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营粮食企业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国营粮食企业的建立与发展
1942年春,日寇铁蹄践踏西林,为以最快的速度把小西林的丰
富矿产资源掠夺回去,加紧整修铁路。从山外抓来大批壮劳力,在此
地修路,采伐,充当苦役。
当时日寇用大轱辘牛车,把部分粮食从南岔沿汤旺河岸运往西林。
劳工们的主食是橡子面、苞米粒、高粱;菜是清水放盐巴。
1947年8月末,从佳木斯迁47户居民到西林,西林原有3户,
共50户居民。当时的口粮一是自己耕种。二是坐火车到南岔购买。
其品种是玉米面、玉米楂子。迁来的47产部分口粮靠佳木斯救济,由
福利屯把粮食运往南岔,乘火车到南岔购进。
1950年,西林成立了供销社,粮油供应由供销社负责。当时供销
社共5人,即主任、会计,付货员、保管员。品种是面粉、大米、玉
米楂子、玉米面、豆油、食盐等。
1956年,西林成立了粮食供应部,归大丰粮管所管辖,上属机
关是伊春县粮食公司,供应人口是8千人,供应量为200万斤。此时
流动人口较多,特别是冬季,从山外来倒套子的、打围的.都是吃临
时口粮。供应量:不满周岁的孩子定量是7斤,周岁孩子定量是10
斤,2周岁定量是12斤、3周岁定量是14斤,4周岁定量是16斤,5
周岁定量是18斤,6周岁定量是20斤,7周岁定量是22斤,8周
岁定量是24斤,9周岁定量是25斤,10周岁定量是26斤,11周岁
定量是27斤,中学生定量是32斤,高中生定量是34斤。居民定量
是27斤。
供应部的位置是现在的粮食大楼南侧,草泥房。面积80平方米。
1956年以后,根据省委的指示,西林先盾开展了三次节约粮食运
动,第一次是在1956年12月,每人平均月节约8两;第二次是在
1957年5月,每人平均节约半斤,第三次是在1957年12月,每人
月平均节约1斤3两。
1958年“大跃进”中,伊春市号召粮食供应都要实现“四无”(无
虫、无鼠、无事故、无毒变)、“六好”(执行政策好、服务质量好、业务制
度好、安全卫生好、经济核算好,团结学习好)的要求。年末,西林第
一供应部被评为“四元”、“六好”供应部,并颁发奖状以资鼓励。此
时西林粮食管理所归美溪区管,伊春县粮食公司拨给粮管所3万元专
款,建起了1座面积250平方米的办公室。
是年,粮食供应由每人15斤玉米面,改供15斤面粉。单价是:
面粉0.223元;大米0.142元;特制粉0.294元;标准富强粉0.16
元;高粮米、玉米植Q.叶元;小米0,75元;玉米面k059元;水化
豆油0.53元;玉米脐子油0.53元;食盐0.115元;大豆0.118元;
杂小豆0.133元;绿豆0.182元。
1959年,西林人口达到了l.1万人,供应量343万斤,管理所
根据人口的增长情况,在现在的西钢(当时是苏联屯二二二林场)盖1
栋砖瓦房给粮管所。
1960年,由林粮店扩建,营业室面积150平方米。
1962年,在铅锌矿十八坑口,建立了粮食供应部,面积20O平
方米,供应人口2千人,年供应量54万斤。西林粮食管理所共
计有4个粮店,供应人口19千人,年供应量是630万斤。供应品
种:面粉、大米、玉米楂子、高粮米、小米、玉米面、豆油、粒盐。
供应量:面粉每人每月供应5斤,大米每人每月供应2斤,豆油每人
每月供应4两。当年根据省、市粮食局指示精神,每人每月节约食油
1两。
1966年,粮食管理所共计有5个粮店,总供应量860万斤(合饲
料)。第一供应部人口8,700人,总供应量261万斤;第二供应部供应
人口7,500人,总供应量232万斤;第三供应部供应人口2,600人,
总供应量70万斤;第四供应部供应人口1,900人,总供应量57万
斤、同年,在十二林场建立了1个粮食供应点,人口1,300入,供应
量37万斤。供应品种有面粉、大米、小米、玉米面、高粮米、玉
米楂子、豆油、食盐等。供应标准;面粉每月每人供应10斤。小米
