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发展沿革
第一节 农业发展沿革
1947年,西林区直属汤原县南岔区管辖,称谓佳林村。其村民
300余户,种地10余购,有耕牛1头(吴兴士由佳木斯带来)。家庭
主要硬劳力在林业做临时工,家属则种少部分土地维持生计。
1948年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村里组织了互助组(10家为1组),
集体开荒种地,主要是靠镐头开垦荒地。种植的品种有蔬菜、玉米、
谷子等,产量很低。人们吃的粮食都是南岔供给的代皮玉米,领回后
自己用碾子磨。当年佳林村被评为出席省的模范村。
1949年,白林五十九农场有职工家属10余产,农业户只有王云1
家。农场主要劳动力是国民党的战俘300余人,称解放队。当时农业
归属汤原县南岔林务分局管辖,土地有300多切。场长左井和(留用
人员)及孔XX。
苏联屯即现在的新华街,居住150余户苏联人,独称一村,村长
尤丽(女,30岁),该屯,男人终年渔猎,女人养奶牛,兼为白林农
场做短工,有小片园田地,计10余响。该村行政归佳林村领导,侨务
直接与哈尔滨领事馆联系办理。
1950年。白林农场划归伊春农场总场,场长仍由左井和担任,管
理干部有会计、记帐、保管、现场员、管理员10余人。农工3O名,
解放战士405人,林业家属10余户。白林农场下辖七十八分场,有地
100余响,分场场长为王庆。
此农场有办公室1栋,仓库2栋、工舍2栋、马棚1栋、牛舍1
栋、猪舍1栋、玉米楼2栋、马50匹、耕牛150头、猪155头。其辖
区为:南至小孤山(59公里处),北至62公里,西至铁路边,东至汤
旺河边。经管土地5,250亩(350垧),耕种方式是靠人、畜耕种,没
有机械。当时农场是为林业生产服务,种植谷类,谷草供应冬运,谷
子送往汤原县酒厂。农场每年秋收完毕,组织农工上山参加木材各运
生产。
1950年春,按照上级指示,农场发给经过劳动教育的解放战士
“解放证”,并宣布愿意回家者给路费,愿意留下的可当工人。由于部
分人员离场,致使劳动力短缺,于是从农村招来部分农民补充劳力丰
足。
1951年,由哈尔滨行政干校派伊春60多名各级干部。是年,白
林农场由哈干校毕业生顾云升任七十八分场场长。划归美溪区五道库
林业局。
1952年,随着西林区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也逐年增多,牲畜
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居民陆续到外地买牛,年终耕牛达到30头,
农民并自动组织了换工组。_
同年,白林农场场长改任单永兴。为解决人力短缺,农场修坝堵
水,改牲畜运材为水运。
1952年,五十九农场改为白林出河场(即一二七贮木场),同年
初正式投入生产,为季节性作业,“冬采夏运”。
1954年,桂林村增至八、九十户人家,村长任继宽、书记何文
秀。
1955年,桂林村成立初级社。南小屯社长任洪生。两社共有马20
匹、牛10头、洋犁4副,皆为苏联人归国时议价留给汉族居民的。
1956年,佳林村成立了高级社,村居民已达到100余户。书记
盛希坤,社长范维恒,李加奇,河东社拥有土地40多河,三公里社拥
有土地10炯,西林社拥有土地10垧。秋,佳林村成立狩猎分队,队
员120人,归美溪狩滑队领导。
同年,前进大队改为伟大社(即白林农业队),共有60户,85个
劳力。3月份由白林家属委员会主任王淑兰,组织了13名家庭妇女建
立前进二队。
1957年,河东成立了红光队。有农民30户,土地40炯,队长
李守峰。6月份,灯塔大队(即佳林农业队)分出3个司。队,河东队、
农业一队(现在新兴队)、农业二队(现长青队)。
同年,白林前进二队建起了一栋暖窖,当年西林市场有新鲜蔬菜
上市。这个家属生产队出席了本年度全国群英会,被评为全国第一模
范家属生产队。队长王淑兰参加了这次群英会,受到了毛泽东、周恩
来、朱德、刘少奇、蔡畅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58年,前进大队由伟大社改为伟大大队。同年,灯塔大队为了
