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民政府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解收乌云县,8月12日解放佛山县。为了维持地方
治安,在佛山、乌云、保安建立3个地方维持会,其成员主要是伪官吏、地主、富农等
社会头面人物。乌云维持会,会长唐德茂(伪保长)、副会长刘德俊(伪承审),委员
若干人。佛山维持会,会长马毓年(伪承审),副会长陈士勋(伪保长),委员妃洪福
等。保安维持会,会长王法先(伪职员);副会长杜××,委员马步云等。
各维持会成立之后,在苏联红军司令部的支持一下,开始对维护社会治安起了一定作
用。但是。由于其成员成分复杂,各自为政,争名有利,很快都变成敲诈勒索、欺压人
民的工具。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政治土匪保安队的骨干。
苏联红军于1945年10月撤走,两县维持会与各方头面人物协商,先后组成了
临时县政府。
乌云县临时政府于1945年10月26日成立,推选谷麟山任县长,各村、屯长
为委员,成立两个科,有工作人员10余人,并成立了公安局,配公安警察15人。
佛山县临时政府于1945年10月成立,县长马毓年,下设财务科、司法科、秘
书科,有工作人员10人。临时县政府实权控制在保安队手中,没过多久即自动解散
1945年11月上旬,被我收编的土匪李清泉部,在赴鹤岗整编途中假道接收佛
山。中旬,合江省委任命共产党员李巨川为县长;率员10余人赴佛山建政 。国土匪势
力嚣张而撤回。
1946年8月,鹤立中心县独立团政委刘仲南率部解放马拉嘎金矿,9月中旬撤
出。同年11月28日,合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李荆璞率三分区五团、军区警卫团、鹤立
独立四部分指战员进驻金矿,挺匪经佛山、乌云向逊河巡窜,保安队残部匿入深山。
1947年2月李部凯旋回师,建乌拉嘎全矿局,驻地鹿儿倒,隶属合江省军区后勤部
工矿处。第一任局长王德生,副局长史纯儒、王云峰,第一任政委陈伯勋。8月,设立
中共乌拉嘎金矿局工作委员会,驻地迁至北沟;谷铁流任政委,史纯德任局长。矿工委
一面发动群众开展反把头斗争,取缔赌场、烟馆、妓院,一面恢复生产,建设矿山,相
继成立了工会与矿山管理委员会,组织工人寻找新矿源。同月开始建立人民政权。
一。政府机关和人员编制
1947年8月经合江省委批准;正式成立佛山县政府。县政府所在地设在乌拉嘎
金矿北沟,王德生任县长,配备10余名工作人员。并派驻一个连的解放军(朝鲜
族),担任保卫工作。当时根椐省委指小;县工委和县政府的工作重点在金矿。工作重
心是发动群众,恢复和发成黄金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开展反奸清算斗争,改善人民生
活,巩固解放区。
1948年7月以后,省委任命张纪九为佛山县工委书记兼县长,副县长王玉春。
县政府工作重点仍是黄金生产。
同年11月,县政府遵照东北行政委员会的指示,在大桥屯(兴农)举办农村骨干
训练班,抽调5名县、区干部执沈从各村屯的积极分子中选拔学员30名,学期两个
月,训练结束后派到各村屯搞民主建政工作。
1951年以前,县政府和金矿局在一起,设秘书科、计划科、经理科、生产科、
财政科、公安科和税务所,人员编制为72人。
1951年9月县政府机关与金矿局分开,并搬迁到佛山村。县政府设立民教科、
农业科、财根科、公安科和鄂伦春办事处,人员共28人,其中科级以上干部3人,股
级干部7人,一般干部18人。
1953年初水县划归黑河地区管辖,县政府增设秘书室和林业科。同年4月黑河
专员公署下达给佛山县政府人员编制数为32人。6月设立工商科。
1954年3月,县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1955年2月设立粮食科(没有行
政编制)。
1956年嘉荫县人民委员会设立计统科、商业科、税务局,民教科分为民政科、
文教卫生科,秘书室改为办公室。人员编制增加到50人。其中,县长2人,办公室6
人,民政科6人,财政科4人,税务局5人,农业科8人,林业科1人,商业科2人.
