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章 综述

第五篇 工业

第一章 综述



早在19世纪70年代,嘉荫河流域的金沟就有民间采金。光绪十九年(1893
年),漠河金矿接办人袁大化创办观音山分厂,雇佣工人用手工方式生产黄金。这是嘉
荫地面最早的工业生产。
民国5年乌云设治后,温河镇、宝兴镇、朝阳镇先后办起了铁木、酿酒等手工业作
坊。民国15年(1926年)以后,粮米加工、木材加工、皮革、成衣等业才缓慢地
发展起来。到民国20年,全县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有15家,从业人员仅24入,年产
值合现大洋9·7万元。佛山县民国16年设治以后,由于苏军于民国18年入侵,宝
兴镇夷为废墟,宝南镇被焚烧,仅朝阳镇有铁制品、制材、酿酒等手工业作坊。
1933年乌、佛两县沦陷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出于掠夺资源的目的,1939年
在乌拉嘎成立采金株式会江永林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1942年达5000
余人,对于有益于国计民生的民族工业则采取限制和压迫政策,10余年间,两县的手
工业生产,虽然产品有所增加,但作访数、从业人数、生产总额都低于民国时期。
1935年乌云县共有各类手工业作坊12家,从业人员23人,生产总额3412元
(伪币);佛山县有各类手工业作坊7家,从业人员8人,生产总额1500元。①
1941年以后,由于原材料奇缺,苛捐杂税过重,社会购买力过低,多数手工业作坊
倒闭。至伪满洲国灭亡前夕,克强维持生产者已寥寥无几。
1947年8月县人民政府成立之后,在土地改革时,对手工业作坊采取保护和鼓
励发展的政策。从1950年起,县政府起用郭友三,先后办起了制油厂和米粉厂,是
嘉荫县最早的地方国营工业。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万元。产品主要有面粉、米、豆
油、红砖、白酒、车马挽具,以及铁木农具加工修理。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地方国营工业稳步发展。到1956年全县有地方国营工
业4家,集体所有制企业3家,工业总产值达15·3万元。事企业的经济收入都略有
盈余。
在国民经济“大跃进”的年代里,一哄而上办起了农具修配厂、制材厂、酒厂、造
纸厂、发电厂、皮革厂,以及松香、肥皂、食品等小型工厂,工人总数1959年发展
到1150人,总投资额达975万元,总产值1960年(最高年份)达371·4
万元。与此同时,农村人民公社兴办了粮米、榨油、铁木、发电、被服、松脂油、化
肥等27个小厂,总产值达14·7万元,从业人数达70余人。但是;由于建厂带有
--------------------------
①见《乌云事情》与《佛山事情》。
--------------------------
很大盲目性,设备简陋,原材料欠缺,产品质次价高,多无销路。再加上经营管理混
乱亏损面和亏损额都很九到1961年全县工业企业亏损额达65·1万元。
1962年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县政府对全
县工业企业进行认真整顿,采取“增、维、缩、井、转、停、关”的措施,关停9家,
合并6家,缩减4家,维持生产的仅有5家工厂。职工人数由1150人减到192
人,工业总产值降到59·4万元。
1963年以后,全县工业生产状况又逐步有所好转,到1966年县营工业企业
又发展到11家,其中国营企业7家,集体企业4家;工业总产值达54·3万元,亏
损额下降到1·3万元。
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前3年全县工业生产处于停滞倒退状态。1970
年以后,按照“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
为大工业服务,为出口创汇服务”的方针,又相继办起了木器厂、机电厂、化肥厂、煤
矿。停产多年的造纸厂也扩建投产。由于上海干部和上海、哈市、齐市知识青年来县
“插队落户”,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工艺和技术,使全县工业又有新的发展。到19
76年工业企业发展到32家。其中全民所有制20家,集体所有制12家,工业总产
值达522·1万元,职工人数增加到1100人。但因不停的“批判、斗争”,经
常地批“利润挂帅”,批“物质刺激”,批“管、卡、压”,办工业考虑需要多,可能
性少,过分强调“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致使
外大多数企业连年亏损,全县工业企业亏损额不断增大。从1970年到1976年7
年累计亏损259·4万元,除1970年亏13·2万元,其余6年亏损额均高于
20万元。
粉碎“四人帮”以后,工人干部心情舒畅,县革命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办工业积极性
很高。1977年上红石水电站,1978年又筹建河沿火电厂,两年多在“大上”,
“大干”口号鼓舞下,又先后办起了14个厂子。到1979年末,全县工业企业发展
到45家,工业总产值593·5万元。但多数企业还未从重产值、重产量、轻效益、
轻质量中解脱出来,普遍存在着“三高两低”(工资高、运费高、燃料费用和某些原材
料价格高;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低 )的弱点,加之地方市场狭小,产品没有竞争能
力,经济效益差,多数企业仍没摆脱亏损局而。1979年22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利润
总额14万元,亏损总额94万元。其中县营地方工业盈利14万元,亏损总额29万
元,盈亏相抵净亏15万元。全县各类集体工业企业共盈利9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工业系统开始注意围绕提高经济
效益开展工作。1950年在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过程中,对部
分工矿企业又实行“关、停、并、转”。关停的有造纸厂、纸箱厂、化肥厂;转产的有
机电厂。合并的有创业金矿(合并于乌拉嘎金矿局)。1982年利用当地资源优势,
将木材综合加工厂改建成胶合板厂,在原纸箱厂的基础上,办起了水器文具厂。1983
年对嘉荫县煤矿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嘉荫电厂续建工程上马,1985年建成投
产。是年红石水电站进行机组设备更新。在此期间,对无定型产品,退休职工多,负担
重的机电厂以及企业后继乏人,改造无方,负担过重的皮革厂和第一技服厂,经过调
整,于1984、1985两年相继“下马力”。
1980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社队企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社
队企业要有个大发展”的号召,在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前提下,乡(镇)村(街)办
工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到1985年,全县城乡共办起制砖、制油、发电、粮米加工、
调味、淀粉、农机具修理、木器、木材加工以及采金、采石、采砂等27个联营合作企
业,从业人员81人,总产值达53·3万余元。与此同时,个体工业也有很大发展。
到1985年,全县城乡共有水器加工、黑白铁加工、粮米加工、洪炉、电焊、机械修
理、被服、美术绘画以及四坊等107家,从业人员298人,总产值达38万余元。
1983年以来,经过企业整顿和推行经济责任制,企业领导班子的素质逐步提
高,各项规章制度得以恢复健全,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断加强。特别是在放权搞活的思想
指导下,在县营企业中,对党政分工、选举厂长、经营承包和工资形式等方面,进行了
初步地改革,多数企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效益比较明显。1985年除嘉荫
电厂、红石水电站、酒厂、胶合板厂尚有亏损外,其余企业都实现了扭亏增盈,创利润
27万元,固定资产、总产值和产品产量也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85年与1952
年相比(此前没有统计数字),工业固定资产(按原值计算)1952年1·2万元,
1985年9174万元,增长7645倍;工业总产值1952年4万元,1985
年1089万元,①增长271·25倍;白酒1952年年产38吨,1985年达212
吨,增长4·6倍;发电1955年5000度, 1955年30万度,增长59
倍,褐煤1967年7000吨,1985年38500吨,增长4·5倍;红砖
1949年产80万块,1985年产1989万块,增长23·9倍。
(见附图)

@img6W8007N.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