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沿革

第五篇 工业

第一章 工业管理

第一节 发展沿革



1946年,本地只有两家个体手工业户,一家修理钟表,另一家为加工生产酱菜
的宏大酱园。1947年,个体手工业户增加到6家。1948年,增加到9家。个体
工业的生产方式,均为简单的手工操作,从业人员一般为1至2人。
1949年,本地个体手工业已有钟表修理、刻字、被服加工、自行车修理、薄铁
加工、酱菜生产、木器加工、黑铁加工、铆焊等多种行业。
1954年,个体手工业户发展到146家,从业人员360人。在个体手工业中
有黑铁加工业7家,从业人员37人;薄铁加工业12家,从业人员21人;钟表修理
业13家,从业人员15人;刻字业11家,从业人员13人;木器加工业2家,从业
人员8人;服装加工业57家,从业人员132人;打棉业4家,从业人员13人;橡
胶品加工业2家,从业人员5人;糕点加工业8家,从业人员18人;印刷业2家,从
业人员12人。豆制品加工业16家,从业人员42人;皮革加工业4家,从业人员12
人;其它行业8家,从业人员32人。
1955年伊春建镇后,个体手工业开始走合作化道路。同年11月20日,钟表
刻字业中有6家个体手工业户组织到一起,成立“伊春县伊春镇钟表刻字手工业合作
组”。1957年下半年,先后成立木器、铁业、铆爆、薄铁、鞋帽、被服、橡胶、自
行车修理、综合、雕刻、麻绳、编织、修鞋、酱菜、印刷、油粉、糕点等17家手工业
合作社,有社员360人。同年,成立一家国营木器厂。
1958年,各街道、企事业单位、学校先后办起一些小型工厂。多数新兴办的小
型工厂,由于原料无保证,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量低和销售不畅而很快下
马。
1959年,对手工业合作社进行企业联合。联合后,有工厂9家,车间网点13
个,从业人员767人。
196O年至1962年,贯彻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地方
工业进行整顿,对一些不具备办厂条件的厂社,有的合并,有的关闭。同时,对具备独
立经营条件的企业联合网点,调整为经济独立厂家。新办起的国营木器厂,因遭受一场
火灾,损失严重,不能再独立生产,设备资产并入其它厂社。调整后,全区共有12家
工厂。
1962年,伊春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统一接管工业厂社,并在伊新区设手
工业办事处。
工业管理权限上交后,区境内的工业企业大体分为三种形式,即林业系统的工业企
业,地方国营工业企业,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林业企业主要有伊春木材综合加工厂、
伊春林业机械修配厂;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主要有伊春市酿酒厂、伊春市食品厂、伊春市
印刷门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主要有铁业社、沙管厂、酱菜厂、鞋帽厂、白铁社、编织
社、橡胶社、麻绳社、被服社。
1965年1月26日,伊春特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社伊新办事处移交给伊新
区。同时移交给伊斯区的有麻绳、修鞋、被服、钟刻、薄铁、编织、自行车修理、橡胶
8个手工业厂社。
1966年,撤销手工业办事处,成立伊春镇工交组。伊春镇工交组管理镇内的地
方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1969年,成立工交革命委员会。同年,成立电子仪器厂和晶体管厂。电子仪器
厂和晶体管厂均为地方国营工业。
1972年末,工交革命委员会改为工交科。1973年6月,成立工业科。此期
间,区属主要工厂企业有电子仪器厂、晶体管厂、机械厂、锅炉厂、酱菜厂、麻绳厂、
综合社、被服厂、纱管厂、糕点厂、鞋帽厂、橡胶厂。
1980年,区属工厂企业有44家,其中国营工厂5家,区办工厂13家,街办
工厂26家。同年,国营工厂企业及部分二轻工业工厂企业上交市工业局管理。部分工
厂上交市管后,尚存区办工厂6家,街办工厂没有变化。同时,开办个体手工业79
家。
1982年,区境内共有工厂企业15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工厂企业31家,集
体所有制工厂企业123家。
1983年,工厂企业发展到167家,其中区属工厂30家。区属主要工厂有木
制件厂、砖瓦厂、消防梯子厂、木制品厂、钟表修配厂、电影器材木制品厂、工艺美术
厂。个体工业发展到163家。
1984年,区境内有工厂企业149家,其中有全民所有制工厂企业69家,集
体所有制工厂企业80家。在l49家工厂企业中,有区属工厂企业31家。个体手工
业增加到247家。
1985年,区属工厂企业有30家,其中区办工厂企业6家,街办工厂企业24
家。个体手工业已发展到313家,从业人员579人。个体手工业中,有裁剪缝纫
153家,从业人员200人;针织编织4家,从业人员4人;木器加工31家,从业
人员106人;刻镜绘画7家,从业人员17人;刻字4家,从业人员4人;黑白铁加
工13家,从业人员13人;其它手工业101家,从业人员229人。此外,有各种
修理业99家,从业人员16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