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小学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简况
乌云设治局初级小学创办于民国10年3月,校址在设治局两院。招聘教员两名,
收12名学生(男生8人,女生4人)。因当年设治局无款可拨,全部教育经费均由学
生负担,每个学生全年交学费现大洋12元。学校开设语文、算术、修身、三民主义、
音乐、美术、体育7门课程。因民户稀少,校舍简陋,教员薪金又极微薄,两名教员任
教不久即辞职了。以后所聘教员水平都很低,讲授不得法,纪律松驰,学生来来去去,
学校办办停停。民国17年遭受特大水灾,第二年苏军入境,居民流亡过半,学校停课
2年之久,民国19年才恢复上课。当年省督学厉维通在考察乌云县教育状况的报告中
说:“全县男女人口共2,500余人,学龄儿童200余人,仅招收学童12人,教
室仍在县府西院,与公安局办公室出入一门,实妨碍教育。房舍破败不堪,学生精神异
常呆板。”
佛山县民国18年始办私塾,1名先生教5名学生,以《三字经》、《百家姓》为
读本。民国20年创办初级小学,教员两名,学生30人。
伪满大同2年(1933年),乌云县在!回城、乌云镇、上道干各设初级小学1所,
佛山县也在同年设初级小学1所。以后,两县又相继在部分村屯建立了国民学舍。
(见附图)
伪满洲国时期的教育制度:大同2年至康德全年,仍沿用民国时期学制,小学分初
级和高级,初级4年,高级2年;康德5年改初级小学为“学会”,高级小学为“国民
优级学校”,学制为6年(初级4年,优级2年)。乌、佛两县县城小学均在伪满康德
5年升为“国民优级学校”。
课程设署优级学校开日语、国文、实物、算术、自然、作文、工艺、音乐、体操
等9科,国民学会开口语、国文、算术、习字、图画、自然、音乐、手工、体操等9
科。日语列为各科之首,每周不少于6课时,自伪康德2年起,一律使用“满洲帝国”
编写的教材,各科教材都充斥着奴化教育内容,除重要国策教育外,还在国文教材中将
日本历代天皇、将相、武士都塞了过去。学生每天清晨课前要上朝会,首先脱帽为“天
皇”默祷3分钟,然后背诵《皇帝访日训民诏书》和《国民训》,最后校长或主事训
话。伪满康德9年以后,因害怕学生觉醒,取消了地理、历史课程,增设一门“建国精
神”,强调“日满协和”、“日满一德一心”、“日满共存共荣”、“爱睦友邦”、
“首重三道”等。小学3年以上就强迫学生加入“少年团”,进行军事训练。日本人对
教师控制很严,等级分明。两县的国民优级学校都配有由日本人充任的主事和训务员,
他们除担任日语、军训等课程外,还监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活动。教员分三等五级,即
教份、教导、教铺三等,教偷分一、二、三级。
1947年3月,佛山区小学诞生。其时仅有4名正式教师,4个教学班(一二复
式、五六复式),140名学生。
1948年,随着土地改革和人生产运动的开展,先后在在新发、稻田、高升、保安
兴农、双河、明德、振兴、三台等村屯建立了小学校。佛山区小学为完全小学,六年
制,开语文、算术、自然常识、历史、音乐、体育、美术七门课。其余均为初级小学,
四年制,由于各自然电学龄儿童少,教员缺,大多数学校是复式研,只能保证语文、算
术、自然常识课的授课时间.
1950年建立乌拉嘎、太平、互助、敬业小学。到1952年底,全县共有刊级
小学15所,教师85人,在校学生596人。
为了加速培养人才,适应政权建设需要,1950初县政府将佛山区完小的高小班
还到金矿(当时县政府所在地),一抽调骨干教师授课,进行重点培养。学生食宿实行供
给制。是年末首届高小生毕业,大都参加了政府工作。
从1953年到1965年,本县小学教育逐步完善,并有较大发展。前6年学校
教和教员数都没有增加,但在校学生增加280人,学校建制不断完善,管理也加强
了。在国民经济“大跃进”时期,因受连年水灾影响,学校并没有较大发展。1960
年按中央“普及小学教育”的指示,新建小学5所,翌年又建6所。但由于在国民经济
暂时困难时期部分移民返籍,使在校学生一度有所减少。1962年贯彻《中小学工作
条例》(试行)和省教育厅《关于提高全日制中小学教育质量和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学
校》的精神,全县各小学普遍提高工具科(语文、数学)的教学水平,学校的教学质量
有明显提高,各种观摩课,经验介绍会、自制教具展览会,每年以中心校为主召开1
次。为个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央关于劳逸结合的指示,各校成立文体、卫生领导小
组。体育以劳卫制锻炼为主,文艺以大唱革命歌曲为主。并开展除害灭病的爱国卫生运
动。全县各小学都建立了规章制度(即校规)。
1966年初,稻田公社各小学划归嘉荫农场。同年3月,富饶公社9所小学并入
嘉荫县。由于该公社系前乌云县址,开发早,师资素质较高,因而使全县教师队伍有所
加强。1969年建第一所民办小学,1971年林场办小学5所,生产队员办小学5
所。1974至1976年,由于全县大规模开荒建点,民办小学发展较快。到1976
年,全县共有小学82所,其中民办33所。教职员工总数达334人,在校生达
5852人。此11年间,虽然学校、教职工、学生数上升了,但教学质量却有所下降.
