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

第十八篇 科技

第一章 机构与队伍

第一节 机构



一、科学技术委员会
嘉荫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59年8月7日,由县委第一书记普福田兼主
任,副县长高广志兼副主任,配1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各科(局)都成
立了科技小组,由科(局)长兼任小组长,并为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其主要
任务是:负责编制科研规划,组炽协调各方面关系,总结、鉴定并推广科研成果。
1967年初各级科技工作机构被撤销。1970年成立县科技科,设编制2人。
1977年撤销科技科,恢复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1名专职副主任。
1979年为加强科技工作,科委变为实体工作机构。由县委副书记刘尧林兼科学技术委
员会主任,配一名专职副主任和1名工作人员。1984年5月机构改革,增编到5人。
二、科研站、所
(一)农业技术推广站
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工作,1954年6月县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设事业编制
5人。1959年改称农业技术指导站。1962年又改称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编制
增加到7人。
从1963年开始,县设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人员增加到9人。下设稻田公社、保
兴公社两个农业技术推广站,每站配技术人员2人。
1967年农技站被撤销,农业技术人员调做其它行政工作或下放“五·七”干
校、生产队劳动改造。
1969年,在农林革命委员会内设立农林技术服务站。1973年8月恢复垦农
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各公社技术推广站,部分农业技术人员归队。但由于受“极左”思潮
干扰,农业技术工作仍不能正常开展。直到1976年以后,县、社农技推广机构才逐
步得到充实,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加强。到1981年,全县在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指导下,下面设有7个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部分大队和生产队设立了科学试验小组,
恢复种试验田和丰产田。
1985年10月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改为农业依术推厂中心,下设植物保护服
务公司和朝阳、乌云、保兴、向阳、常胜5个技术推广站,人员编制共20人。其中农
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5人,农业技术员12人,工人1人。
(二)农业科研所
为了加强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示范工作,于1958年建立农业试验站,站址开始
设在高升鱼亮子。由于地势低洼,连年遭受洪涝灾害,1960年以后,又先后迁往太
平屯和双河农场。1964年双河农场并入国营嘉荫农场,农业试验站停办。1979
年又在县城西约5公里处(原太平养路道班)新建农业科学研究所。调配国家干部和技
术人员4名,农工23人,投资3万元新建砖瓦结构办公室、试验室200平方米。办
了2年,因地处山间谷地,小气候比较明显,不适合搞农业科研,1981年又迁往县
城西2公里处杨树林附近重建。当年建成砖瓦结构村房舍210平力求,有试验用地51
亩,胶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七铧犁、播种机、圆盘耙、镇压器 小型脱谷机、玉米
脱粒机各1台,各种试验用仪器10几台(件)。到1985年末,实计人员7人,其
中技术干部4人,工人3名。
(三)农机科研所
1974年建立县农机具研究所,为县农机科直属单位,负责全县农机具的引
进、试验、推广和现有农具的改革等项工作。建所初期有研究人员2人,1981年增
到5人,1985年末实有5人。
(四)林业科研所
林业科研所建立于1981年,地址在太平道班原农业科研所旧址,同林业中心苗
圃在一起,设编制6人。1985年决定掷地到大浪沟重建。
(五)水利试验站
水利试验站建于1979年,地址在县城西南郊半公里处,有熟地22·5亩,设
临时编制3人。1980年建砖瓦结构房舍84平方米,打机井1眼。1984年铺设
喷灌管道400米,架设配电线路500米,修洒水池100平方米,阳光温室160
平方米。围栏试验场地3000平方米。1985年又新建菌种试验场房200平方
米,菌种储藏室60平方米。
(六)科委试验站
科委试验站建于1982年,地址在朝阳镇东郊,建房72平为米,有地21亩。
1983年引进西赛斯林鸿124只,家贝尔种鸭135只,产蛋后孵化鸡、鸭维
3500只,卖种蛋1000个。1983年露地栽培葡萄400株。1984年又种
木耳3000段,平贝700平方米,秋季均被大水淹没、后口资金短缺,1985
年初承包给个人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