方便社会就医,在河西又成立了1所卫生所。医生贺其乡,护士李桂
芝、殷秀琴,调剂员刘英。
_ 本年末,西林区建立永胜生产队,有农民30户,耕地30垧。同
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并掀起大搞钢铁运动,组成上山找宝(即找矿
石)队伍。参加人员:王凤桐、赵云龙、王士龙、老闹头。
1959年,灯塔大队大力发展畜牧业,在河东建立了养鸡场。共
养鸡2,000 只,归河东生产队管理。
同年,在安全站又成立了红光队,队员由各大队抽调,共迁来30
户,增开20垧土地,加之原来的10垧,共30垧,队长由任洪生担
任。
1960年,前进、灯塔合并为过渡农场。农场部设在白林,主要发
展畜牧业,当时有鸡10,000只,猪75头。土地672垧。
1961年,由于灯塔大队遭受水灾,蔬菜绝产,社员没有生活来
源。大队决定,夏季从河里捞取出河场撤消时遗留的木材变卖。冬季
上山采伐,度过灾害关。
1962年,过渡农场撤消,前进大队恢复大队名称;灯塔大队,亦
恢复大队名称。
1964年成立白林村,村长由石天祥担任。
同年,五十九农场改为企业农场,有职工95人.耕地面积2,000
亩;拖拉机1台,24型播种机1台,10型播种机1台,大轮车1合。
收割机1台,圆盘耙、缺口犁各1台;马50匹,牛66头,猪50口,
绵羊80只。
1965年,灯塔大队卫生所交给联合诊所管理,所长林昌录。设两
个医疗点:西林、反修。灯塔大队收取部分管理费。
1967年灯塔大队成立革命委员会,主任任洪生,副主任姚光明、
朱福。
同年6月份,前进大队成立革命委员会。
1968年6月,由美溪区分到灯塔大队73名下乡知识青年到河东
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增加了河东队的劳力。
同年8月,白林农场成立生产指挥部,主任孙跃东。
1969年,前进大队为了解决牲畜治病难的问题,成立了兽医所。
1972年1月,东风大队成立。
同年,白林农场分出1个点(河北青年队),隶属白林农场,队长
刘永祥。本年度,区知青办,分给白林农场90名下乡青年,接受贫
下中农再教育。
1974年,农场与东风所合并,改为东风所农场。这一年,前进
大队成立第五生产队,队址在61公里处。
1975年为了管理方便,灯塔大队分为河东、河西 2个大队,经
济单独核算。
1975年11月,全区开展“学大寨,战荒原”活动,开发河东塔头
甸子。解决增加耕地、安置知识青年问题。区领导亲自挂帅。总指挥
张树生、杜景生、副总指挥陈其才、卢荣、陶永江。前线指挥陈其才、
卢荣、陶永江。参加会战单位有33个,总计800人。挥锤打钎,举
镐创立,用70天时间,一万多个工日,开荒1,500亩,其中旱田800
百,水田400亩。
1976年,灯塔大队撤消“革命委员会”,恢复了大队名称。大队
书记孙保双,副书记郭凤奎,大队长朱士福,副队长赵锡民、候彦
福。
同年6月,河北青年队队长由高金忠担任。
是年,区革委会副主任陈其才,进入前进大队指导工作。
1978年,灯塔大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使用2台拖拉机开荒150
田。
1980年灯塔大队由原来的手扣砖,发展为机器生产砖,年产150
万块,砖厂占地面积10亩。
同年,河北青年队开始建房,解决了青年食宿问题,当年建成砖
瓦结构房舍300平方米。
1982年,为发展白林农场畜牧业,大队兽医调到白林农场,撤
掉大队兽医所。
同年8月,灯塔大队农机厂购进鞋楦机。开始生产鞋楦子。
1983年,白林农场书记崔子洪,场长杨长青、李文滨。该场共
有土地629亩,并建砖瓦结钩办公室1栋,仓库320平方米。
同年,西林区各农业生产队,均实现了承包责任制。
1984年,田林农场实行责任制,把土地,鸡、鸭、猪、机械等
全部承包给工人、青年。
附①各生产大队(队)领导更替表
②各生产队伍年分值表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img 6W80112.txt^TEXT^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