共
700多人,承担施工项目30处,完成排涝工程105处,渠道总长2·2万米,土
石方8·7万立方米,除涝面积14850亩,改良土壤900亩,建造条田300
亩,治理水土保持面积2700亩。
1975年在毛兰沟兴建1处小型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50千瓦,在雨水正常情
况下,年供电7个月。但因管理不善投产半年放弃。,
1978年全县普查,共有可利用机电井9处,自流灌溉12处,晒水池6座,当
年实灌面积883亩,其中水田606亩,菜田198亩,旱灌79亩;排水沟99
条,全长81850米,除涝面积114595亩。
1979年贯彻“以小型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当年效益为主”的水利方针,推广
“小白龙”灌溉和喷灌。7月间出现旱情,向阳、富饶、常胜、朝阳、保兴等地组织群
众抗旱浇地,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全县共灌溉和浇地1576亩,其中,水田100
余亩。旱田1400多亩。
1980年,因历年兴建的电灌、喷灌等工程多已废弃,至1983年,重点抓了
水田和菜田灌溉工程维修和扩大效益;夏季出现旱情时,继续进行人工降雨试验;有重
点地维修整治一些防洪排涝工程。
1984年铺设喷灌管道400米,架设配电线路500米,整修晒水池100平
方米,在建边、建业、建华和禅树林子村进行4个小涝区治理,当年施工,当年受益,
除涝面积2900亩。1985年完成机电井3限,投资4·1万元;整修水田渠道
9公里,排涝渠道12500米;涵洞5座,截流坝1处,排水沟3条。共完成工程
量4·3万平方米。植水土保持林6万株,保护效益面积9700亩。
(见附图)

@img6W8007M.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