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章 人物传

第二十二篇 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



焦文珩

 焦文珩,别号宝善,山东掖县人。生于1881年,卒于1929年。
 宝善10岁省体离乡,流落到北大荒,曾先后在黑河及俄国境内经商,远抵海山
崴、请末定居在乌云地面温河镇。、_。
  民国7年(1918年),焦庆举家迁居常家屯,经营商号“复昌厚”,民国10
年(1921年)被选为商会副会长。民国13年(1924年)弃商务农,16年
(1927年)首倡成立乌云设治局农会,并被选为农会会长。10余年间,他曾多次
回原籍招徕乡民至乌云,或开垦荒地。或经营商业,以致地面日臻繁盛。民国期间乌云
县南农大都是黄、技县人由此可见其招钦垦殖之功。
宝善热心于地方建设,曾倡导并主办开造船埠乌云站。民国17年(1928年)
冬.焦宝善与农会副会长张世德、商会会长胡维臣等人联会倡议将水灾救济粮款改为
“以工贷赈”,修建从乌云至车陆的汽车山道。此事动议虽善,但灾后之民,巳无力兴
建土木,于是群起而攻之,工程半途而废。民国18年乌云县在推荐人省志人物中说:
“焦氏开设商铺,创建乌云镇,实为乌云县之第一人物也。”
民国10年6月,省长吴俊升通令整顿保卫团,严令饬属遵照执行。乌云设治局因.
财政桔据。当时无捐款办“保甲团练3;拖到13年才不得不成立。然而既无活动经
费;也无薪伯与补贴,致使人人畏充其役。焦宝善身为团总,公而忘私,尽心竭力训练
地方武装。民国18年冬,苏军突袭常家电,他奋然率领团丁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在
掩护乡亲们撤退时中弹身亡。时年仅48岁。

洪国璋

洪国璋于民国6年12月波黑龙江省省长公署委任为乌云设治局设治员,同年12
月27日到任,在职仅两个月零27天。
乌云县设治伊始,草荣初辟,民户星稀,交通闭塞。国湾在隆冬时节从黑河出发,
取江路乘爬犁行530里抵乌。赴任途中,他处处细心查访达地情形。“及到任后又博
访周咨,而见大沿江一带应兴革者不一而足。”①到任后1个月,即在民国7年二月,
写出了《呈为裁并高卡改设县治由》和《筹边策十条》。
------------------------
①县档案馆在民国档案;黑龙江省省长的责卿179号训令评语
-----------------------
所谓“裁并局卡改设县治”,就是裁撤宝兴卡伦和逊河稽垦局,合并于乌云没治
局,将乌云设治局改为二等县,迁县治于奇克特。
此项改革并不增加省财政开支,裁撤局卡之后,可月余经费500余元,加上乌云
设治局原月支经费494元,合计994元,而乌云升为二等县月支经费800元,余
下200元,可用于外事交涉员薪饷。就地方而言,既避免了政出多门,又可少纠葛之
虞,有利于统筹安排各项事业。洪氏在条陈中还要求援照通北、铁力、龙镇3县成案,
免税3年,以便吸引垦户,增强地方财力,兴办警学。省长鲍贵卿在训令中说:“昨在
黑河禀见旧任王道尹时,曾力主其说(即洪氏杂陈的观点),国璋当时不以为然。即到
任详细调查,方信奇克特划归乌云作为改县基础,以图进行,实为当务之急。”但由于我
局触犯了逊河稽垦局长金毓麟的利益,他连上两个条陈反对,并要求将奇克特县位划归
稽垦局。于是又触怒了奇克特县佐,亦即是陈揭发金毓麟欺上瞒下,营私舞弊的行为。
省长鲍资卿莫衷一是,收回成命,派员协助道尹查办。黑河道尹张寿增原对裁并局卡不
以为然,一怒之下撤了供金2人之职,设治不变。
洪国湾在呈陈时,曾献《筹边策十条》。其委点是:宜早设邮局,急立电报,以灵
通信息,畅达政令;购备兵轮,扩充航业;巩固边防,发展江航。免税三年,以广招
彻政府贷款,接济垦户;草聚住户,建设村玫;引进良种,兴办畜牧;创立储蓄银
行,增强地方财力;增加驻军,巩固国防。《筹边策》上书省道,如石沉大海。
洪国璋离职后不知所终,县档案馆仅存其墨迹。

