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依山傍水、美丽富绕的西林,为伊春市辖区。座落于伊春区东南,
汤旺河中游。其北和西北靠美溪区,东、南依金山屯区,西南与南岔
区毗邻,与伊春区的铁路距离是49公里。全区南北长26.5公里,东
西宽24公里。流经本区的小西林河多出细鳞鱼,原称“小细鳞河”,
“西格’为细鳞谐音,以河得名。
西林属小兴安岭南坡,纯系山区,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
分田”之称。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组成了
以林木、矿产、山特产品、水利等为主的资源群。本区山高林密,森
林覆盖率达80%以上,林木蓄积量百万立方米之多,其主要树种有
红松、落叶松、云冷杉、黄菠萝、胡桃秋、水曲柳及烨、榆、杨、椴
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的有十几种,其中铅、锌、铁矿储量
为最多。非金属矿有白云岩、大理石、水晶等,均有开采价值。山产
品储量犹太,在郁郁葱葱的大森林繁衍、核洒着黑熊、野猪、马鹿、
紫貉、飞龙、律鸡等异兽珍禽,在林缘草场生长着党参、刺五加、五
味子、防风等百余种名贵药材。还有弛名中外,药用食用具佳的蜂蜜、
蕨菜、榆黄蘑、木耳等山特产品。西林一地,真可谓“土生金、水流
油”!
西林历史源远流长,从白林小孤山出土的红陶钵、石磨盘考证。
早在3000年前,这里便有满人的祖先定居,直至公元20世纪30年
代,几经沧桑,几番来去,目前除少数文物外,已无文字记载。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时,西林一带曾有抗日联军活动,为
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西林人民义愤填膺、同仇敌汽,自动为抗日
队伍充当向导,筹集粮们;解放战争时期,为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全
中国,组织担架队,赶制军衣军鞋;抗美援朝期问,报名参加志愿
军,转战朝鲜南北。在捍卫祖国,保卫家乡的历次战斗中,很多人献
出了宝贵的生命,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气节。
本区建区较晚,1945年以前,只有少数季节性山民应节气进山
事农,以及300余户白俄人在此隐居,从事捕猎。1947年由佳木斯
迁入47户移民,西林一带始有定居自耕农,形成一自然村屯--佳
林村,当时隶属汤原县,为第五区辖地。1958年伊春市成立,西林
划归伊春市美溪区,为西林街道办事处。1968年,改称“美溪区西林
人民公社”。 1969年12月6日成立西林区,设置西林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正式成立西林区人民政府。
西林区土地面积为456.98平方公里(含划规美溪林业局(区)的经
营面积75.51平方公里),本区林业经营面积381.47平方公里,其中,
非林业用地,即农耕、建筑、道路、矿山等,为 33.25平方公里。人
口51,000余,汉族占绝大部分,还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
鄂伦春等少数民族。
因为有中直企业(西林铅锌矿)、省直企业(西林钢铁厂)、市直企
业(苔青水泥厂)以及市工业局直属的西林磷肥厂、西林糖石矿座落本
区,形成了伊春市的一个工矿区。
西林区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呈丘陵窄谷地貌,平均山体海拔为
380米,最低为190米(区址),最高为887米(西林经营所尖山子后
堵),平均坡度在10度~20度之间。汤旺河南北走向,流经全区19公
里,为汤旺河中段,含沙量较大,结冰期较长,冰期一般为5~6个
月,为区内主要河流,其两岸冲积平原,土质肥沃。青年河、小西林
河分别流过新兴、三公里居民区,呈“丫”形于55公里处汇入汤旺河。
另各询系小河(多为季节河)10余条,交错成网汇入主流。汤旺河两
岸的平原上散布众多小湖泊,当地人称为“泡子”。
本区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差异较大,夏短冬长。全年平
均气温在1℃左右,月平均最低气温达-24℃(极端低温达-43℃),
月平均最高气温20.2℃(极端高温为34·4℃)。全年平均降水量为
500~650毫米,多集中在6~8月份问,年蒸发量为900~1057毫么
早霜出现在9月中旬,晚需出现在5月中旬,全年无霜期为110~120
天,结冻期可达6个月,结冻层厚达2~2.5米。
本区建区前的工业发展速度缓慢,十几年中只有作坊式生产的三
厂一社(糕点厂、服装厂、综合厂、运输社),年产值不足百万元。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实行经
济责任制,稳步进行了工业结构的调整。利用资源优势,在发展企业
的同时,从基础工作入手,加强了生产和经营管理。依托区内大企业
(中、省。市直企业)的原料、市场、技术力量,发展以为大企业生产
和生活服务为宗旨的地方工业。近年来,发展了一批企业:针织厂、
果酒厂、白云岩矿;巩固了一批企业:铁矿、机电厂、钢锭模铸造
厂;救活了一批濒临倒闭的企业:金属制品厂、服装厂。