计统科6人,文教卫生科5人,鄂伦春办事处2人。
1957年设嘉荫县编制委员会;同年8月4日黑河地委、专署联合下达嘉前县人
委编制总数为39人。
1958年计统科改计划委员会。1959年6月民政科改为民政局;鄂伦春办事
处改为民族事务委员会,同时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建设周、劳动局、水利局、畜牧
局、工业局、交通局、多种经营局、人事局,并将原农业科、林业科、财政科、文教
科、卫生科改为局。7月又将人事局和劳动局合并为人事劳动局,工业局和支边局合并
为工业交通局,文教局和卫生局合并为文教卫生局。
1960年统计工作从计委分出,设立统计科。1961年又设立水产局。1963
年调整机构,除公安局、税务局外,其它各同均又改为科。同时将人事劳动局分为人事
监察科和民政劳动科。
1966年设立计划生育办公室;改民分科为民政科和劳动科。
1967年2月,县人委所属各科、局、室均被“造反组织”夺权,成立接管委员
会;同年3月9日成立嘉荫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农林组、财贸
组、文卫组、计统组,接替了各委、办、科的工作。4月27日成立嘉荫县革命委员
组、文卫红、计统组,接替了各委、办、科的工作。4月27日成立嘉荫县革命委员
会,下设党政合一的政治委员会(辖组织组、宣传组、文卫组、保卫组)、生产委员会
(辖农林组、工交组、财贸组、计统组)、群众工作委员会、人民武装委员会和办公室
(辖秘书组、总务组)。5月13日设立文松办公室。8月初又撤销文革办公室,改在
政治委员会内设文革组;群众工作委员会设群团组、社会服务刘办公事里设外事组
10月份以后又增设信访接待组。年末前将基层关各科局革命接管委员会一律改为革命委
员会。
1968年10月,学习河南省灵宝县精衡机构的经验,将县革命委员会下设的各
委员会改为政工组、生产组、办事组,同时将基层各科、局革命委员会合并成工业交
通、农业、商业、粮食、文教、卫生、财经、人氏银行8个革命委员会。
1970年又将县革命委员会的工作机构改革为:办公室、政治部、生产指济部、
人民保卫部。政治部下设宣传组、组织组、文革组、群工组,同时撤销了各系统革命委
员会,恢复工业科、农业科、统计科。文教科,商业科、民政劳动科、林业科、财政
科、农机科、粮食科、水电科、农副科、科技科和邮电局。
1975年8月再次改革机构。恢复或增设了建设科、民政科、农林办、计委、科
委、人事监察科、物资科、交通科、工商科、房产科、卫生科、档家科、广播科、外事
办、人防办、知青办、体委、公安局、税务局。
1975年将水电科;分设为水利科和电业科;并先后增设了气象科、外贸科、物
价科、计量科、计划生育办。民族事务委员会、社队企业科、财贸办、工交办,外事办
改为外事科,1979年又改称外事办。
1981年社队企业科改为局,增设了司法科和黄金公司(事业费开支)。
1984年下半年,根椐中共中央关于机构改革要做到“精简机构,减少层次,紧
缩编制,明确职责”的要求,采取撤销、合并和行政单位改为企事业单位等办法,撤销
了农业、工交、财贸8个办公室;将信访办、人防办纳入政府办,民经与县委统战部合
署办公;农机科改为农机总站;归属农牧渔业局;外贸科和黄金公司,改为企业公司;
人事和劳动、农业和畜牧原拟合并,后仍分设;同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增设了安
全局和审计局;原属县委系统的县志办和档案局,改旧政府系列。改革后;县政府所属
工作部门;由原来49个;减少为45个,人员编制由原来632人增加到843人。
其中行政编制319人,单企业编制524人。另外,三权在上的单位9个,人员编制
347人。
(见附图)
@img 6W8009C.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