惠荣

惠荣,字华臣,宁古塔人。清季秀才,出身于仕宦家庭,据说惠氏本姓陶,因其祖
于清廷有功,赐姓惠,以示优渥。民国10年吴俊升就任黑龙江省省长,因惠父与吴世
交很深,遂于同年来江省,曾任黑河道尹公署秘书。民国16年佛山设治,委为设治
员。18年4月佛山改县又继任县长,直至民国22年2月,即日本帝国主义进入佛山
之前.才弃官推眷回到黑河。
佛山设治时,全境502口人分布在12个屯镇,地僻人稀,百业待兴,举措维
艰。惠氏任职6个寒暑,水灾连年,“俄乱”闯出,战争频仍,其为地方官之害状可想
而知。
民国18年,中苏关系剑拔弩张,惠荣在赴黑河途中,被苏兵掳去押审半年之久。
其间几经审讯,惠矢口伪称厨夫,终没暴露县长身份。民国21年4月,马占山在黑河
就任省府主席,重竖抗日义旗,转战南北,惠氏奉命筹措粮款,募兵参战,颇为倾力。
然抗战失败后又出任伪黑河省教育馆馆长,并常应日人之约书赠条幅,晚节可悲。
惠荣任职佛山5年又5个月,为官清廉,并无苛举。每餐虽有佳肴,也必先食少许
秫米饭,然后进膳,以示不忘其本,抑或有益于脾胃。弃官时曾有人建议送“万民伞”,
,他婉言谢绝。
惠荣长于书法,行草均佳,尤以大字为健。每日黎明即起,先用糜头束成的提斗在
沙盘上练大字,然后练行书,至老不辍。民国19年吉林友人索书“天泰站” 3字。连
写数月方选中一纸汇去。惠氏酷爱字画,兼收并蓄,常自书条幅悬挂中堂。民国19年
9月县衙落成后曾在二堂正中书“山环水泡”4个大字,人多称善。后有感于境内民户
稀少,改书为“民为邦本”,笔力遭劲。直至迁居黑河,尚时以书画赠答。借其不存,
无以为鉴。
惠荣叉1948年病逝于黑河,时年72岁。于嗣多学业有成。

