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



一、机构队伍
1947年2月,乌拉嘎金矿回到人民手中。随者采金业的恢复和发展,金
矿局于本年内创办了职工消费合作社。
1949年建立佛山区供销社,兼营佛山制油厂和制酒厂。有职工5人。
1953年成立黑河区联社驻佛山办事处,并在稻田、保安建立两个基层供销社。
同年将佛山供销社兼营的制油厂和制酒厂转为地方国营经营。
1956年撤销黑河区联社驻佛山办事处,成立嘉荫县联社,又在兴农、振兴、高
升、双河建4个分销店,并接收乌拉嘎供销社,职工人数达到56人。
1955年,县联社并入国营商业,同时将乌拉嚏供销社也交给国营商业经营。撤
销朝阳镇供销合作社。商业局设供销经理部。基层供销社体制不变。职工人数由79
人,减少到52人。
1962年8月,召开供销社社员代表大会,筹备恢复县联社,国合分开,恢复朝
阳供销社。1963年又建立大砬子供销社,并在结烈河设分销店。
1966年接收富饶供销社以后,在平阳河、隆安、雪水温、黄鱼卧子、王家店、
仁和屯建立供销社分销店。职工人数达到115人。同年稻田供销社和结烈可供销社交
嘉荫农场。
1968年将县联社又并入国营商业。翌年结烈河供销社由嘉荫农场交回县经营。
1972年5月县联社又从国营商业分出,设县农副科。又成立向阳、常胜、沪
嘉3个供销社。职工人数增加到148人。
1976年农副科改称县联社,1981年将朝阳供销社改称红光供销社。
1985年10月将沪嘉、常胜两个供销社改为分社,隶属乌云供销社。又将结烈河
供销社改为分社,隶属红光供销社。到1985年末县联社内设计财业务综合股和人秘
股,有职工11人,下属机构有3个公司4个供销社。
(一)生产资料公司建于1962年,1981年设生产资料商店,1985
年有职工26人。
(二)土产公司1953年建立特站,1957年撤销士特站,在国营商
业建立经理部。1972年撤销经理部建立土产公司,兼去果品和废品收购业务。
1984年兼营贸易货栈,下属集体青年商店,职工人数共23人。
(三)水产公司建于1972年,到1981年水产公司下设集体青年商
店,1985年1月隶属农牧渔业局,全公司共有职工25人。
(四)基层有红光、乌云、向阳、保兴4个供销社,下属音山、沪嘉、常胜8个分
社和旧城、河口、王家店、黄鱼卧子、永安、仁会、兴农、马连、结烈河9个分销店。
共有职工142人。
二、农副土特产品收购
县境土特山产、水产品比较丰富,供销合作社成立以后派专人深入农村和山区进行
生产技术指导,签定合同,供给生产资料和组织收购工作,并对鄂伦春狩猎队给予扶
持,做到送货到门,收购到山。同时积极组织农副业生产,如:小规格材、镰刀把、锹
把、镐把等,并为商业代购猪、禽、蛋、药材,为外贸代购山野菜、活牛、白瓜籽等。
60年代初,开始对珍贵的野生动物实行保护政策,对生产者规定了限额。从此珍贵皮
张的收购量逐年减少。
1970年开始,县供销社为了增加农副产品,帮助农村大搞人工有耳,办木耳菌
厂,组织养蜂等,农副土特产品收购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收
购量逐年上升,1980年收购山野菜2940担,1985年采购木耳470担,
白瓜籽245担,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红松籽是境内山产品中的一大特产,营养丰富,颇享盛誉,含油率达61·2%。
1957年11月,全县组织360人入山采集,收获松籽2500担,最高年产量
的1961年收获1万担。
三、废品收购
废品收购始于1953年,由土特站柜台兼收,当时只限于铜、铝、锡等项废品,
收购数量很少,1970年收购值才超过1万元。收购品种除金属外,还增加了麻、
布制品、废纸、玻璃、动物骨等。1985年废品收购总值达5万多元,比
1980年增加40%。
四、商品销售和生产资料供应
建国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购买力不断提高,国家对基层供销社在货
源分配,价格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规定城乡都需要的商品,优先满足农村,使基层供
销社经营的商品不断增加,商品零售总额逐年上升。建国初期,供销合作社商品零售总
额,每年10万元左右。1956年在讨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普遍购买胶轮
大车和新式农具,供销合作社的销售额从1955年的34万元猛增到90多万元。
