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建设投资
第七篇 城乡建设
第一章 基本建设投资
1952年前,无基本建设投资。从1953年起,基本建设投资不断增
加,到1985年,共完成投资额8417·7万元。按资金来源分:国家计划
内投资5333·6万元,地方自筹3084·1万元;按性质分:生产性建设
5523.4万元,建安工程6784·8万元。 35年基本建设资金总去向;用于
县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市政及职工住宅建设较多,朝阳镇镇容镇貌焕然一新。相
形之下,乡村建设投资较少。
嘉荫县属开发较晚的僻远的边疆县份,城乡建设速度、规模与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密
切相关。按国民经济发展分期记述墓本建设投资使用状况,便可了解全县城乡建设发展
轮廓。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852)
从1947年8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到1952年底,县址在乌拉嘎金矿北沟,此时
除东北有色冶金局每年有点黄金生产投资,合江省政府对县无基本建设投资,全县也无
建设项目。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853-1857)
1953年初佛山县划归黑龙江省黑河专署,国家始对本县基本建设投资,5年计
33万元,其中用于县委、县人委办公室用房建设20万元,贸易公司11万元,粮米
加工厂厂房2万元。
三、“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1958-1965)
从1958年到1965年,全国国民经济发展呈“马鞍型”一即三年“大跃
进”,两年大调整,3年在整顿中稳步发展,反映在本县基本建设上也大体是“马鞍
型”。8年共投资939万元,前3年完成275万元,其中200万元用于建县第一
中学、兽医站、扩建县医院,乡政建设以及住宅等;中间两年投资79万元,都用于
消费性建设;后3年投资585万元,其中第一年69万元,用于房屋建设,第二年
452万元,用于公路建设220万元,其余232万元用于建农机站、良种繁殖场。
运输站、邮电局等。第三年64万元,用于电力、衣机、建材工业15万元,文教卫生
12万元,流通领域15万无,其余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四、“三五”与“四五”时期(1966-1975)
“三五”与“四五”两个五年计划,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10年共完
成投资额2299万元。
1966和1967两年的基本建设投资额253万元,主要用于工窕业生产的基
本建设,其中工业完成115万元,建电厂和农机工业38万元,农、林、机、水、气
部门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额58万元,其次为财贸系统,共用去60万元,再次文教卫
生部门20万元,两项较大建筑百货商店和县医院共用35万元。
1968至1972年5年共完成投资额780万元,此期基本建设资金安排按照
“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工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投资额448万元,其中工业261
万元,农业187万元。1971年地方工业大发展,本年全县共完成投资额227万
元,其中工业建设投资高达101万元。农业基本建设,前两年投资均不超过20万
元,后三年每年都在40万元以上。商业、供销、财政部门五年共完成投资额145万
元。在非生产建设中,1968与1969两年建成的县电影院是最大工程,由于群专
结合施工,投资不到10万元。后3年市政建设共投资17万元。
1973至1975年3年共完成投资额1266万元,其中公路建设投资360
万元,工业投资271万元,农、林、机、水、气部门投资392万元,商业部门投资
134万元,文教卫生部门投资83万元。在非生产建设中,1975年建设县政府办
公楼为全县最大工程,共用26万元。
五、“五五”与“六五”时期(1976—1985)
1976至19 85年,10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14 8·4万元,其中国家
投资3177·1万元,地方自筹1971·3万元,建筑竣工面积137681平
方米。最突出的成就是县城建设,朝阳镇繁荣街、江山街街道两侧的楼房以及职工砖瓦
结构住宅,全为此期所建,主要市政设施办为此期所增。其次是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党政
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均多建于近10年,工业建设投资主要用于红石水电站和
河沿火电厂及乌云煤矿扩建。相形之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则不多,只有几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