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中学教育

第三节 中学教育



一、简况
1958年以前,县内小学毕业生或到奇克镇读初中,或到黑河读初级师范。
1968年6月6日,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嘉前县设立初中班。7月招收新生46
人,9月在嘉荫小学始业。1960年独立建校,名为嘉荫县中学。
1963年乌拉嘎金矿局小学附设初中班。1966年秋迁至新校舍独立建校,名
为乌拉嘎金矿局中学。
1966年8月,富饶中学(今乌云职业高级中学)随公社划归嘉荫县。当时有教
学班3个,教职工11人。
自6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前,为普通中学教育草创时期。1966年全
县3所中学共有教学班10个,在校学生294人,教师36人。教师素质较好,大学
专科以上文化水平的占80%,教学质量也比较高。
1966年春,省教育厅批准嘉前中学当年招收高中生50名。但因“文化大革
命”开始,初三未毕业,高中也没招生。1968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只学了8个月文化
课。同年招收10 0名高中生翌年实行“四年”制(初二、高二)。
1968年保兴公社中心校和富饶公社胜利大队小学各招收一个初中班。1972
年全县农村小学大办“戴帽”中学,永安、新发、黄鱼卧子、常家、雪水温、结烈河等
大队小学都设了初中班,太平林场、反修林场、前进农场、良种场等企办小学也设了初
中班,每校中学生少则10余人,多则几十八。由于师资不足、管理混乱,无法正常授
课。1974年秋整顿中小学教育时,只保留了公社中学和前进农场中学,大队办中学
先后都并入所在公社。据1976年统计,全县有中学20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初
级中学15所。教学班66个,在校学生2337人,教职工总数178人。与1966
年相比,学校增加近5倍,在校生增加近6倍,教师增加4倍。恒“文化大革命”期
间,各中学每学期约有一半学时学工、学农、学军,无定型教材,无教学大纲,无教学
计划,无考核标准,无升留级制度。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文凭。无水平”。
1977年至1985年,全县普通中学教育在整顿改革中充实、加强,逐步发
展。9年中虽然学校数逐年减少,但教学班、在校生、教职工数都逐年有所增加,教师
素质与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
1977年,保兴、向阳两公社中学独立建校。同年将旧城、黄鱼卧子两所“戴
帽”初中撤销。1978年嘉荫中学分出15个班设第二中学。1979年中学实行5
年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集中师或有重点地办好一些学
校,同年将全县划为两个高中招生区:向阳公社以西为富饶中学招生区,以东为县城中
学招生区。本年恢复高考制度,一中有两名高中毕业生考入大学。1980年二中升为
完全中学。1981年第一中学升为重点中学,从全县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新生。为
了改变全县普通中学教育落后状况,1982到1985年,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教材“过关”,教学“达标”,最佳课观摩等;实施分级办学,分
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11984年水灾后统建教学楼,改善了办学条件。
1980年至1985年,全是普通中学考入大专院校的计48名,其中国家重点大学
10名,本科10名,大专28名、中等专业学校295名。
1985年全县有普通中学9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乌云中学高中部分1984
年变为职业高中),初级中学7所,计有教学班66个,在校生3104人,教职工
166人。
二、学校
第一中学 嘉荫县第一中学诞生于1958年9月26日。当年招收1个班,学生
46人,教师两名,按教育部统编中学教材授课,校址设在第一小学。翌年又招收1
个班,1960年招收两个班(其中一个简师班)。同年秋在现校址建砖瓦结构校舍
500平方米。7月,首届初中生毕业。
1967年春改校名为“反修中学”。1968年招收100名高中生,按省编教
材授课。1969年因战备,大部分师生转入新建的大的子红卫中学。翌年又陆续回
县。1978年改名为第一中学。
1975年学“朝农”,大搞开门办学时,该校曾在西山开荒7公顷,第二年建校
舍3栋。1977年师生陆续撤回。1978年学校工作重心转入文化课教学。1979
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当年有两名毕业生考入大学。
1982年第一中学被列为市重点中学,1985年落成教学楼1座、面积
1290平方米。有教学班18个,在校生852人,教职工66人。
第二中学 1978年8月81日建校。当时有教学班15个,教职工42名,校
舍4栋,1200平方米,学校占地45000平方米。
1980年改为完全中学、1985年改建、新建教学楼各一栋。有教学班17
个,在校学生846名,教职工63人。
(见附图)



@img6W8009O.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