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试验研究
第二节 试验研究
一、农机具改革试验
县农机管理站和修配厂,从1970年开始,针对农业机械逐年增多,机引农具严
重不足的新情况,着重抓了机引配套农具的研制,在赵忠孝、李士明、隋明义等技术人
员带领下,先后试制成功了饲料粉碎机、大豆疏苗机、玉米掩种机、颗粒肥机、深松
铲、大豆低茬收割机;改装了七烨犁,使之能一机多用;为联合收割机加装了第三清浪
里,收获小麦每亩地减少跑银12·5-15公斤,1979年在全县普遍推广,每率
增收粮食近百万斤。因此,1980年伊春市政府授予技术成果三等奖。1984年试
生产了船尾机,至1985年未装成30台,销售出10余台。
二、工具改革试制
为了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1970-1980年,县农机修造厂技
术人员和工人结合,先后研究改革成功了射流在机床上的应用;自行设计制造了桥式龙
门吊车、吊垂、粒儿、暖风户、自动又人洗衣、拖让儿交量论内焊机和J由区无声铆等
设备;制油厂改革了电焊机、榨油机;发电厂和电机厂搞了大立钻、潜水泵的改制;富
饶机修厂进行了无声铆、空气锤活塞研磨机、胜瓦机等土机具研制和改革;运输公司修
理门制成了200吨的液压机。
三、水利灌溉试验
县农业、水利部门,从1963年开始,在朝阳、保兴等公社部分生产队进行水旱
田弓体与提水灌溉试验;1966、1967两年,在新发、太平、前卫、胜利等大队
搞了机电抽水灌溉;1977年推行用塑料管道(群众称之为“小白龙”)代替田间渠
道引水灌溉。但除永安、大滚沟、龙安等地部分水田引水灌溉种水稻试验成功。其余都
因地势不平、土地漏水或成本过高而废弃。
1978、1980两年夏季干旱,进行人工打炮降雨试验,未取得明显效果。
1979年水利试验站成立之后,重点抓菜田喷溉经济效果对比试验。至1984
年,共进行了黄瓜、西红柿、辣椒、白菜等18个品种的蔬菜和人工种植木耳、蘑菇、
地膜覆盖早熟西瓜的喷灌试验。1985年建立起平贝、葡萄、按果试验园地,并试种
了泰国西瓜,均获得初步成功。经过喷灌的蔬菜产量提高20-50%以上,而且晚秋
喷灌,还有提高地温、防止轻度霜冻的效果。有待改进的是: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
佳。
四、水文、气象预测项报研究
县气象局助理工程师杨春林(女),从1972年开始,针对境内易遭受早霜、低
温冷害和黑龙江洪水灾害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经过多年预测、分析、比较,于1981
年写出《嘉荫县初霜的两个预报方法》的论文,经伊春市气象学会审定,评为优秀
论文。1982年写出《嘉荫县低温冷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论文,获得伊春市
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又写出《黑龙江最高水住的分析和预报》的论文,通
过对近百年来黑龙江高水位年份资料的分析比较,总结了黑龙江高水位年份出现的特点
和规律,提出了预测预报的意见,被伊春市气象学会和县科协评为优秀论文。
五、食用菌栽培试验
1970年上海市下放干部胡忠华,从南方带来人工培育黑、白水耳、蘑菇菌种的
新技术和部分菌种,在沪嘉农场进行栽培试验成功。1971年春季,县供销社上特站
举办培训班,清胡忠华讲课、示范,办起了菌种场。从此,全县广泛开展了人工栽培银
耳、黑木耳和平菇的生产。县中学搞了木耳菌种分离试验。至1985年末,全县农户
和职工中从事木耳生产的有6000余户,栽种木耳段400多万段,年产木耳10
万公斤以上。
六、高寒地区栽植葡萄的试验
1976年5月,县工会职工排士伟和其妻吕淑兰,从哈尔滨引进玫瑰香葡萄3
株,进行盆栽试验,均成活。但因未掌诉好物侯,管理不善,当年未结果。1977
年,利用栽培2年的山葡萄根新梢做砧木,6月11日嫁接,进行露地栽培试验,嫁接
2株均成活,1979年每株结果二三公斤,以往在成倍增长,1983年最多,每
株结果20多公斤。1981年以来,他们先后搞的露地栽 培葡萄,也都获得成功,每
株每年结果都在10-15公斤以上。1983年助县科委试验站栽植400株 山葡萄根,当
年植 生长良好,1984年6月上旬进行绿枝嫁接,接穗成活80%,但8月下旬一场大
水全被淹死。几年来;先后引进栽培的葡萄品种有玫瑰香、多也尔玫 、红香水、巨
峰、耐格拉、黑莲子等10余种。露地栽培成功的关键措施是冬季埋上防寒。一般
年份在10周15目前后埋土,埋土厚度不少市60公分,至来年5月1日前后解除。
(见附图)
七、小型制粉厂提取精份新工艺试验
