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公路养护

第四节 公路养护


嘉荫县的公路养护。按照不同时期的养护线路、运料机械化程度和机构设置,分为
3个阶段:1961- 1963年为嘉东公路维护通车阶段。1964- 1974年为
养路事业在动乱中缓慢发展阶段21975- 1985年随着嘉马、稻富、小常公路的
相继通车,是养路事业在整顿改革中大发展阶段。
(一)1961年7月嘉东公路停建后,县里曾留下从农村招收的临时工4O余
人,从事维护通车工作。但由于养路管理机构不健全,夏季也不通车,养路工人只在个
别路段上修修补补,处理反浆水毁,排除雪阻,工作松散,任务也不明确。然而这些人
却是嘉荫县养路员工的先驱,他们在养路工作最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下来了。
(二)1964年8月,经省交通厅批准成立养路段,编制140人,其中管理干
部7人。嘉东公路通车交付养护后,设养护道班11个。分别设在太平、大滚沟、双桥、
明德、稻田、48、53、水营、二所、三所;逊富公路1966年3月移交本县管
理,设平阳河、图岗、腰屯、三道沟和米罗果斯河5个养路道班,养路工区设在富饶。
1966-1974年,养护线路总长为154公里,养路员工130人,其中养
路工约80人,嘉东公路平均每公里0·8人,逊富公路平均每公里0·6人。养路工
具主要靠手推车、畜力车、抬筐、土篮子。由于人员少,运料工具落后,工人劳动强度
大,劳动效率低。加之组织机构不稳定,领导变动频繁,段与道班组织领导都比较松
散。特别是1968年全县清理阶级队伍扩大化,养路段是重灾户,对工人劳动积极性
挫伤很大。再加上道班内吃“大锅饭”,无检查评比验收制度,好路率很低,经常因雪
阻反浆停运。
(三)嘉马、稻田、小常、保兴山公路相继通车以后,养护路线长达374公里,
养路员工增加到300多人,养路机构也随之扩大。1976年养路段改为公路管理
站,站下设保兴、稻田、富饶3个养路段。保兴养路段养护嘉马、保兴山、马太公路,
养护线路128·7公里,辖养路道班5个;稻田养路段养护嘉东公路,线路长105
公里,辖养路道班8个;富饶养路段养护逊富、稻富、小常3条公路,养护线路
140·3公里,辖养路道班7个。
1976年起,运送砂石料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养路工人的劳动强度减轻,生
活条件改善。嘉东公路平均每公里设养路工1人,嘉马、精富公路平均每公里设0·8
人,个常、逊富、保兴山公路平均每公里设0·7人。各养路段在完成正常养护任务之
外,1976-1977年对稻富公路进行了大规模突击补修,1977-1978年
对嘉东公路稻田段进行了加宽加高。1980年各养护绞路都实行“五定一奖”(即定
里程、定人员、定材料消耗、定费用支出、定好路率,完成五项经济技术指标好的按合
同绘予奖励)的管理制度,站、段统一管理,班组核算,定期检查评比使好路率逐年
提高。主干线嘉东公路基本实现了无反浆、水毁停车。其它统路,也基本上能保证正常
通车。
(见附图)

@img6W8007V.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