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构成

第三章 教师

第一节 构成


1921年乌云小学初设时,主任教员张维扬山东省立师范毕业,教员众传琦安微
芜湖师范毕业,师资水平都不低。可惜就任不久即辞职了。以后所聘教员水平都很低,
因薪俸太低,流动很频繁。1980年佛山县初级小学创办时,亦有教员8人,主任孙
华先,教员赵玉斑。民国期间,乌、佛两县教员总数最多时只有4名。
日伪统治时期,乌、佛两县小学教员最多时23人。据他满康德10年(1943
年)调查,乌云县六枚有教员14人,其中有日本人2名.佛山县三校有教员9人。其
中有日本人2名。
1947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后,选任教员十分困难,大多数是伪满时期任教的软员
和伪职员。到1949年,全县10所小学;有教员14人.
建国后,全县教师来源有三:就地选任;国家分配;调入.1957年以前,农村
小学教师主要靠教育主管部门选任,经过试用,然后转为正式教限1969至1979
年,全县民办小学由1所发展到30所,民办教师多为生产队自己选任。1980年经
过考试,绝大多数转为公办教师。为解决中学教师的不足,1980、1982两年县
教育局在代课教员中办了两期“内招班”,计28人。直到1985年,就地选任还是
师资的主要来源。当年全县新增教师25人,其中就地录用13人,占新增教员总数的
52%。
自60年代以后;国家分配的大中专师范院校毕业生逐年增多,但中间改行或外流
的也不少。据第一中学统计,1958至1965年,国家分配到该校的大中专毕业生
24人,到1985年底先后调走18人,现在仍任教的只有6人。1981至1985
年国家分配来县大中专毕业生64人,其中大专仅8人。零星调入每年都有,但为数
很少.由于教员严重不足,每年都要大量选用临时代课软师。1985年全县中小学临
时代课教员还有222人,其中中学57人,小学165人。
(见附图)
建国后。对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的性别、年龄、文化构成情况统计很少。1966
年以前概况是:中学专任教师男7O%,女30%;30-40岁的占4o% ,24-
29岁的占60%;大专师范院校毕业生约占75%,中级师范与高中毕业生占25%。
小学专任教师住别比约各占50%;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85%,中师、高中文化水
平的不足15%;40岁以上的不足5%,。绝大多数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文化大
革命”期间,由于中学教育发展过快,一部分小学高年级教师升任初中教师,又从上山
下乡知识青年,以及历届高、初中毕业生中选拔一部分充任中学教师,致使教师队伍素
质大幅度下降,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约占一半以上。小学教员由于就地录用太多,文化
素质更低,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约占70%。女教师占80%。中小学教师年龄构成呈
“马鞍型”,即40岁以上约占25%,30-39岁占20%,20-30岁占
55%。
80年代以后,中小学教师的性别、文化、年龄构成状况始有精确统计,1981
1983、1985三个年份统计如下: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img6W800CH.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