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引进推广

第一节 引进推广



一、农业
1966年以前,主要围绕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组织和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农
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结合,通过种试验田和组织参观,引进推广先进技术,改革落后的耕
作方法:小麦逐步改垄作为机械平播,由稀植变密植,并推广了交叉播种,亩下种量由
原来的20斤左右增加到30多斤,亩保苗株数由30万增加到40万,使小麦亩单位
面积产量提高20-30%;大豆实行缩垄增行,由撮种变拉拉稀,并推广了平播后起
垄和间、混、套、串等播种方法,使大豆亩产也提高20-30%;玉米推广刨掩
种、抓把粪,一掩双株或间、混、套种,也使单位面积产量有明显提高。
从1953年开始引进、培育、选用优良种籽,先后引进的优良品种,小麦有农林
8号、甘肃96、克全、克杂、克红、克坚、克壮、克导、克刚、合作四号、辽春一
号;大豆有满仓金、大粒黄、紫花4号、黑龙江41、黑龙江284、丰收2号、丰收
11号、黑河1号、3号、4号、101、104、105、120、107、北良7
号、礼炮216;玉米有嘉杂1号、黄金塔、金顶子、白头霜、长八趟、北育5号;水
稻推广了石狩白毛、北海稻、黑粳1号、2号、农林11号、19号、33号、马场1
号、爱辉1号、北斗、富国、梧桐、齐克德等。这些优良种子的引进和推广,对抗御病
虫灾害,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均起了较好作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业技术工作受到严重干扰,许多行之有效的科技措施被
废止。直到1970年,随着农业科技机构逐渐恢复,某些农业科技措施又逐步恢复实
施。如玉米推广了双交种,开展了玉米种子“南繁”(即冬季去海南岛繁育良种);推
广了“920”浸种、“5406”作种肥的新技术。1971年壮守田从国田中自选
两个马铃薯良种,县农业科定名嘉选一号、二号,经在沪嘉农场三连种植试验,亩产
达1770-2000公斤,含淀粉多,抗病抗涝,耐贮藏、惜已失传。
1976年后,农业科技工作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1976、1977两龟重
点搞了腐植酸土化肥的制作和推广;1978年重点抓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立了预
约繁殖点,实行着定合同,预约繁殖、预约收购、预约供应;1979年以后响应省政
府提出的科学种、科学管,在“四个十成”上狠下功夫的号召,重点推厂了垄底深松、
小麦增施化肥、化学灭草、大豆茎上双条播等增产技术。
1983年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科技人员通过下基层宣传指导、与
生产户签订技术服务合同等方法,继续加强了对科学种田的指导和新技术推广。在城镇
郊区蔬菜生产队,推广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使春夏菜上市时间提前20-40
天,产量产值提高了30-50%。如朝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郭秀珍,指导尚
志村刘景厚、王跃发两家种菜专业户进行一亩地大棚内加地膜覆盖黄瓜高产栽培试验,
3月中旬育苗,5月上旬移栽,用肥原作厥肥,生长期追施3次硝铵,灌3次水,连续
3年亩平均单产8000多公斤,比露地种值增产一倍左右,产值达5440元,扣
除拥膜和多用工等费用480元,净收入仍比露地栽培高2·5倍以上。而且可于5月
20日前上市,比露地栽培提前40多天。1984年县技术推广总站推广从日本进口
的杀草剂“拿扑净”,喷洒大豆23500亩,每亩用药80毫升,在杂草3叶期喷
洒,灭排杂草90%以上;每亩平均节省工日0·5个,增产粮食8·5公斤,减去购
置药剂和人工费用,纯增加收入6·18元。使用2·4D-丁酯防治麦田双子叶杂草
72500亩,每亩用药85-110克,加水20-40斤,在小麦3叶至分薜期
喷洒,防治效果达97%,每亩增产粮食6-10公斤。1985年从伊春引进1台地
膜覆盖机,进行试验研究,但因地膜覆盖面积不多,没有推广开。
二、畜牧
建国初期,畜牧科主要抓畜禽的疫病防治和品种改良。1953年从黑河引进一批
优良种猪。从本县选育了一批种马、种牛,县成立大牲畜配种站。1966年从省内购
进“苏重税”优良种公马4匹,1968年部分生产队和林场又购进种公马20多匹
1970年县畜禽防疫部门开始推广河北捶结术和电针疗法,并在全县开展了马传贫、
马鼻瘟疫病的全面检疫。1972年只配种站开始推广大牲畜人工授精。1974、
1975两年,县畜牧部门帮助生产队从外地购进可繁殖母牛350头,短角种公牛4
头,投放到黄牛较多的生产队进行品种改良。1976年开始推广冷冻精液人工授精,
进行黄牛改良。秋季在新发、永安两个大队猪场搞了香储青饲料的试验。1977年以
后,重点抓了畜禽繁殖、防疫和饲养管理、饲料加工的技术研究;并购进一批奶牛和奶
羊,指导发展奶牛、奶羊生产。1984年从外地招聘1名农民配种技术员,继续开展
冷冻精液配种试验,两年得优良马驹75匹,牛犊82头。同时引进哈白种猪80头,
长白后备种猪260只,西赛斯母鸡雏1000只.康贝尔鸭维2000只。1985
年又引进延边黄牛72头,来促进黄牛的改良和发展。
三、林业
从50年代初开始,主要围绕每年的护林防火、植树造林、培育种苗和冬季木材采
伐,总结推广新技术、新经验,为林业生产建设服务。1981年开始,重点抓苗圃建
设和社、队育苗、造林的技术指导。当年由长期病休的林业技术员刘文,指导太平林场
有落叶松种苗成功,同年建立林业中心苗圃。经过反复试验摸索,至1982年育成落
叶松苗木313·7万株,基本上实现了全县造林苗木自给。1983-1985年,
又先后育成落叶松苗13亩,红松苗2亩,共产苗木110万株。同时指导全丰农场和
永安、黄鱼卧子两个生产大队有成落叶松苗11亩,产黄水96万株,保证了全县造林
苗木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