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篇 卫生
第二十篇 卫生
解放前,乌、佛两县卫生医疗事业都很落后。民国初期,每县仅有两三名中医开
业付医,有的代管中草药。人们治疗疾病除针灸、拔罐子外,就是服用鸦片,“凡有急
难重病,若不去俄就医,只有奄奄待毙”。①由于长期缺医少药,各种传染病、地方病
连年流行,患病率、死亡率都很高。据档案记载,乌云县民国18年,全县“生五死
十”。②
在日伪统治的13年间,两县的卫生医疗状况仍然没有多少改变。前期依旧只有几
名中医。如乌云有中医徐继善,佛山有中医刘汉臣、王子郁等。佛山县在伪满康德2年
(1935年)曾来过一名叫关玉安的医生,吉林省医科学校毕业。但因于伪满康德 3年
入山给抗联伤员治伤而被捕。直到伪康德10年,两县才先后建立分医诊疗所,医生多是
日本人和朝鲜人,主要为军政警究人员服务,人民群众很少前去求医就诊。由于卫生条
件很差,人民群众生活贫困,政治上不自由,克山病、大骨节、疟疾、天花、麻疹、霍
乱、伤寒、痢疾等地方病、传染病不断发生。特别是伪满康德7年,在乌拉嘎金矿地区
流行的一种疫病,时间长达7个多月,死亡1000多人。伪满康德11年,在开拓民
屯发生的克山病,曾造成大批人死亡,个别村屯(如稻田的正义屯、乌云县的永安屯、
惠民屯)几乎人烟绝迹,情况十分惨痛。
解放后,党和政府贯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等卫生工
作方针,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发展卫生医疗事业,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使协乡卫生医疗状况逐步改变,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