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航运

第三节 航运



一、国航
1918年5月27日,“庆澜号”轮船由哈尔滨启航,5月31日航经乌云、佛
山两县,6月2日安抵黑河,①为国航之始。民国期间在乌云、佛山两县停泊船只
的主要码头有:上道干、下道干、同河镇、常家屯、乌云站、雪水温、双河镇、朝阳
镇、宝兴镇、佛山镇(即宝市镇)共10处。船只有帆船8只,船舱*10只,汽船若干
般。每年5月中旬至10月初通航,每月通行船只约有10一只次,全年约60只次。汽
船最高吨位500吨,帆船最大吨位1500石,所载货物以面粉、大豆、小米为大
宗,次之为日用百货。
日伪统治时期,为阻止我抗日军民过江,对黑龙江航运控制极严。但由于经济和军
事上的需要,江航还是有所发展。通过乌、佛两县的客货船有永安、北海、午城、威
远、绍兴、大兴、海燕、泰安,均为木质结构,以烧柴为燃料,用蒸汽机作动力,上行
时速12至18华里,下行时速25至30华里。不但速度慢。而且设备简陋。
航行区间上至黑河,下至佳木斯,每周定期班船1次,不定期船只2-3次,无短
途客船。每艘客轮可乘旅客最多达600余人,同时还装载百吨左右货物,沿途大小码
头均上下旅客,装卸货物。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将航行在黑河镇上下游的日伪遗留轮船以战利品缴抓
造成江航两年不通。1947年5月,黑河航务处用打捞的日伪沉船改造成客货轮,取
名“毛泽东号”(当年又改为“黑河号”),首航抵哈尔滨。翌年自造的“海兰号”启
运。1950年以前,主要是这两艘客轮航经嘉荫县,班期不定;或半月,或20天。
1951年以后,黑河航运局自造“漠河号”客货轮;又调入“沈阳号”、“四平
号”、“东北号”,均航经县境,约7天一个班期。
-----------------------
①《黑龙江志搞》卷四十一.
-----------------------
良朝阳镇上航黑河389公里,下航至佳木斯594公里。本县境内设两个航运
站:马云和嘉荫,其余均为监时停泊点。
1953年佛山县(今嘉荫县)划归黑河专署,客货运量逐年增加,到1964年
进入鼎盛时期。每年5月1日以后,江边货栈相连,旅客熙来攘往,航运呈现一派繁荣
景象。
1965年秋嘉东公路通车以后,客货运输逐步由航运转问汽运。但在1970年
以前,由于地县的隶属关系,江航客流量仍然很大,煤、木、粮、油调运,仍以江航为
主。自70年代初,江航客货轮船不断改进,特别是1977年。东方红23号、
“东方红25号”相继航经县境,旅游条件为之大变。
二、地航
嘉荫县航运公司隶属县交通局,承担地方航运任务。
1968年黑河地区革命委员会力解决嘉荫县从乌云煤矿往县城运煤的运输困难,
将爱辉县机船队大部份船只、人员、设备调拨给嘉前县乌云煤矿(即嘉荫煤矿),定名
为红旗船队。主要固定资产有机船 3艘,拖轮 3艘,价值156884元。随船人员
7名,其中干部1名,工人6名。由于褐煤八经装卸,大部份成为碎面,用户不欢迎,
加之煤矿不善经营,于1971年红旗船队改隶县工交科,实行单独核算。1973年
船队有机船4艘:1号船80马力,2号船200马力,3号船载重50吨,4号船
“长征号”(自动驳)120马力,还有三艘100吨位的木质驳船,因年久失修,实
际载重量只有40吨。
1968—1972年,船队冬季均到黑河卧港检修。因不便领导,浪费较多,从
1973年起,改在本县卧港检修。1975年3月将。红旗船队”改为“嘉荫县航运
公司”。
(见附图)

@img6W80082.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