刘炳礼

刘炳礼,祖籍河北省东光县刘八里庄,1929年生于佛山县协和村(即太平
屯)。佛山沦陷时他才5岁,日伪投降时他已17岁。青少年时代目睹了日寇的骄横,
曾宪的暴戾,财主的为富不仁,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在他的心灵埋下了革命火种,蕴蓄
着对共产党和新社会的热爱。
1953年,23岁的刘炳礼以公道、能干被选为互助组长。其后,连任高级社副
主任、管理区副主任、生产大队队长、党支部书记。1958年8月25日,光荣地加
入了中国共产党。1959年8月22日《黑河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了他的模范事
迹。
刘炳礼的领导方法很平常:1957年12月中旬,身为高级社副主任的刘炳礼,
率70余人进山伐木。北疆隆冬,滴水成冰,树木冻得嘎嘎作响,牛马瑟瑟发抖,社员
们都想避避寒潮,然而刘炳礼不声不响地第一个走出工棚,赶着套子上山了。1959
年春,水灾后的生产队马元草料,人缺口粮,派人割运“包荒草”,往返要走20多里
“水泥”路,没挑几趟许多人就不想干了。这时刘炳礼又是不声不响地扛起扁担走了,
三天排了几万斤草,牛马度过了春荒。同年秋,洪水把堆放在江边的一百多个水排也
了,眼看就要漂走,社员们望着滚滚浊流,畏葸不前,刘炳礼还是不声不响地向着急流
走去,…
太平大队的社员们都说:“刘队长心里装着集体,装着事业,装着社员群众,唯独
很少想到自己。”
1958年夏,黑龙江洪水咆哮着扑向太平屯,社员们都忙着转移自己的衣物、口
粮、畜禽,…而刘炳礼却默默地把队里的粮食、线麻、绳套,一样一样地垫起来,又
把脱谷机、大车,一件一件地挪到仓库里。大水到墙根了,他又找人把牲口送到山上,
这才回家收拾东西。1959年秋,洪水已经进屯,他爱人正在天棚上生孩子,此时他
还是和社员、起抢救队里的物资,也没有回去看一看自己的家。
1959年夏季的一个晚上,尚志生产大队的牛病倒在距太平屯两华里倒西尔松河
边、刘炳礼得知后。报一个社员们去给牛灌了豆油,并点上四堆火防狼。后半夜,他担
心火灭狼来。一又只身看他不料选中突然从林中窜出一只母熊(带两熊崽)嗷嗷叫着向
他扑来,在往屯子奔跑时,披在身上的棉袄被熊抓去了。事后人们说起来都有点谈熊变
色,然而刘炳礼却只是淡淡一笑。
平时,刘炳礼总是“以社为家”,每日晚饭后都要到队部,转一圈,有时抢到深机
就在饲养房和衣而卧。社员们心里有话都愿意和他讲;有困难,也想找他帮忙;山东移
民初来时不会搭炕抹墙,他帮着干;有人老婆生孩子急着情接生员,也找队长进城给
请;……
1959年2月,双目失明的独身老人陈汝中瘫痪了,他把老人接到家里侍候一个
多月。后来老人实在过意不去又搬出来,他也随着搬出来和老人同住。
1963年2月23日下午,刘炳礼带领社员在西尔松河畔山上放树不幸身负重
伤,……消息传出,县委书记、副书记、副县长,立即带医生前往抢救,但赶到时炳礼
的心脏已停止了跳动,年仅34岁。2月27日上午,中共嘉荫县委、县人委及各界军
民400多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挽联上写着。崇高理想,赤胆忠心,投身革
命。不愧党的好儿女,浩气干秋。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群众爱戴。堪称人民好干部,
永垂不朽。
刘炳礼逝世后,嘉荫县委写了题为《优秀党员,模范干部--一刘炳礼同志生平事
迹》材料,全文1万余字,详细记述了他听党的话,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热爱集体事
业。关心集体财产。遇事同群众商量,事事以身作则;关心群众疾苦,处处为群众打
算;先人后己。公私分明;鞠躬尽瘁,光荣牺牲六个方面的事例近百件。
刘炳礼身材适中,瘦削,性情沉稳,待人谦和,不看演讲,说话掷地有声。深孕众
望。曾连续多年被推选为朝阳镇党委委员,公社管委会委员,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
农业战线劳动模范。

