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交通邮电
第六篇 交通邮电
嘉荫县是非铁路沿线的边疆县份,陆路交通长期处于闭塞状态。到民国17年才修
一条自乌云城区经上道千至库尔滨的马车道,全长180华里。翌年用“水灾赈济粮
款”修筑从温河镇(旧城)至车陆的汽车道,因灾民反对未及工程之半而不了了之。
伪满统治时期,日伪政权出于军事需要,在乌、佛两县修八条警备道,并配有两台
专用汽车。同时还通过一段航空班机。至于民间运输仍和民国期间一样,主要靠畜力车
和爬犁。一直十分困难。
解放以后至50年代末,陆路交通改变不大。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共修筑7
条县级公路,全长374公里。还修筑了9条地方道路,使全县城乡形成四通八达的公
路网。到1985年底,全县拥有汽车396台,加上胶轮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等运输
工具,机动运输车辆已呈饱和状态。
水路运输在嘉荫县交通史上曾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嘉东公路通车以前,黑龙江是全
县的交通动脉,夏则江航,冬则江行,村镇也多临江而建。嘉东公路通车以后,江航的
客货运量逐渐减少,嘉萌县划归伊春地区后则更少。70年代末只有煤、木等少量物
资,通过江航运输。
邮政历来和交通密切相关,在陆路交通本开之前,全县邮政艰难,信息迟钝。尤其
是开江或封江期,内外音信断绝。60年代以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城乡投递网路
不断延伸,邮政设施不断改善,邮政管理不断加强。到1985年,全县共有10个邮
电支局所,邮路总长585·4公里。村屯都通邮。
民国时期,乌、佛两县既无电话,一也无电报。日伪统治时县城有军用电台,并有自
朝阳镇经王家店通乌云县至黑河,经保安通乌拉嘎采金所,以及由县警察本队至各小队
的电话。敌伪政权瓦解后,电信设备破坏殆尽。1953年成立邮电营业处,县城始有
市内电话、长途电话和电报业务。电信事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1953年至1972
年的20年间,城乡均使用“摇把手”电话机,发展比较缓慢;1973年镇内电话
改成供电式,1977年实现镇内电话自动化,各公社(即现在的乡)也实现了载波
化。到1985年底,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00门,话和总数411部;农村交换总容
量450门,话机总数78部,电报电路总数两路,载波电报机一部,电传机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