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国营商业 一、机构
1948年,乌拉嘎金矿局在职工消费合作社的基础上创办企办商业,设北沟、南
沟、大结烈河、小结烈河、四十烈5个综合商店,至1952年停办。
1953年县始建国营贸易公司,并在县城朝阳镇设百货商店,当年有职工9人。
1956年建立糖酒专卖公司。
1957年撤销贸易公司,成立百货公司。
1958年,供销合作社并入国营商业,成立商业、服务、供销三台一的经营体
制。并撤销糖酒专卖公司,设立副食经理部。同年建立国营饭店。乌拉嘎供销合作社改
为国营综合商店。
1960年建立糖业烟酒公司、食品蔬菜公司和欢女服务公司。前两个公司合署办
公,统一核算,饮食服务公司下设旅店两处、饭店两处及照像馆、理发店、钟表修理部
各1处。
1961年,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分开,1962年成立大众旅社(兼浴池)和
朝阳火车店。1964年建立煤本站,1968年改称煤炭建筑器材公司,经营煤、
木、油和五金、交电、化工、建筑器材等购销业务。同年又将供销合作社并入国营商
业,实行统一经营。
1970年春,在百货公司医药组的基础上组建医药药材公司;配工作人员10
人。设行政、中药调拨、西药调拨、地产中草药收购4个组和1个商店。
1972年供销合作社又从国营商业分出。1975年建立食品公司,下设食品加
工厂;将煤炭建筑器材公司分为燃料公司和五金公司。前者经营煤、石油、水排。五金
公司设五金商店,经营五金、交电、化工等商品。
1977年建立蔬菜公司,1978年又撤销。是年将燃料公司划给物资系统,商
业单独建立石油公司,下设加油站和汽车队。1983年1月,又将糖酒烟草分开,单
设糖酒公司和烟草公司。
1955年因房屋改建,大众旅社、浴池停业,第二饭店扩建并改名临江酒家。
截止1985年末,全县国营商业共有百货、五金、石油、糖酒、烟草、食品、农
食服务、医药药材8个公司、10处商店、2处旅店、2处饭店、2处理发店、1处钟
表修理部,职工391人,是1953年的43·4倍。
二、购销
1947年建立人民政权之初,以组织黄金生产为主,县治设在乌拉嘎金矿,市场
商品供应主要由金矿局职工消费合作社负责,1948年后改由企办商业承担,经营品
种,主要是粮、油、盐和生活日用品,年销售额197万元。
1953年建立国营贸易公司,国营商业开始担负起全县商品货源组织、调拨和批
发零销业务多进货渠道从省二级批发站采购;经营品种有日用百货、食杂、烟酒、五
金、医药等。是年采购总金额28·2万元,销售总额为38·2万元。以后,随着城
乡经济的发展,商业购、销额逐渐上升。1955年采购额达到46·8万元,销售额
达到56万元。
1955年农业大丰收,1956年农村社会购买力提高较快,大量中、高档商品
销往农村,一城镇国营商业销售额下降到25-26万多元。1958年供销合作社并入
国营商业,使国营商业购、销总额猛增,是年采购总额达到154·1万元,销售总额
达到173·4万元。1958至1961年,虽然连续2年遭受大水灾和国民经济发
展比例失调,但城乡商品购、销总额仍然保持增长的势头。到1961年,采购总额为
280·1万元,销售总额为178·9万元。
1962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供消合作社从国营商业分出去。使商品购、销总额
分别降为179·1和109·7万元。1963年又继续回升。特别是1964年嘉
东公路通车、嘉荫农场建场以后,商业购、销业务有了迅速发展。虽然经历过“十年动
乱”、“左”的思想的干扰破坏,但商品购、销颔始终持续上升。到1979年,采购
总额达到962·1万元,销售总额达到974·2万元。
1980年开始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商品购、销额进一步扩大,特
别是呢绒毛料、电视机、收录机等高档商品销售大量增加。到1985年,采购总额已
达1110·6万元,销售总额达1051·1万元,分别又比1979年增长
15·44%和7·89%。
三、经营管理
(一)管理体制1948年至1952年,乌拉嘎金矿局企办商业由局经理科管
理。粮、油、日用百货及部分生产资料统一组织采购,分配给五个采金点的综合商店零
售。佛山区居民有时以粮、猪、禽等农副产品与其换取日用品。其时商业尚处于半商品
经济、半物资交换状态。
1953年佛山县贸易公司和百货商店设立时,为黑河第三百货商店派出机构,盈
亏统负,年终结算。
1954年至1979年,全县国营商业在统一调拨,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管理