赵玉喜

赵玉喜,江苏省海门县三星村人。幼年家贫,无缘读书,12岁到上海市一家皮鞋
厂学徒,两年后养业闯关东;先后在叮玛县三分处、佛山县乌拉嘎金矿采金。l941
年定居朝阳镇,以农为业。。
1948年春,佛山县进行土地改革时,他踊跃参加斗地主、分田地的斗争,是佛
山村西北域的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佛山村民政委员、佛山区联社经
理、区政府生产助理、组织委员、乌拉嘎区政府区长、县交通科副科长等职。
赵玉喜虽身材瘦小、单弱,但极能吃苦耐劳。修筑朝阳镇至保兴土路及买东公路
时。他带人勘测线路卜打通道影。时常野餐露宿,渴饮山泉水,饥食冻馒头,人以为清
苦,他甘之如治。嘉东公路第一期工程施工期间正值3年困难时期,他身为交通科副科
长,坚持在现场办公,和民工们们吃同住同劳动。嘉东公路通车后,他任养路段段长,
工人们说:“哪里路况不好,哪段工作劳累,哪个道班有困难,哪里就有赵段长。”
赵玉喜在北疆生活多年仍有浓重的江浙口音,他不好学而好讲;常强不知以为知,
往往被同事引为笑料。建国初期开展先进工作者运动,党中央号召创造工农业生产新纪
录,他在群众会上讲:“共产党主张创新纪录,我赵玉喜也要纪录纪录。”1958
年,报刊、广播天天讲三面红旗,有人问他:“赵局长, 三面红旗是哪三面?”他脱口
答道:“啊,三面红旗嘛,就是党旗、国旗和团旗。”因他不愿参加政治学习,领导时
有批评,但他仍坐不住凳子,常想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熊掌自古为佳肴,人皆难得一饱口福,而赵玉喜独持异议--熊掌不好吃,并以亲
身经历为证。那是1946年夏,他独驾小舟从富锦经商回县,在太平沟江畔的山崖
上,见有一对小熊戏耍,便舍舟登岸攀缘而卜。其中面向江流的见有人来,逃之天天;
面向南的被他突然抱住,擒获,扛到船上。由于眼小熊搏斗时手脸负伤,走到下菜园子
已饥疲交困了,于是剁下4个熊掌,粗经火燎,取江水煮熟,腥腻难以下咽,啃了几口
便扔了。从此逢人便讲熊掌不好吃,终不知其烹*技法与美味。
他参加工作几十年,公出从不到饭馆就餐,有人约他,便说:“先走一步,就来,
就来。”随后却独自找个小馆,造便宜食品充饥,并常以大米绿豆粥就咸菜最好吃“夸
耀”于人。人们都说公出赔钱,而赵玉喜每次结算旅差费都要找回钱。他衣着朴素而不
邋遢,总是穿得干干净净,朴实无华,忠厚善良的品德,处处溢于言表。
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时,赵玉百四“苏特”、“日将”之嫌被关押51天,严
刑拷打致死,终年43岁。
1978年平反昭雪。

  郭友三

郭友三1901年生在山东省一个农民家庭,1915年,随乡亲到沙俄海山崴
(符拉迪沃斯克)日露工厂学徒。1919年学成回国,无业可就,迫不得已辗转在爱
辉、哈尔滨、呼兰、绥化、海伦、汤原、佳木斯等地经商营生。1947年各行商到乌
拉嘎金矿、佛山镇,不幸在李家店病倒了。店主人是位心地善良的老太太。会针灸,粗
通偏方治病。在她的精心护理下,郭友三3个月后居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郭友三病愈后正值佛山县实施土地改革,工作队动员他参加,便应允了。在分田
地,得胜利果实的斗争中,他那见多识广,精明干练,善于理事的才干被领导发现。
1949年春,翻身农民手里拿着粮食很难换到生活日用品,奸商出售一包火柴。
或一尺粗布,要一普特(32斤)苞米,农民要办自己的合作商业,想到了郭友三,公
推他当佛山区供销社主任。翌年他又设计出水榨,办起了第一家国营油房,区长让他兼
任经理。郭友三青年学工,成年经商,长于巧思,勇于任事,但在旧社会却技无用武之
地,身无栖息之所。建国后,他虽然已近“天命”之年,却焕发了青春活力,浑身是
劲,供销社和油房都办得挺红火。
1952年佛山县开展“三反”运动,郭友三被误当“老虎”抓起来,轮番审讯,
严刑拷打,他不*不咬,从容叙事。
1953年佛山县划底黑河地区,郭友三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同年夏,设计并组
织施工建成佛山小学砖瓦结构校舍;1955年又设计并组织建成县委青砖房;1956
年设计并组织施工落成佛山县第一栋楼房—一县人委大楼(二层)。郭友三不吸烟、
不喝酒,喜欢吃瓜籽,走路,或聚精会神思考问题时,常常顺手抓几个瓜籽扔到嘴里,
慢慢地踱步,沉思。他只读过4年私塾,没学过土木建筑,但懂力学原理,并善于在实
践中应用。1958年建全县第一座火力发电厂时,要竖28米高的烟囱,把施工人员
都难住了,他想出了用3盘绞磨,1根抱杆启动的方法,仅用半天就竖了起来。由于他
富有开拓进取精神,勇于技险涉创,组织能力较强,1956年后又升任工业科副科
长,县联合加工厂厂长。并被公举为县第二、三、四、五届人民委员会委员。
郭友三性格沉稳,内向,不苟言笑。睿智的目光深藏于浓密的睫毛下。说话慢条斯
理,不增雄辩;然兴趣广泛,尤酷爱京剧,曾扮演《打渔杀家》中的萧思。高兴时常击
节唱道:“一马离了西凉界,……”
郭友三1965年病逝于原籍,时年64岁。

