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汽车运输

第二节 汽车运输


1959年11月,黑河专署交通局调拨给嘉前县一台“嘎斯”汽车,在初具路型
的嘉东公路上断断续续运行了3个冬天。
1964年11月11日,嘉东公路剪彩通车,运输站也在同一天办理客货运输业
务.
从1965至1985年,虽然中经十年动乱,但公路运输在不断发展。特别是粉
碎“四人帮”以后,运输机构日臻完善,运输队伍不断壮大,客货运输车辆不断增加。
到1985年,全县共有客货车396台,比1965年增加35倍,客运量增加近
20倍,货运量增加近10倍。嘉荫至汤旺河的客运班车常年定点运行,全县9个乡镇
与1个国营农场,也都通有客运班车,货运车辆近年来已呈现过剩状态。
一、运输公司
嘉荫县运输公司的前身是运输站。1970年随县划归伊春地区后改为现名。
运输站组建于1964年8月,初定编制21人,技术人员、司机、保养工统由黑
河交通局调入,其余人员由县人民政府调配。10月22日,黑河调入14名技术人员
和1台“松岭牌”客车、3台“解放牌”货车,同乘江轮抵县。
1969年黑河交通局下拨给嘉前县运输站6台“解放”、1台“龙江”(660)
大客,货车增加到9台,客车增加到3台。职工由1968年的19人,增加到63
人。砖瓦结构的办公室也在上年落成使用,经5年建设,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1976年货运车辆增加到16台,客运车辆增加到9台,职工增加到91人,上
一年兴建的520平方米砖瓦结构候车室在本年秋交付使用,6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
客车库当年施工,当年落成。组织机构也比较健全,公司下设客运站、车队、保养厂,
以及相应的后勤机构。到1985年末,运输公司共有解放牌货单8台(都是改装的半
挂车),客车11台,职工124人。由于社会车辆的迅速增加,货源减少,运输公司
的经济效益开始走下坡路。
(一)客运1964—1965两年客流量不大,虽然只有1台客车,也常常座
有虚席。头两年由于路况不好,夏秋雨天停运。客流量增加始于1966年,客车增多
始于1968年。
1974年嘉马、稻富公路相继通车以后,城乡客运逐步发展,到1985年,
除偏远的沪嘉乡,其余乡镇和国营农场都有班车,全县80%以上的村屯连在公路网
上。
由于客运量逐年增加,客车年年都有盈利,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完成的比较好。
(二)货运 从1964一1985年,货运车辆以“折线型”增加,但货运量却
呈“波浪形”发展,1976年以后开始走下坡路。1964年综合车吨(座)产量
28877吨,1969年综合车吨(座)产量34,858吨,增长20·71%。
1970年综合率吨(座)产晕33340吨,1971年88368吨,与1969
年比。下降33%, 1972年开始缓慢回升, 1975年货运量38499
吨,为运输公司货运史高峰。1976年开始第二次下降,综合率吨1979年降到
19555吨,低于1964年;1981年略有回升,1982年回升到34652
吨。198s年又开始第三次下降,本年下降到242240电及984年又下降到
15036吨。1985年又略有回升,本年综合车吨(座)产量是20869吨。
(三) 经营管理嘉荫县运输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
管理制度;第一年亏损2万元;1965- 1968年,每年亏损三四万元;1969
- 1971年。每年亏损6万元以上;亏损最严重的1972年,总亏损额达85775
元。出现连年亏损的原因是:建站初期,由于管理人员没有经验,百业待举,费用
大,加上路况不好,车辆工作率低。如1965年客车工作率是36·7%,货车工作
年是55%。1966年春,在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各级领导干部都“洗澡下
楼”,①生产便过问的少了。夏秋“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利到本县,翌年8月进人夺权
高潮,企业管理一直处于混乱状态。特别是1972年三权(人、财、物)上收之后,
县里不管,省、市主营业务部门又鞭长莫及,造成本年亏损额最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
的关注,并着手进行整顿。在整顿中,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造成亏损的根本原因是制度
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尝罚不分阴。具体表现在“单车无成本,消耗无定额,亏损无比
较”的平均主义。所以从1973年开始进行单车核算试点,当年减亏5万多元,亏损
额降到33839元。1974年撤销“三权”上收的决定,县委、县革委加强了对
运输公司的领导,当年亏损额又降到29016元。经过两年“单车核算”试点,
1975年全面实行“单车核算,超产奖励”的制度,实现速公司以来第一次盈利
403元。
1976年,由于加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干部责任心强,
工人劳动积极性高,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当年盈利1·7万元。以后7年连年盈利,
1978年盈利额高达5·6万元。1979年至1983年,盈利额在8万元上下波
动。1984年遭受水灾,亏损104453元,1985年收入和支出又出现平
衡。
在公路运输管理体制上,曾进行两汰改革尝试:即“铁、公路联运”和将县直企事
业单位车辆全部集中管理使用。
1969年春,根据周总理“关于在全国试行铁路、公路、内河航运联合运输”的
指示,嘉荫县运输公司与佳木斯铁路分局五营机务段达成联运协议,县客运站代售全国
铁路客票,办理行李包裹和零担货物的转运业务,同时派员驻汤旺河车站负责转运,办
理“铁公”联运。此举对旅客转来和小件物资托运,确实便利。但试行中出现许多矛盾
不好解决,如包装不完整造成货损,托运违禁物资的责任追查等,往往出现铁路公路扯
皮现象,所以到1979年停止了铁路公路联运。
1969年5月,依据省革委指示,曾一度将县直企事业单位车辆统统收归运输公
司管理,共收货运汽车10台,加上运输公司原有货运车辆共19台。由于车辆过于集
中,给经营管理和各单位货物运输带来很多不便,1970年7月便将集中的车辆仍归
回原单位。
--------------------------
注:①指在运动中,领导干部检讨错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洗澡”,检讨群众满意,通过为“下楼”。
-------------------------
二、运输社
运输社的前身是运输服务队。1965年县劳动科将社会上闲散劳力9人组织起
来,自筹资金买3台手推车,在镇内自找活路,从事短途运输,定名为“朝阳镇运输服
务队”。1973年改称运输社,人员增加到30人,两台畜力车代替了人力车
1976年购置5台手扶拖拉机,198O年又购置胶轮拖拉机两台,兴办了修理厂,
承揽汽车水箱、洪炉、元锯修理等业务,共有固定资产10余万元。1983年实行自
愿结合,分散经营。
(见附图)







@img6W80081.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