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区后行政区划
第二节 建区后行政区划
1952年末,伊春村改建为伊春县第一区。1953年,伊春县第一区下划农林
街、工联街、铁林街、育林街、临河街、繁荣街、普新街、工农街、伊林街、美溪镇、
双子河镇、五道库村,全区划为9街2镇1村。区内9条街分为270个居民行政组,
美溪镇下划了条街29个居民行政组,双子河镇下划8条街51个居民行政组和上甘
岭、友好两个屯,五道库村下划三股流1个屯。
1954年,伊春县第一区增划河东屯,双子河镇下划的街增加到10条。1955
年8月22日,伊春县第一区改区为镇后,原双子河镇、美溪镇划出,伊春镇下划17
个居民委员会,即17条街。1956年,伊春镇下划的居民委增加到18个。18条
街分别为普新街、新兴街、高潮街、工农街、农林街、森工街、丰林街、建设街、铁林
街、临河街、育林街、工联街、繁荣街、伊林街、黎明街、新建街、红旗街、文化街。
1957年11月,原18条街划为4个街道办事处,即旭日街道办事处、火箭街
道办事处、钢铁街道办事处、红升街道办事处。同时下划乌马河街道办事处、乌敏河弯
道办事处、翠峦街道办事处,其中乌马河街道办事处下划7条街,乌敏河街道办事处下
划5条街,翠峦街道办事处下划14条街。
1958年,区内4个街道办事处改为行政管理区,乌马河、乌敏河两个街道办事
处划出,同时成立铁路管理区,黎明、东升两个农业合作社也改为管理区建制。
1962年6月,撤销乌敏河人民公社。7月,成立伊新人民公社乌敏河分社、乌
马河街道办事处。同年12月,行政管理区改为街道办事处,伊新区所辖乌马河、红
升、旭日、火箭、钢铁5个街道办事处,城区内街道增加到23条。行政管理区改为街
道办事处后,对城区内的旭日、火箭、红升、钢铁4个街道办事处进行了调整,由23条
街道调整为30条街道。调整前的23条街道为伊林街、铁林街、繁荣街、建发街、普
新街、红星街、新兴街、高潮街、工农贷、黎明街、卫星街、机修街、森工街、制材街、
建设街、临河街、铁路街、育林街、工联街、红旗衡、新建街、文化街、丰林街。调整
后,增设了利林街、铁新街、新华街、中心街、森铁街、桦林街、钢铁街。
1962年12月23日,成立东升人民公社。东升人民公社辖5个农业生产队。
农业生产队的名称以数序为区别,通常称为东升一队、东升二队、东升三队、东升四
队、东升五队。
1963年5月,撤销扶林农业生产大队,建立扶林街道办事处。扶林街道办事处
下划农林、扶林、红光3条街。
1965年4月16日伊新区改镇后,仍划为旭日、红升、火箭、钢铁、扶林5个
街道办事处和东升人民公社。东升人民公社划为东升街。
1970年,扶林街道办事处改为卫东人民公社,辖扶林、黎明两个生产大队和农
林街、扶林街、爱林街、红光街4条街道。
1974年,旭日、红升、火箭、钢铁街道办事处,分别改为旭日、红升、曙光、
向阳人民公社。
1975年4月,增设朝阳人民公社,下划战备、临山、河北、河西4条街道。
1979年9月20日,东升人民公社辖区内增划联合、长征、东风3条街。同时
朝阳人民公社增划靠山、跃进、靠河3条街。
1981年,成立河东街道办事处。河东街道办事处与东升人民公社会属办公。
1982年3月,撤销河东街道办事处。同年,卫东街道办事处恢复原扶林街道办
事处名称。
1983年,曙光街道办事处易名为制村街道办事处。同年8月,增设前进街道办
事处。前进街道办事处下划红光、前卫、新城、新立、永红5条街。
1984年4月28日,撤销东升人民公社,建立东升乡。东升乡下划7个自然
村。
1985年,伊春区行政区域划为旭日、红升、向阳、制材、扶林、朝阳、前进7
个街道办事处和 1个东升乡,共划为81条街和7个自然村。其中,旭日街道办事处下
划繁荣、铁林、林泉、建发、建新、正阳、安全、伊林、富强、松林、站前、铁林12
条街道;红升街道办事处下划普新、高潮、红星、新兴、向阳、高山、森林、工农、向
荣、黎明、林铁、卫星、山林、翠林、新华、治安、向林17条街道;向阳街道办事处
下划文化、永兴、永胜、新建、丰林、林城、桦林、永安、红旗、工联、永庆11条街
道;制材街道办事处下划铁路、建设、三桥、制材、卫林、育林、铁东、临河、保安、
中心、机修、前进、森工、森铁、团结、铁西、爱民17条街道;朝阳街道办事处下划
对山、双路、战备、建林、临山、伊河、靠河、跃进、朝阳、新风、靠山11条街道;
前进街道办事处下划新城、新立、前卫、永红、红光5条街道。东升乡划有东升、青
山、迎新、长征、杨林、联合、东风7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