郭兰亭

郭兰亭,祖籍吉林省永吉县人。民国初年随父徒至样川县。因家境贫寒9岁便给地
主放猪,历6个寒暑。16岁扛半拉子活,18岁后连续扛12年大活。由于农活谙
熟,劳动认真,地主在为工头,人称“郭打头的”.尽管他自幼年起含辛茹苦,*手胝
足地劳作于平川旷野之中,但在贪官污吏、地主豪绅的剥削压榨下,终年仍不得温饱。
苦难的生活在他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阶级烙印。
1943年夏,日伪政权强行移民开拓,郭兰亭举家迁到佛山县振兴村安家落户,
住马架子,吃糠咽菜,披麻袋片,衣烨树皮,以麦秸为被褥,贫病交加,苦不堪言。1
944年开拓新村“克山病”蔓延时,他家5口死了3口。
1945年8月,佛山县光复。1948年春佛山县土地改革,他斗地主,打土
匪,分田地,搞生产,事事走在前,一心一意地创造着新的生活,当年就被秘密发展为
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是中国共产党在佛山县发展的第一批党员之一,是佛山.县第一任党
支部书记兼村长,是佛山区第一批初级社中最贫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
郭兰亭身材魁梧,坎坷而艰辛的经历使他未老先衰,40多岁便背微驼,面如纸
一头白发。他性格内向,微有口吃,虽言语不多,却很有鼓动性。也许是他心中的苦水
太多了,总要冲泻而出,每忆苦思甜,多侃侃而谈,往往使人声泪俱下。至今人们还记
得他那“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跟着共产党,死也不回头”的铮铮誓言。
郭兰亭自1949年至1976年逝世,连任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家一直住在
土地改革时分给他的两间旧草房。室内仅有一只破旧木箱,一张拚钉的简易饭桌和长条
凳。甚至炕席有时也不甚完整。逢年过节县社领导看望他,只能以开白水待客。县和公
社主要领导知道他家庭生活困难,每年年终都给予一定补助。

孟宪平

孟宪平;河北省乐亭县人,1910年生。幼时只读7年私塾,困乡里多商贾,
15岁便投亲到爱辉镇拜师学珠算及生意要理。
解放前20余年,他先后在缓珲、哈尔滨等地经营店铺,虽熟培土特经营,精通数
算。但办商号商号倒闭(1930--1937. 爱辉“东成金”),开西药房药房依
木(1941--1945·哈尔滨市“协昌西药房”),穷困潦倒,后无定所。
1951年春,孟宪平波黑河地区联社以230分高薪聘为土特产品收购技术
员。1953年派驻佛山县黑河地区联社办事处,历任主产技术员、佛山区社主任,土
产公司经理等职。
50年代初,佛山县草丰林茂,禽兽繁多,东至萝北县王家店,南接鹤岗市,西南
到五营区,有60多处碓趟子,①年产灰皮、元皮达万张之多。但山路崎岖。收购困
难。孟宪子带领收购人员背央肩扛,穿山越岭,奔走于各碓趟子之间,披荆斩棘,时与
猛兽搏斗;餐风露宿,常用野菜充饥。去时为猪户带药,送日用品,旧时背运皮张;十
几年如一日。
孟宪平有丰富的土特产品收购经验。六路(等)元皮、七路貂皮、八路灰皮、各毛
牧草,差别细微。价格悬殊,他均能做到定等准确;他常对同事说,猎户在深山老林里
虎口夺食。我们要捧着“良心”验等。多年来,他刻苦钻研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技
术,专拣苦差事干,因而连年被评为县、地先进工作者。
1977年病逝于朝阳镇,终年67岁。

