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
第十七篇 教育
第一章 综述
民国10年,乌云设治局在温河镇招收12名学童创办初级小学。18年,佛山县
一在朝阳镇延师办私塾,翌年建初级小学。民国期间,两县都没有教育行政机构,没有额
定教育经费,也没有毕业生。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时局动荡,兵乱匪祸,两县的学校停办2年之久。
1933年,日伪政权出于奴化教育的需要,在乌云镇、朝阳镇恢复办起了初级小
学。其后,陆续在部分村屯设立了国民学舍。到1945年,乌、佛两县共有优级小学
2所,国民学舍12所,在校学生500余人。
县人民政权建立以后,随着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相继创办了村镇小学和冬学。广
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上获得翻身之后,渴求学习文化科学知识。1949年末,上
县已有小学10所,在校学生308人,成人就读人数达1000余人。
建国后37年(1949-1985),全县各项教育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
程,可分为4个阶段。
1949-1952年为小学教育恢复创建,成人教育巩固提高阶段。
1953-1965年为小学教育逐步发展,巾学教育开始创办,成人教育日趋完
善阶段。
1966-1976年,由于富饶公社划入和大规模开荒建点。普通教育在数量上
大幅度增长,小学由196万年的28所增加到63所,在校学生由2256人增加
到5460人;中学田 3所增加到20所,在校学生由294人增加到2387人。
但是,由于“停课闹革命”,批判。“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批判教师。批判“复
辟回潮”,批判“师道遵严”,……不适当地开门办学,过量地“亦工亦农”,频繁地
变动学制和课程设置,学校普遍纪律松驰,无政府主义泛滥,教育质量低下,中小学毕
业生大多数有文凭、无水平。成人教育“文化大革命”初期统统停顿,后来虽然恢复了
职工业余学校,但国社会上流行着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左”倾思潮,人们对学
习文化科学知识不感兴趣,虽办也徒流于形式。
1977年至1985年,经过拨乱反正,整顿提高,充实加强,各类教育都有很
大发展。1977年以后,向阳、乌云等乡镇小学以及县城一、二小学相继办起了学前
班;1980年全县偏僻山村的民办小学全部改为公办;1981年县第一中学列为市
“重点中学”;1982年第一小学列为省“小学重点校”;同年,一中高中毕业生
192人,升入大、中专学校41名。翌年教师进修学校独立列编,承担全县中小学教师
进修、教研、干训任务。1984年水灾后,省、县投资186万元,建教学楼8栋,
9334平方米。1985年,县委、县政府隆重地庆祝了第一个教师节,尊师重教的
社会风气得到发扬。9年来,全县中小学普遍进行了规章制度建设,加强了文化课学习
和思想道德教育,稳定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素质,中小学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逐
步走上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轨道。
自1980年以来,县工农教育办公室在抓好青工“双补”,以及各类成人普通教
育的同时,重点办了电视大学、函授大学,成人教育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据1985年底统计,全县有中小学117所,教学班426个,在校学生
12595人;中等师范1个城在校生50人,职业中学1所,学生100人;成人
在县内外大中专学校学习进修的149人,教职员工总数达689人。全县农民具有小
学以上文化水平的约占90%,职工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约占80%,文盲只占全
县人口的5%左右。
但是,本县的教育事业仍有明显的边疆特色;即起步晚,发展快,布点分散,办学
条件差,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文化素质低,因而教学质量和学生合格率也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