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经济核算制。1954年至1967年,工业品采购由百货公
司从省二级站进货,然后批发给城乡各零售商店。1968年以后,由于国营商业经营
商品品种和购销量的增加,相继设立了五金公司、糖业烟酒公司、医药药材公司、石油
公司、食品公司、蔬菜公司等,各公司均按专业对口批发零售,独立核算。全局统计盘
石。
1980年后,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并实行“三多一少”,对外开放,对内搞活
的商品流通体制。各公司、商店先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商业局系统内不断完
善各种经济责任制:3个经营工业品公司实行“三定一提”(定销售、定品种、定库
存、提高服务质量)责任制;蔬菜产销见面,蔬菜公司撤销;生猪取消派养派购,放开
经营,议价收购,定价销售,定额补贴;两家旅社、两家饭店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
营”;理发店、修表店实行租赁经营。
(二)经济效益自1953年至1985年的33年中,全县国营商业有16个
年份盈利,17个年呼亏损。最高盈利额35·1万元,最大亏损额133·3万元,
大起大落,原因较多,分为4个历史阶段:
1953年至1957年,虽初建,规模狭小,铺面简陋,但由于规章制度健全、
执行严格;服务热情、周到;人员少,费用低,因而连年盈利。1953年微盈
1460元,1954年购进额36·9万元,资金占用15·3万元,周转1·93
次,费用4·4万元,利润3930元。1956年购进109·3万元,资金占用
32·9万元,费用10·2万元,利润15400元。
1958年至1972年,15年连续亏损。其主要原因有三:国营商业与供销合
作社两次会而又分,造成管理混乱,财产损失严重;商业部门实行“生产什么,收购什
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的大购大销政策;省二级站将大量积压商品“泻”给三级
站,各公司均产生了库存商品大积压、大处理、大损失的连锁反应;1958年的“共
产风”和“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大动乱,废除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打乱了正常工作
秩序91966至1971六年,商品无购销计划,无经济活动分析,无检查总结,无
认真的经济核算。
1973年至1981年,9年连续盈利,累计盈利额192·1万元。盈利的主
要因素是大规模地开荒建点,农村人口增加,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社会机动车辆增
多,石油销售量大幅度上升,石油公司每年盈利二三十万元;其次是1972年后,有
管理经验的老干部陆续回到原工作岗位,恢复并建立了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比较注重
经济核算与经济效益。
1980年至1985年,头两年由于库存量过大,占用资金较多,加之猪、禽、
蛋、秋菜等12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平均提高23·3%,食品、蔬菜两个公司亏损增
大,1981年盈利额由1980年的31·5万元降到4·9万元。1982年各
公司、商店大量削价处理积压商品,全商业系统亏损12·2万元。1983年各批发
零售企业普遍开展了横向经济联系,多由经理带队到省外抓货源,他们根据县境地处僻
远,市场狭小吃特点,采取多进样,少进量,勤进快销的办法,抓住紧俏商品和人民生
活必需品货源,及时组织进货。实行办夜市、展销、预销(电视机),延伸网点,打出
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销售,当年国营商业58%的企业经济效益突破历史最好水平。
总利润额增加到8·9万元。1984年特大水灾,国营商业财产损失107·6万
元,亏损133·3万元。1985年将国营商业系统历年盈利较高的石油公司三权上
收,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3·6万元,比1981年的4·9万元增长1·8倍。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img 6W800BY.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