吕拥军

吕拥军,吉林省长岭县人,人民解放军某部边防五连战士。1983年入伍。他在
21个月的车队生活中,当过队列班战士、报务员、守机员、喂过鸡,养过猪,烧过锅
炉。干一行,爱一行,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先后受到上级4次嘉奖和多次表扬。
-----------------------------
①碓趟子--猎民在原始森林中选择鼠类多的山,在沟谷的倒木上下“碓”(即在大倒木上架起小倒木,鼠类
秋冬多走其上,碰翻插销便被砸住,)捕获灰鼠、黄鼠,“碓”成趟状分布,故称碓趟子。
-----------------------------
五连驻守在黑龙江边。入伍当年夏季连降暴雨,江水猛涨,驻地公社防洪堤坝告
急,堤内150多切庄稼面临洪水危害。吕拥军参加了抗洪会战,专挑重活干,200
多斤的大士筐压得他几次险些摔到江里,战友们抢着替换地,他都不肯。秋天,驻地供
销社和小学校失火,吕拥军争先扑入火海,多次从烈火中抢出国家财产,手烧伤了,衣
服烧着了,没有后退半步。
部队驻地“五保户”股氏夫妇,已年逾古稀,老头下肢瘫痪,老婆体弱多病。吕拥
军经常业余时间给老人担水、劈柴、种菜、碾米、磨面,老人大小便失禁,他就给湍屎
端尿;逢年过节总买些点心、水果前去看望老人。牺牲的前一年春节,他和大娘一起拆
洗被褥、棉衣,二位老人逢人就说:“拥军这孩子真比我们的亲生儿子还孝顺!”
1983年9月9日,连队5匹军马跑失。吕拥军主动要求协助驭手寻找。他们在
离连队4公里处找到3匹,归途中发现另外两匹在江心岛上,于是两人骑马涉水上岛,
将马圈回。返回的小路很窄,为了战友安全,他让驭手小崔先回到岸上,自己留在后边
赶马,行到江岸附近,军马突然前蹄失空,裁入路旁的深水里,吕拥军也被甩到水中。
他没有向岸上游,而是不顾一切地向马扑去,把马推向岸边,马得救了,然而他自己却
再也没有力量游出水面。当小崔跳入水中营救时,抓起的仅是军帽。

王安芝

王安芝,山东省平荫县人。1916年生在红范乡一个贫民家庭。幼肘父母节衣缩
食供他上了4年小学。17岁闯关东,先到鹤岗煤矿挖煤,3年后又到餐馆“济香斋”
当伙计,又2年后与人合营肉铺,从此与屠宰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40年代初到80
年代初,由鹤岗市至嘉荫县,一直在商业战线从事家畜的收购与屠宰。
王安乏相貌憨厚,言语迟顿,然而颖悟内秀,对技术精益求精,积40年收购经
验,看生牛出肉量不差5斤,生猪出肉量不差1斤。
安芝平日恬淡寡言,办事循规蹈矩;然胆量很大,并极有刻苦精神。佛山县光复
后,地僻人稀,* * 证靖,他只身从绥滨、富锦、萝北等地收购生猪,常与土匪周旋,
时同野兽遭遇,皆从容镇定,悍然不惧。1954年从鹤岗市调到嘉荫县后,无论是在
县内收购,还是到县外采购,常常步行千里赶回,风餐露宿,习以为常。50年代中
期,他从内蒙步行3000里赶羊,鞋磨烂了,衣服刮破了,人饿瘦了,脸晒黑了,然
而羊却肥了,只数也多了。
安芝在旧社会颠沛流离,拼命卖力,苦心经营,不得温饱;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他看见了光明,浑身是劲,兢兢业业,三十年如一日。1950年他被选为鹤
岗市人民代表,1952年被评为鹤岗市劳动模范。到嘉荫县工作后,连年被评为县、
地、省劳动模范,是全县商业战线一面不倒的“红旗”。晚年(1977年8月18
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12月病逝于朝阳镇,终年67岁。

