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成人教育
第五节 成人教育
本县职工教育始于1953年。其主要形式有职工干部文化学习班、干部文化学
校、干部政治理论学校、各类职工业余学校、农机学校、“双补”学习班、电视大学
等。农民教育始于1948年,主要形式有冬学、民校,以及各种类型的文化技术班。
一、职工教育
职工干部文化学习班1958年县政府组织文盲、半文盲和具有初小文化程度的
职工干部进文化学习班学习。教材使用“文化读本”,每周授课3次10小时,由专兼
职教师讲课,有严密地组织纪律和考试制度。学习班办了2年多,对提高职工干部文化
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干部文化学校干部文化学校创办干1955年。学员原有高小文化水平。初办时
设初中班,招收学员36人,主要对象是机关干部。开设语文、数学和时事政治。教员
以专职教师为主,还聘请水平较高的小学教员兼课。随着学员的增加,1957年定编
3人。坚持办学到1966年,社教运动开始即停办。
干部政治理论学校干部政治理论学校成立于1953年。校长由宣传部长兼任,
配两名专职教师。设1个初级班,1个中级班。学员是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机关、企事
业单位的在职干部。初级班以“经济建设常识读本”为基本教材,兼学时事政治;中级
班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基本教材,参阅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部分原著。这所学校办学5年,于1958年整风反右派运动中停办。
职工业余学校 1961年县成立职工业余学校,交通、邮电、银行、工业、财贸
等单位也相继办了职工业余文化补习班。但多数单位时办时停,“文化大革命”一开始
后,全部停办。
1972年重新组织职工业余文化学习。但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社会上普遍
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虽有号召和组织,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参加学习。直到1978
年,在县总工会的组织下,又重新办起了职工业余学校,当年招收4个班(3个理科
班,1个文科班),学习普通中学初中教材。与此同时,粮食、商业、邮电、物资、农
机等系统也建立了职工教育机构,组织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业余学习。
1981至1985年,全县职工教育的重点是“双补”(补学中学文化课,科学
初级技术)。对象为1968至1980年初、高中毕业的青年工人。从事粗放、笨重
体力劳动者只补语文;普通工人补语文、数学;技术工人补习语文、数学、及与专业密
切关联的学科。1988至1985年累计考试合格1466人,占应补对象的
82·3%。技术补课对象是1-3级青工,5年科学合格1191人,占应补青年工
人的81%。1985申底全县青工完成“双补”任务,并经市验收合格。
电视大学 1982年8月设电视大学工作站。同年秋招收学员65人,其中中文
25人,英语15人,物理10人,数学15人。翌年办党政、企业管理两个班,招收
学员58人(党政班39人,企业管理班19人)。1985年又办法律班、中文班,
党政班、财会中专班、企业管理中专班,计78人。其中大专班55人,中专班23
人。1982、1983两年毕业71人。
自1981年以来,参加各种函授大学、刊授大学学习的达320人,考入高校代
培17人。
二、农民教育
民校 县内农民文化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各学为主的民校。早在1948年土
地改革运动后期,各级政府就组织翻身农民进“冬学”学习。当时农村干部大都不识
字,他们既是组织者,又是学员,由小学教员和学生当先生。1953年以后,将“冬
学”统称为“民校”,各村普遍配了兼职扫盲干部。1954年县人民委员会配专职扫
盲干部,进一步加强对民校的组织领导。1955年11月初,举办民校骨干训练班,
参加受训民师18人,各村文化委员、民校校长也参加了集训。同年末,又召开村长、
文教委员、民师座谈会,总结交流办学经验,从而促进了民校的发展。参加民校学习的
学员冬初为340人,年未增加到500多人。
1956年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县人委规定农民每年
业余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40小时,一切会议不得占用扫盲时间。3月初,以公社为单
位建立8个扫盲协会,以队为单位建立19个扫盲小组。全县参加扫盲学习人数达到
803人,有民师31人,小先生193人。9月中旬,县文教科、团县委、县妇联、
县总工会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县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7年召开了第二汰扫盲积
极分子代表会议,选出出席省扫盲积极分子6人。同年还对全县扫盲班进行了考试,批
准毕业192人。
1958年国民经济“大跃进”时,省地要求各县在“七一”前全部扫除文盲。县
设立了扫除文盲办公室,配两名专职干部,全县普遍办扫盲班。但在大轰大嗡的形势
下,大多流于形式。
1960年5月成立业余教育办公室,继续抓扫盲学习。全县参加民校学习的人数
达1700多人。1962年由于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扫盲学习停止。
1963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逐步好转,社员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民校又陆续恢
复起来。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开始,农民文化学习被迫停止。1973年以
后,县里又恢复农民教育,同年在富饶、保兴等乡镇部分村屯恢复办起了农民夜校。
1975年县业余教育办重点抓了王家店农民夜校,并聘请向阳中心校教师编写了农村
乡土扫盲教材一、二、三册。
1978年,县委、县政府做出《关于全县扫除文盲的决定》,成立工农教育委员
会。名公社都配备专职干部,全县农民教育有了新发展。到1983年,全县12至
45岁的农民文盲率降低到应扫除文盲的13·8%(按省规定,青壮年农民文盲低于
其总数的15%为扫除文盲县)。
1983年全县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各乡镇都办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技术培
训班,实行学习文化与学习技术并重,并以学科学技术促进和带动文化学习。1985
年全县共办各类文化技术班96个,有学员4047人,其中乡镇办班34个,参加人
数1224人;村屯办班68个,入学人数2823人。接种类分,扫盲班13个,
学员295人;初小班20个,学员497人;初中级1个,学员34人。技术班62
个,学员3221人。消灭了乡级空白点,村办学达到70%。
(见附图)
农机学校嘉荫县农机校的前身是农机训练班。1958年各公社选送学员40余
名到黑河农机训练班学习农业机械技术。1959年以后,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加,农机
科每年冬季都举办农机训练班,有时在县里集中办,有时分散在公社办。1974年以
后坚持常年集中在县里办班,每年办7-8期,每期半月到1个月,分别为各生产大队
训练拖拉机手、农具手、座机手,以及修理工和农机管理干部。由于全县农业机械化程度
的大幅度提高,农民学习农业机械技术的积极性很高,训练班曾一度出现拥挤现象。
1978年省政府批准嘉荫县成立农业机械学校,编制5人。1979年省投资
20万元建校舍,1981年竣工。没有教室、教研室、宿舍、食堂、教具等设备。
1983年停办。
(见附图)
@img 6W8009P.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