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开始,此后,“红小兵”代替中国少年先锋队,各
校纷纷停课闹革命,学毛主席语录,唱语录歌,升颂扬会,进行“忠”字化教育。把学
工、学农、学军,批判资产阶级做为学校主课。原学年、教学班、班内小组改为连、
排、班,体育课改成军体课,音乐与图画改成革命文艺。
1968年4月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在教师、学生中抓“三特一叛”,①保兴中心
校30多名学生被打成“苏修特务”,全县小学教师10几人被关押。1969年3
月,工宣队与贫宣队进驻学校,抓学校“斗、批、改”和“知识分子再教育”。1974
年政治课以学“儒法斗争史”、批判“三字经”、看“革命样板戏”为主要内容。以
后又继之以“批林批孔”、批“师道等严”、提倡“反潮流”,大搞“开门办学”,走
出去,请进来,反复讲“三史”(家史、村史、校史),不断进行“忆苦思甜”.各科
教材内容一变更变,教师欲教不能,欲罢不忍,学生松松散散,无所适从;各校校舍和
教学设备都有不同程度损坏.
1977年至1978年,各校以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为宗旨,注
重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整顿教育事业,城乡小学
面貌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充实与加强了领导班子,精德润、姚永志等一些有丰富教学经
验的老教师被选拔到领导岗位;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1981
年改政治课为思想品德课.1983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组
织学生学雷锋做好事;教学内容由突出智育,逐步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985年全县适龄)已童入学率为98·8%,年巩固率为98·7%,毕业率为
95·6从普及率为96·8%,四项指标都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1977年至1985年,全县小学增加45所,1977、1978两个年份增
加31所。1984年特大水灾后,省、县财政拨款建小学校舍5000多平方米。
到1985年底,全县有小学108所,教学班360个,在校生9441人。
全县小学校中,教学条件比较好、教师素质比较高的是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和各
乡(镇)中心校。
--------------------
①参见《党派群团篇.政治运动》
--------------------
二、学校
第一小学 嘉荫县第一小学的前身是伪满佛山县国民优级学校。1945年8
月11日.伪县政权倾覆曾停学半年。1946年春维持会延师开课.
1947年2月,人民政府重新选任教师,招收学生,于3月1日发新书始业,名
为佛山县完全小学.其时校舍有小水楼1座;草泥房两栋。
1955年11月,随县名改为嘉前县完全小学。翌年建立全县第一个学校党支
部。1959年8月又改校名为朝阳中心校,承担指导太平、永安、新发3所小学的教
学工作。1972年3月。分出6个班,11名教师,建第二小学。同年将校名改为嘉
荫县第一小学。1982年2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小学重点校”。
自建国以来。该校一直是全县小学教育的楷模,早在50年代即不断有教师出席
省、地区优秀教师表彰大会。1978年被省委、省革委授予“教育战线先进集体”称
号。此后连年被评为市、县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随着全县经济建设的发展,该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早在1953年就建成800
平方米青砖校舍一栋。1979年又建校舍两栋。1982年建教学楼一座。教学设备
也较完备。有小型电影机、发电机、幻灯机、收录机、照像机、电动显微镜、普通显微
镜等。
近年来,第一小学在学生的德育、智育、体有诸方面均有建树:在开展“五讲四美
三热爱”和“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全校有学雷锋小组120多个,经常活动在大
街小巷和五保户、敬老院,做好事近千件;1984-1985学年度全校学生及格率
为96·7纷请文、数学平均分数86·5,毕业率10D%,1979年被定为伊
春市速滑基点校,1984—1985学年度体育达标率为90·1%1坚持自力更
生、勤俭办学,师生动手修花池、砌火墙、夹障子、安装体育设备、盖车库、拆旧房、
铺砖地、挖菜窖、运煤炭、建小菜园、种校园地,……不但为学校节约了开支,还增强
了师生的劳动观点.
该校1985年有教学班19个,在校生1127人,教职员工57人.
第二小学 第二小学始建于1972年9月,名为朝阳镇第二小学.1978
年4月改名为朝阳中心校,负责指导永安、新发、太平、小康沟小学的教学工作.
1980年9月改名为县第H小学,由隶属朝阳镇改为县教育科.
该校1975年8月至1977年8月曾办戴帽初级中学.
1985年底有教职工42人,教学班18个,在校生755人,占地18300
平方米,砖瓦结构校舍1510平方米。
中心校 1954年4月,全县农村小学建立一所中心校,下设佛山、保安、
稻田3个联合个学。1961年末各公社联合小学改为公社中心校。以后随着行政区划
的变动和公社的增多,每个公社设立1所中心校。1984年改公社为乡镇,除县城朝
阳镇,其它2镇6乡都建有中心校。1985年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各中心校归
所在乡镇政府领导。县教育局负责教师管理和业务指导。各中心校配校长,教导主任,
负责管理并指导隶属小学的教学工作。
(见附图)







@img6W800CC.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