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食
第二节 食
一、汉族
民国与伪满初期,乌、佛两县城镇居民主食以面粉为主,玉米面次之;乡村居民主
食则以玉米面为主,“面粉次之。无论城乡,小米都很少。大米除乌云县有少数朝鲜族人
种水稻,汉族和他们以面换米外,均很少食用。白面以馒头为主,玉米面的吃法黄掖县
人贴大饼子,临沂、泰安县人刮煎饼,河北人蒸窝头。至于玉米楂子,初从山东过来的
人都很少吃,唯本地人常用来煮粥。伪满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为支持“大东亚圣战”,
禁止人们吃大米白面,乌、佛两县人民多以玉米和土豆为主食。
早在民国时期,两县人民就挖它储菜越冬。山东人初不习惯吃清酸菜。储菜量很
大。常家屯一带有部分汉人娶俄女为妻,她们善于用土豆和甘兰做菜;山东女人财善于
用大白菜和萝卜做菜。混居以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至于各种菜肴兼备。由于地僻
人稀,江河纵横,鱼产丰富,得而食之不尽,或淹或晒,以备冬肴。
建国以后,人们的食物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主食逐渐以面粉为主,玉米、小米次
之,大米城镇每月每人平均供应一二市斤,近年城乡多以面粉换大米;玉米、小米很少
食用。嘉东公路通车后,林矿区延伸进来,鱼价回昂,城镇吃鱼量锐减。由于无霜期
短,日照不足,夏菜上市晚,少而贵。秋菜因不断改进冬储方法,白菜、萝卜、土豆,
可从10月保存到翌年6月。蛋类供应一直紧张。近年家庭养鸡发展较快,多自养老
食,市场仍然少见。
过去乌、佛两县人民菜肴做法比较简单粗糙,多数人家只会煮、炒、蒸、炸、炖。
自60年代以后,先进的馏、浆、闷等烹任技法不断普及,几乎家家会做。
由于地处高寒,人们长期冬夏均喜饮白酒,采金工人尤甚。近年喜饮啤酒者日增,
年销量近千吨。因夏日暂短,汽水等清凉饮料销量很少。城乡居民,多喜饮茶。
二、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定居前的食物以肉类为主,面粉与野菜次之。他们经常吃的背向有:狍子
肉、鹿肉、犴肉、野猪肉,其中狍子肉最多。吃法有煮肉(乌罗仁),带骨煮至八成熟
即吃;烧肉(达拉嘎兰),出猎时没带吊锅或没有时间,将肉放在火上烧八成熟吃;烤肉
(席布兰),也是出猎时的简便吃法,把肉割成条,插在木棍上用火烤;晒生肉干(乌立
特),夏季肉不好保存时,把肉割条晒干,用时再煮;晒肉干(库胡拉),把鹿、犴、
狍子肉煮熟后切成小块晒干,以备没有鲜肉时吃;血肠(沙阿诗),把狍子血灌入肠
内,煮熟后吃,类似汉族吃猪血肠,只是没有调料;生吃(阿斯根),生吃的有鹿、
犴、狍的腰子、肝,他们认为生吃对眼睛有好处;熬菜(西乐),把肉切成小块和野菜
放在一起炖;杂花菜(阿苏),把抱肉和狍肺煮熟后切成小块,再把狍脑子合上,有时
也放些野猪油拌着吃。野菜春季主要是刺老芽、野鸡膀子;秋季主要是各种蘑菇、野
果,多合米煮饭。面食的吃法有:面片(偏拉坦),将面合好赶成片煮熟拌油,或把面
片放在肉场里;烧饼(卡拉斯克),把面合好,压扁,放在热灰里烧;油炒面(阿
拉);油面片(图胡列);饺子(谢好马父),年节时吃。解放前鄂族做面饼没有擀面
杖、面板,只用手捏。他们解放前吃粮食很少,多在吃完肉以后喝点粥,只有粮食多了
才吃干饭。乌云河至嘉荫河一带的鄂伦春人,在伪满后期,由于白面奇缺,多以小米粥
为主食。建国初期即以来面为主食。
鄂伦春人往往有酒必痛饮,直至**大醉。大人小孩均会吸叶烟,待客也先拿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