在横向经济联合中,坚持了“三结合为主的方针”即:内联和外
联相结合,以内联为主;在发展生产上内涵和外延相结合,以内涵为
主;在引进资金、人才、技术上,本地与外地相结合,以本地为主,
使区内各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不断增加,联营项目和新产品不断增多。
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加快。近年来,先后有集体企业钢锭模铸造
厂的移地更新改造、铸钢生产;全民企业木材加工厂的创汇产品奶瓶
架、旅游菜板等的生产,打破了过去粗加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取
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全区地方工业主要产品由原来的8
件至1984年已发展到29种,主要产品的产量也有了增加,如异形
种,白云灰等,有3种工业产品销往省内外,其中钢锭模远销泰国。
1983年全区地方工业总产值为3,506,000元。1984年完成3,820,000
元。
本区汤旺河两岸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属暗棕森林土,宜于作物
生长。解放前,有季节性山民来西林小孤山一带种植玉米、樱粟等。
1947年佳木斯移民来此,开发了西林、白林一带大片荒芜土地。
但是由于气温原因,作物品种较少,本地区长势较好的为蔬菜之中的
各种根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政府的“保证春菜,稳定夏
菜,增加秋菜”的口号下,不断地巩固完善分户承包责任制,贯彻了“以
蔬菜生产为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方针,调动了农民的极
积性。近年来,温室、大棚、保护地生产面积逐年增加。蔬菜单产、
总产产品数量历年都超额完成生产计划,春、夏、秋菜市场一年好于
一年。多种经营生产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出现
了农业总收入逐年递增,农业多种经营产值逐年递增;农业人口人均
收入逐年递增。在全区224户农民中,有小四轮户为75户,占总户
数的33·5%。目前,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已经不断更新,新技
术、新机械不断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本区山地森林茂密,为针阔叶混交林带。远在四十年代,日寇采伐
队便在西林一带进行掠夺性的大面积截伐,这一带山林遭到很大的破
坏。解放后,五道库林业局白林出河场、南合林业局十一林场、十二
林场、二二二贮木场等先后建于西林各沟系。生产旺季聚集有工人千
余,林业生产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因过量采伐使本区木材蓄积量逐
年减少,建国后,为确保森林体养生息,先后建有3个经营所。近年
来,共造林54,948亩,成活率平均达95%以上。保存率也有了很大
提高。全区蓄积量为1622千立方米,其中,天然活立木蓄积量为
1566千立方米,人工活立木蓄积量为56千立方米,复盖率为44. 55%,
消耗量为37千立方米。生长量为39千立方米。在种苗生产上,加强
了苗圃建设,年苗圃产苗达1,300万株,产成苗达350万株,苗木达到
了自给有余。
西林区普教始于1950年,当时的苏联屯(现新兴街 ):居住的苏联
人办起第一所小学,约有小学生40名左右,由两名苏联教师、一名
中国教师任课。随着林区建设,西林地区居民不断增加,以后相继建
立了佳林乡小学、由林小学、苔青贮木场子弟校。
“文化大革命”前,西林地区先后建立了大型的工矿企业,因此,
相继出现了中学教育的雏形--工读中学班。“文化大革命”后,伴随
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西林地区除普通中、小学外,还建起了大学
(工学院)、中等专业学校。
1984年,全区范围内共有职工大学1座(西林钢铁厂)、技工校2
所(西林铅锌矿、西林钢铁厂各1所)、完全中学5所、小学9所,共
有学生13,476名,教职工千余名。
近年来,西林区在教育教学上,坚持了“三个面向”和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区政府在改善办
学条件方面,为区二中建设了教学大楼,并逐年增加教育基本建设投
资。通过进修,函授、自学、教学业务交流等多条途径、多种办法提
高师资水平。目前小学入学率已达99·9%,普及率达99.6%,毕业率
达100%。初、高中毕业生合格率逐年增加。
解放初,民间只有少许艺人活动。1949年后,文化.事业发展较快。
文化馆,图书馆、书店、俱乐部、电影院、广播站相继建立,并经常
举行美术、书法等展览。
解放初期,西林一带缺医少药,居民染病用民间土方或去百余里
之外求医,当时仅新生儿死亡率就高达70%。
1948年始有个体行医,直至1952年白林出河场卫生所成立。五十
年代在防治工作中,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及“中
医带徒、献方献法”,允许开办联合诊所等一系列政策,激发了中医药
人员的积极性。中、西医在宣传卫生知识、除四害、讲卫生、预防接