原粮食系统所属小型制粉厂,安装125型磨粉机8台,磨辊总长度为280
厘米,粉路是四道皮磨,三道心磨。建厂以后,一直墨守小型粉厂设备少,粉路短,提不
出精粉的常规,只生产标准粉。1980年春节前夕,城乡居民普遍要求多供应一些精
粉,厂长兼技术员沈立红(女)和工人结合,决定进行提取特制粉的新工艺研究。她们
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在不增加设备和动力的情况下,通过树整磨辊的齿角、齿数
和筛绢的配备系统,改革工艺流程,从一皮罗、二皮罗和一心罗提取精粉成功,提取率
为20从经化验完全符合国家特制粉质量标准。标准粉出份率为56%,质量一点也
没有降低。每加工一吨小麦,比原来只生产标准粉多创产值16元。截止1983年7
月末,并提取精粉4687·5吨,为国家增加利润37·5万元。
八、小麦、大豆大面积高产技术综合试验
小麦、大豆为县内主裁作物。为提高其产量和收入,县农业科、农机科和县科委联
合组织力量,从1982年开始,在常胜、富饶、向阳、红光、保兴5个公社17个生
产队,10597·7亩麦田进行高产技术综合试验。主要技术措施是:搞好换茬,
多思.上年的豆表和玉米茬;整平耙细土地;适时早播,4月上旬开播,20日前播完;
选用党丰二号良种,亩下种量17公斤,亩保苗36·6万株以上;亩施磷酸二线种肥
6-7·5公斤,部分地块亩施农家肥8000公斤或追施尿素5公斤;有8850
亩地块,使用24D-丁酯进行药剂灭草98月10日开始用联合收割机收获,25
日前收脱完。最后总结核算,平均亩产为110·9公斤,比当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高
出58·4公斤。1983年1月通过县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鉴定,决定向全县普遍推
广。1983年计划进行大豆万亩攻关田技术试验,后因农村普遍家庭承包到户而停
止。
九、高寒地区种植冬小麦试验
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接受伊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下达试种各小麦的任
务,当年因遭受大水灾;播种期拖至9月16日才进行,试播了70平方米;品种为昌
乐五号,越冬苗龄为二叶一心,结果全部冻死。1985年继续试验,播种75平方
米,选用居乐五号、东方红三号、矮东方红三号、丰抗一号和长丰5个品种,播期为8
月28日,越冬苗龄为四叶一心,冬季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翌年5月6日前后返青,
越冬率平均为61%,其中昌乐五号最高,为75·2%,矮东方红三号最低,为
51·3% ,7月20日左右收获,核亩产平均为144·5公斤。昌乐五号最高,为
186·65公斤,长丰一号最低,为88·9公斤。试验结果证明:在正常气侯条件
下,栽培各小麦有可能性。但封冻和返青期所需要的气温、地温、水分等条件,还没有
测出准确数据,越冬率不高,大面积种植还没有把握,尚需进一步试验。
十、防治黄瓜霜霉病和大豆灰斑病试验
针对黄瓜霜霉病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县农业科助理农艺师谭明辉,1980年在朝
阳镇东方红二队黄瓜地进行防治试验一试验地块为旱黄瓜0·25亩,发病率为
100%,选择50株进行调查分析,病情程度为:一级4株,二级13株,三级21
株,四级12株。经研究,采用2%浓度硼酸溶液防治,每亩用药100克,对水50
公斤,搅拌均匀后于8月5日下午4时用喷雾器喷洒,一周后观察,已得病的植株病情
停止发展,新生茎叶嫩绿,没有病斑
1985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协理农艺师匀德臣,在尚志村两户农民园田地继续进
行试验研究,两户共种旱黄瓜50平方米,5月20日播种,6月7日苗出齐,7月
10日前后,秧苗长到90多公分、头茬果刚下来,大部叶面开始出现黄色斑点,二三
天后,部分叶面已变黄。经用500倍液瑞毒霉喷洒,每隔7口喷洒1次,共喷洒四
一次,病状全部消失,直到9月下旬望叶仍然碧绿,瓜果累累。
同年,助理农艺师刘振锋在农业科研所大豆地,用500信波多菌灵进行防治大豆
灰斑病试验,亩用药100克,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喷洒两次,也获得成功,平均亩
增产大豆15公斤以上,并且大豆质量平均提高一个等级。
(见附图)
@img 6W8009S.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