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衣
第一节 衣
一、汉族
建国前,乌、佛两县汉族服饰与省内县份略同。只是地处高寒,具有浓厚的北疆特
色:冬季上衣多以皮代棉,民国和伪满初期,成年男人冬夏多穿对大襟布衣,妇女则穿带
大襟上衣,下衣均上裤腰。男女友多黑、灰色。伪满后期,由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上
好的穿出荷粮配给花布(男人穿均用灰染),大多数穿更生布,还有披麻袋片的,人们
的衣着已滥楼到极点,不讲式样了。鞋帽与省内各地大同小异,推冬季农民穿布**的
居多,这种**外观拙笨,但做工精细而结实,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冬只能做10余双,
一双能换小麦3-4普特(1普特合市斤32·76斤)。朝阳镇农民也有穿皮**
的,不紫草,套毡沫或施皮袜。公职人员多穿棉胶鞋。棉帽多沟皮、兔皮;较富裕的戴
貉皮帽,俗称“揉头”帽子。
建国后,人们的衣着不断更新:按质料分,50-60年代,男女多穿斜文、花达
呢、卡叽、灯心绒。70年代多穿涤卡、的确良等化纤织物。80年代初城镇穿呢料逐
渐增多。乡村仍以化纤织物为主。接式样分,50年代上衣多人民服、青年服、中山
服。60年代还时兴一阵对襟扶罩,下衣多锥形裤。80年代初青年男女多筒形裤,也
有少数青年穿喇叭裤,牛仔裤。
60年代末上海青年来县插队落户,他(她)们的时髦服装青年男女接受很快,
70年代中期女青年大都有呢料或涤卡大衣,近年来宇宙衫、滑雪衫、羽绒服、风衣等
逐渐多起来。
由于本县人民生活水平较高,早在60年代末,多数已用毛衣代替秋衣,皮袄代替
棉袄,皮鞋代替棉胶鞋,羊剪城帽(或貉皮帽)代替狗皮帽。别俱特色的是嘉荫人70
年代多穿“珍宝岛鞋”,这种鞋胶底,翻毛皮面,内套毡株;加毡垫,穿着轻便、暖
和,在冰雪上行走不易滑倒。
因冬季严寒漫长,夏季褥署暂短,所以棉衣厚,皮袄多中山服式(劳动方便),夏
衣女式多长裤短褂,少女虽有裙子、布拉及也很少穿。
二、鄂伦春族
建国前,鄂伦春族长期过着原始的游猎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狩猎
与猎物密切联系着。其衣着、被褥、鞋帽等都用各种兽皮制做。尤以他皮为多,其次是
鹿皮和犴皮。冬衣有男女皮袍(鄂伦春语分别称分尼罗苏,阿西苏恩)和皮袄(苏
恩)。女式要比男式精细得多,开襟和领口处有补绣花纹。春狄两季穿的衣服;套裤
(阿拉木苏)是用夏猎的“红杠子”狍皮做的,短毛无线;皮裤(阿拉开依)用秋措施
皮制做,和旧式棉裤一样。皮手套有两种:一种是分五指手套(沙拉也开依),一种是
手闷子(瓦拉开依),均绣有花纹图样。鞋分冬夏穿的两种:冬季穿的有“莫哈密”,
形似靴子,用施腿皮做帮,鹿皮或开皮做底,内有狗皮袜子,穿起来很轻便,汉族也有
穿的;“温底”是用鹿皮或狍皮腿做的。夏季穿的靴鞋(傲老其),是用狍皮或布做
帮,野猪皮或鹿皮做底。狍皮帽(灭塔哈),用一个抱脑皮做帽顶,然后用狍皮镶两
耳,做成后和抱脑袋形似。皮被(乌拉)有两种式样:一种权状,另一种简状。皮褥多
用整张施皮,也有拼级而成的。清末已初以来,鄂伦春族夏季多以布衣为主,春秋也有
穿布衣的,但打猎时一体穿皮衣,因经磨耐扎,适于穿林越野,风餐露宿。定居之后。
由于经常外出参观,或集训学习,在汉族的影响下,自5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的衣着
就和汉族基本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