无名英雄记

1986年12月,抗联三军三师攻克佛山县城之后。出敌不意地向西南挺进,经
乌云、逊克,横越小兴安岭,去开辟新的战场。
深夜,队伍经过乌云县城西南的小河沿屯时,有两名小战士掉在农民饮马的冰眼
里,鞋和棉裤腿都湿透了。北国隆冬之夜,滴水成冰,两人的鞋霎时该成了冰块。他们
怕影响行军速度。没有声张;忍着钻心的疼痛艰难地行走去。过了常家屯,临近米罗郭
斯河时,两人的脚都失去了知觉,不能继续走路了。师长景永安决定将他们安置在老乡
家里,待治愈冻伤后再按约定地点去找部队。
不料由于不明情况,误将两个小战士安排在日本特务袁明的家里。这个人外号“袁
混蛋”,第二天就向乌云县警务局报告了抗联战土在他家落脚的事,两人随即被捕入
狱。
敌黑河警备司令部联合讨伐队,奔袭千里,违抗联战士的影子都没看见。乌云县警
务局少铺两名抗联战士,如获至宝,立即审训。当他们看到抗联战士原来最两个未脱
稚气的孩子,便暗暗自喜,以为只要一动刑,就能得知从日联军的行踪。哪知两个小战
士在革命战争的烽火里已百炼成钢,敌人用了各种残无人道的刑共,严刑拷打了一天一
夜,一无所获。于是暴跳加雷,使用更残忍的手段,将两个小英雄折磨得死去后来,但
得到的仍然只是一句话:“我是抗日战士,我要打鬼子,……”
敌人看硬的不行.仰改用“软”的,由日本参事官增田虎正郎和伪县长赵畏亲自出
面审问。审讯宣布置得清新优雅,留声机播放着悠扬淫荡的乐曲。当两个小英雄走进审
讯室的时候,赵畏假惺惺地说:“你们两个孩子在父母身边安安乐乐过日子多好,抗
什么日呢?大日本皇军帮助我们中国建设‘王道乐土’……”他的话还没有说完,一个
小战士接着说:“我们有父母,是中国人,请问赵县长你也有父母吗?你的父母是中国人
还是日本人?……”另一个个战士接着说:“当汉奸没有好下场,我们在佛山把大汉奸
王万良在灯杆上勒死了。”参事官增田虎郎一看赵畏被两个小抗联骂得张口结舌,便
出来打圆场说:“我知道你们是被‘共匪”逼着干的,只要你们说出不是自愿参加的就
好,皇军大大的人道……。”这时两上小英雄满腔怒火已烧红了眼睛,立即岳问:“你
们日本人到中国来烧杀抢掳,不是匪是什么?你们日本鬼子杀了我们多少父母兄弟,
我们抗日还能不自愿……。”
敌人一看两个小抗联软硬不吃,立即露出了凶残本相,决定处他们死刑。
行刑那天,乌云县警察局鼠窜狼忙,东西大街两侧观者如堵。两个小英雄站在爬犁
上,时而高唱抗日救亡歌;时而向乡亲们颔首致意,走到“恒昌号”商店门前,要了酒
和红布,高喊:“再有十六七年,又长这么大,还要打鬼子,除汉奸!”人们怀着崇敬和
惋惜的心情目送他们走上刑场。随着罪恶的枪声,英雄的热血.洒在北疆的沃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