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建材工业

第八章 其它工业

第一节 建材工业


全县建材工业只有红砖生产。60年代讯仅周玉贤一家从事手工制砖,忙时找帮
手,闲时单干,年产红砖8至16万块。
60年代中期,随着城建规模的扩大与用砖标准的提高,促进了制砖工业的发展,
1985年红砖年产量达到1989万块。主要生产厂家是嘉荫县制砖厂。
嘉荫县制砖厂是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建于1964年5月,
当时由县和嘉荫农场合办。建厂时采用手工还,方框窑焙烧。当年生产30万块红砖,
全用于第二年串窑建设。1965年串窑建成投产。1967年秋企业分家,一家在原
址,由农场单独经营;一家迁回朝阳镇,由嘉荫县经营,定名为嘉荫县制砖厂。当年县
投资6·7万元,建成设计能力年产400万块红砖的11门串窑。1969年因战备
迁到结烈河大队,建成年产3万块的方框赛两座。1971年7月又迁回朝阳镇原址。
1973年筹建18门轮窖。为保证建窑用砖,在原有4个方框窑的基础上,又新建两
座方框窑。特邀全国建材工业的先进县,江苏省启东县惠丰公社建筑队承担施工任务;
1974年8月20日轮窑建成投产,万块红砖。煤量由1·5吨下降到1吨。1975
年改名嘉荫县砖瓦厂。该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高群奎将工资形式由日工资改为定额管
理,同时控制固定工人指数,生产季节多采用季节合同工,使企业面貌很快发生了变
化,当年扭转亏损局面。接着又将制坯中由接煤作添加料改为掺煤灰,使万块红砖煤耗降
低到0·8吨,红砖质量也逐步提高。1976年红砖质量跃居伊春地区第一位,达到
130号红砖标准。1977年按照省建材工业归口管理的要求,由县工业科划归建设
科。1979年全省红砖生产分片大检查,北部地区共有110家企业参加评比,本县
砖瓦厂产品质量名列第二,企业全面管理名列25。1978年被中共伊春地委、伊春
地区革命委员会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0年4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省革命委员
会嘉奖县砖瓦厂,并授予“六庆式企业”称号。
为发展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红砖生产,1983年县政府决定建36门轮窑;并再
次邀请江苏省启东县建筑工程队承担施工任务。36门轮窑1983年动工,1984
年投产。设计能力年产2000万块红砖,两条制坯生产线。1954年8月因遭受
特大水灾停产。1985年灾后企业恢复生产,但红砖质量和经济效益每况愈下。
该厂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现有职工85人,其中女工25人。全厂两个车间,
原18门轮窑和1条制坯生产线为第一车间,新建36门轮窑和2条制坯生产线为第二
车间。实行一级核算,两级管理,工资形式实行计件工资(包括小组和个人)。1985
年拥有固定资产155·6万元,生产红砖1100万块,完成产值47·9万元,
盈利3·4万元,上缴税金68800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395元,红砖合格率
80%,一级品率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