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生活
第二节 文化生活
解放前,本地人烟稀少,文化生活十分落后。解放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
高,社会文化相应地得到发展。
50年代,文化活动比较兴盛。文化生活主要内容是看电视、戏剧以及传统的评
书、大鼓、东北二人转等。戏剧有评剧、京剧、歌剧。50年代后期,弈歌功颂德形成风气,
在茶馆、街旁摆棋摊的不下20余处,一些棋艺爱好者在茶余饭后,经常邀集在一起弈
上几盘。街旁棋摊,往往二人对弈,数十人围观。
60年代初期,一些外地剧团经常来本地演出,街头艺人也时有出现,演出一些群
众喜闻乐见的马戏、杂技、魔术等传统的民间节目。春节期间,东北大秧歌、耍龙灯、
舞狮子、摆动旱船、踩高跷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艺活跃在街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提倡“破四旧,立四新”,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受到
限制,文艺舞台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60年代后期,文艺演出比较频繁,从幼儿到老
年人,都登台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群众普遍跳“忠”字舞。
70年代,文化活动以学唱“革命样板戏”为主,流行的样板戏有《红灯记》、
《红色娘子军》、《龙江颂》、《沙家浜》、《海港》、《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
团》等。1976年10月以后,被禁演的电影和戏剧陆续得到解放,一些传统的民间
文艺也逐渐得到恢复。
1980年以来,群众文化生活发生变化,除看电影、戏剧以及传统的民间文艺
外,读书看报成为文化生活的一种新风气。人们喜欢欣赏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书画、美
术、摄影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