种,治疗疾病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西林人民的健康
水平。建国后,严重危害人身健康的鼠疫、霍乱、天花在西林已绝迹,
其它传染病如猩红热、百日咳、麻诊、流脑于五十年代后期发病率已
大幅度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医疗卫生事业停滞不前。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医疗卫生工作步入正轨,调动了医护人员积极性,
保证了医务人员六分之五的工作学习时间,开展了学术活动,提高了
领导管理水平,用经济手段管理医院及科室,实行了科室核算,加强
了劳动纪律,严格了医护人员岗位责任制,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
服务质量。
1984年底,全区有县级医院4处,国营和集体诊所、区卫生防
疫站、妇幼保健站共12处。全区医务人员 447名,其中主治医师11
人;助级医务人员358人。全区共有病床245张。
近年来,在疾病防治方面,主要传染病肝炎、结核、痢疾发病率
大幅度下降,职业病及癌症发病率明显减少。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
作都取得很大成绩。目前,开展了工农业卫生及职业病普查,建立卫
生档案,开展了食品卫生和学校卫生工作。
体育工作建国前不甚普及,直至建国初,体育项目略有增加,但
多限在校内进行。近年来,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体育设施
不断增加,运动员队伍革断扩大,田径成绩年年有所突破。运动员水
平在市运动会上均有建树。
解放初,因西林一带居民较少,没有商业活动。生活必须品,诸
如火柴、肥皂、毛巾、食盐等,人们翻山取近道去南岔购买,当日可
归。口粮则到山外购成品粮。1948年后,车站附近的居民,常常携带
蒸饺、鸡蛋等热食到站台叫卖,这便是西林买卖活动的开端。
随着林区的开发,人口的增加,国营粮油供销社、百货商店、五
金商店相继建立。西林与新兴已成了重要的商业活动场所。
建区后,西林区已有国营商店4处,粮油供应部9处。十一届三
中全会盾,全区农贸市场、粮油市场、财贸市场购销两旺,一个多渠
道少环节的开放流通市场已初步形成。商业经营品种已增至8,500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副食品供应也不断改善,饮食、烟酒、糖
果数量充足,品种齐全,价格稳定。个体服务业,经营小商品的个体
户、饭店、摊床、有证小贩,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活跃了市场。粮油供
应也逐年好转,各粮食供应点都增加了熟食供应。由于经济管理部门一
和金融部门发挥了监督职能和服务作用,致使全区流通渠道畅通,城
乡市场繁荣。
本区交通方便,一条由南岔至伊春的国铁,横贯全区,长20余
公里,日容、货运14对农。西林区内有3个火车站,即西林站(三等站)。
白林站(四等站)、答青站(三等站)。西林的公路交通尤为方便,伊
(春)~鹤(岗)公路与国铁并行,贯穿全区23·5公里。另有西林至十
八公里和新兴至十二林场的公路两条总长约30公里。西林铅锌矿建
有选矿厂至十八公里的窄轨铁路一条,供矿石载运及运送上下班工
人。区内的汤旺河结冰期长达5~6个月,冬季行人车马在冰上自
由往来,利用雪橇载人运货,十分轻便。区内有汤旺河渡口3处(分
划建在西林电白林、苔青),均有渡船,供大河两岸居民往来及货货
运送。
本区邮电事业发展迅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邮政业务有了很大的进展。近年来开办了有声信函、邮政快件、
邮政储蓄、邮政固执、快递小包等业务。目前设有邮电支局(所)两处,
邮政信箱12个。小火车邮路18公里,镇内邮路19公里,乡村邮路
17公里。
全区设5个街道办事处,为区政府的派驻机构,在辖区内执行政府
职能。
西林街道办事处辖区为西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近
12,000人,8个街道,中直企业西林铅锌矿矿址、地方工业钢锭模铸
造厂、糕点厂、砌块广等及西林百货商店、五金商店均座落该辖区。
一条长3公里柏油路通过区党委、区政府门前。
新兴街道办事处辖区,人口为21,000余人,9个街道。为西林区繁
华的商业街,正街有2公里的柏油路,西钢商场、西钢市场终回顾客
络绎不绝。省直企业西林钢铁厂及西林经营所、木材加工厂座落该辖
区。
由林街道办事处辖区,人口近4,000人,3个街道。西林区的农
业人口一半以上居住在该辖区。地方工业建材厂及白林经营所、外贸
公司、西林一中座落该辖区。
首青街道办事处辖区,人口近4,600余人,3个街道。市直企业
苦青水泥厂座落于该辖区。
三公里街道办事处辖区,人口8,000余人,3个街道。西林铅锌
矿的生产区在该辖区从.
西林自开发至今,历经苍桑,饱经忧思,走过了一段缓慢发展的
道路。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有快速的发展。尤其建区
后,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西林区大地焕然一新。展望西林区之明天,
一定是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