1958年和1968年两次并入国营商业以后,深入农村调查需求的好作风变了,生
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下摆迟缓,销售总额显著下降,1969年比1967年下降
39·6%。1972年供销合作社从国营商业分出,当年销售总额达2806万
元,比上年增长80·1%。1979年突破300万,到1985年达到518·5万元。
1956年开始,生产资料供应主要以生产队为重点,供销社上产公司经理孟宪平
带领职工经常深入到农村,组织调查,订购合同,及则将化肥、农药、小农具等送货到
队,受到广大农民欢迎。
化肥、农药的供应数量,从1972年开始逐渐增加,到1985年供应化
肥1036吨,比改革前的1981年增加2·1倍;供应农药7921公斤,比
1972年增加2·7倍;农膜1975年以前仅城镇某队订购一部分,1976年
以后销售数量逐渐增加,特别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包干到户以后农膜销售量猛增
1985年比1991年增长3倍多。
1983年全县停止使用666粉,1985年又新推广农药7个品种:锌硫磷
30公斤,拌种双110公斤,甲基拓市津480公斤,普通乐果72公斤,拿捕净
2484公斤,氧化乐果529瓶,多菌灵63公斤。
五、经营管理
供销合作社组建初期,是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自愿联合、自筹资金、国家扶助的商
业组织,吸收社员入股,盈利按股分红。1953年入股社员857户,股金84120
元,到1955年发展为1118户。同年3月25日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管
理并监督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有理工作。此时供销社进货计划分别由营业员提出,全体职
工讨论,业务段审查;在商品保管上实行垫、隔、晾、技等办法;批发和零售商品,坚
持钱货两清;合理使用资金,压缩库存,加速商品周转,降低费用,减少损耗。
1958年至1972年,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经过两次会、分。合并后,废除
了原来的管理制度,退还了社员股金,由民办变为官办,失去了民主监督;撤销了县联
社机构,削弱了对基层社的检查指导,坐商待购的经营方式不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特点,
造成许多社、店管理混乱,经营亏损。1961年第一次分营当年扭转亏损局面,到
1966年多数社店盈利。1972年第二次分营因处在“文化大革命中动乱”,至到
1975年才转亏为盈,此后便逐渐好转,1980年盈利额达10·8万元。
1981年在富饶供销社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约试点,改革了奖金分配制度,实行
利润挂勾,计分算奖,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干与不干,千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平
均主义发奖金弊端。
1983年1月23日召开的嘉荫县供销合作社第三届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了监事会
和理事会,恢复50年代的优良传统,重新体现了供销社的群众性和民主性。当年发展
社员10200人,占农村人口的35·9%,入股2542户,股金33050
元。县联社缴纳股金6600元,用于各公司或贸易货栈搞联营,盈利年终按比例分
红,亏损按银行贷款利率付给基层让利息。
1984年全县供销系统水灾损失44·7万元。
1985年县联社通过多条渠道组织进货,从工厂直接进货达7万多元,同23家
生产单位建立供货关系,同时还从沙克、伊春、嘉荫农场等批发部门进货,体现了经营
上的灵活性。在销售形式上,零售商店旺季出摊床,设专柜,拆件打包,降低零售起
点,粉剂装袋,液体装瓶,方便了群众,扩大了销路,增加了销售量。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img6W800BS.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