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经营管理 1953年至1964年,县局由于人员少,业务种类多,往往一人身兼多职,既
有分工、又要合作,长时间没有实行定额定员管理。直到1965年,随着人员增加,
部分工种成立了班组:计有力修班、话务班、报务班、机要班。以后又陆续建立邮运
班、投递班、营业组、封发室、长机室、市线班、动力班。1972年将大修班分为市
机班和农线班。1978年后逐步实行定额定员,并相应的建立健全了各级各类人员的
岗位责任制。1984年随着邮电事业的发展,县局内部设立一办四股:即办公室和人
秘、计财、电信、邮政四个股。电信股负责分省市线、农线、长机、市机、话务、报
务;邮政股负责分管营业、发行、封投、邮运、机要。1955年以后,为提高邮电系
统服务质量,县邮电局接邮电部、省局的指示,采取了许多措施:
1955年春,贯彻省局的“邮政规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以“建立
责任制,加强保密,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
1958年狠抓改变服务作风,加营业员为不识字的乡民填写汇款单、电报单;报
刊发行实行上门收费;电报营业时间由10小时改为24小时。
1960年各,贯彻“鞍纲宪法”,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①改进领导作风,
突出思想教育,加强民主管理。
1964年对机线室实行“四定三保一奖”(定任务、定设备、定员定额、定消
耗;保质量、保设备维修、保机密安全;超额奖励)制度。
70年代初,宣传、表彰沪嘉邮电所乡邮员应诗明在荒凉偏远的乡邮路上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事迹.开展学习活动。
1977年至1978年,全县邮电系统重点进行“整章建制”。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按照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重点进行“清产核
资”,把县局所属企业的设备、材料、资金等全部进行清点,多余的调出,无用的报
----------------------------------
注:①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相结合。
----------------------------------
废,其余全部登记造册,建帐建卡,做到帐、物、卡相符,经省局验收后发给合格
证。同时,省局还部署了3年时间搞好全面整顿的要求:1979年为恢复性整顿;
1980年为建设性整顿; 1981年使邮电企业向制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1983年到1985年期间,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指导下,推行各项经
济责任制。全局共建立班组、支局经济责任制268条,从局长、干部到工人共分48
个岗位,制定了评比打分标准,克服了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把企业对国家所承担的责任和个人对企业应负的责任同职工个
人利益挂勾,把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落实到班组、支局和个人,增收节支有
奖,完不成指标和超支有罚。
根据《基层党组织条例》、《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条例》《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
大会暂行条例》的要求,结合全县邮政、电信业务实行情况;制定3个实施细则。实行
党政分工,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
认真贯彻人民邮电为人民和“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方针,坚持质量第一的
原则,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经常研究和解决通信质量上存在的问题,省局考核的18
项通信指标全部完成。
(见附图)
@img 6W800BK.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