每人每月2斤,粗粮根据库存多少而定,豆油每人每月0.5斤。同年,
市局投资3万元,第三供应部重新改建,供应部室内面积增至250平
方米,砖瓦结构,室内设计是六十年代最佳水平。前面是办公室、更
衣室、打更室,中间是营业室,右面是粮台。同年,根据上级文件通
知,粮食价格变动,贾粉每斤0.185元,大米每斤0.175元,玉米面
每斤0.095元,高粮米、玉米楂子每斤0.10,小朱每斤0.112元,
豆油每斤0.814元,食盐每斤是0.13元,精粉每斤0.26元。
1968年,市局拨款3万元,管理所又在办公室南侧盖起1座200平
方米职工宿舍。其东侧是食堂,房子宽敞亮堂,工人们吃住条件有了
改善。当时西林人口发展到2.5万人,年总供应量1,035万斤。
1969年,西林筹备建区,美溪区把苔青供应部移交西林,改为
第五供应部。第五供应部地点在苔青车站后院,为150平方米的简易
房。供应人口1,800人。供应量34万斤,供应标准:面粉每人每月13
斤,大米每人每月2斤,豆油每人每月0.5斤。同年,西林钢铁厂
调来一批技术工人充实西林钢铁厂建设,西林人口增加到3万余人,
粮食供应量达到了1,300万斤。
1970年,西林区人口为3.3万人,总供应量1,437万斤。批发量
为384万斤,其中包括饮食企业用粮15.4万斤,医院用粮11.6万斤,
副食业用粮82.4万斤,酿造业用粮41万斤,事业用粮13.3万斤,
工业用粮13.8万斤。同年钢铁工人细粮增多,定量的50%为细粮,
居民每人每月细粮11斤,豆油每人0.5斤。
1973年,供应粮食人口3.59万人,年供应量1,900万斤。批发量
556万斤。
1974年,西林粮食分局供应人口3.57万人,供应量1,812万斤。
粮食局投资3.7万元,重新改建白林第四粮店。由原来的150平方米
扩建成250平方米。砖瓦结构,屋里安装暖气。付粮改用半机械化。
办公室、更衣室、营业室县全,并建有粮台。
1975年,伊春市粮食局拨款4万元,改建二粮店,粮店面积300
平方米,室内设计完善,并且安装油罐。服务台、公平称、更衣室、
盐池子,设备齐全。随着西林钢铁厂的飞跃发展,入口不断增多,又
在西钢居民区增设了两个粮店。一是西钢六十栋家属区,营业室面积
200平方米。一是现在的二店加工厂,营业室面积200平方米。两个
粮店的增加,大大方便了群众,减少了购粮排队现象。同年,粮食分
局供应人口达到了4.22万人,供应量1,990万斤。批发量是534万斤。
同年,西钢工人的50%细粮停供,改为同居民供应水平一样,每月
每人供应8斤。提高了林业工人的待遇,林业工人每上山一天补助面
粉0.5斤。对少数民族和几种病的患者都相应的给予照顾。回族增供
0.2乔豆油,朝鲜族增供5斤大米。胃肠切除、肝硬化、八型肺结核、
癌症每月增供10斤面粉。晚期胃肠、癌症增供10斤大米,其它品种
任购。
1979年,供应人口48万人,供应量是2,231万斤。同年,根据
中央粮食部“既卖生,又卖熟,既供应粮食,又要增加熟食品”的原则。
各店办起了前店后厂,前后是保证居民的粮油供应,后厂是加工食品
工业。熟食品种及价格:麻花每斤0.80元,大果子每斤0.70元,油作
糕每斤)0.80元,面包每斤0.60元,小麻花每斤0.60元,油盐饼每斤
0.30元,酥饼每斤0.80元,。切糕每斤0.48元,豆腐脑每碗010元,
浆汁每碗0.03元,英雄饼每斤1元,方糕每斤0.90元,平果饼每斤
0.90元,油炸豆每斤0.42元,包子每斤0.90元,馒头每斤0.27元,
芝麻饼每斤0.50元,花卷每斤0.30元,油炸糕每斤0.64元,绿豆糕
每斤0.25元,油炸花生米每斤l.70元,豆馅饼每斤0.40元,大黄米
面豆包每斤0.32元。同时建立了两个大型挂面厂,年生产挂面200万
斤,占供应量的8.9%,平均每月每人吃到0.4斤挂面。
1981年,粮食分局供应人口为4.83万人,供应量2,215万斤,批
发量458万斤。同年,粮食部门不仅经营平价粮食、熟食品,而且又
增加了议价品种,其中,面粉每斤o.46元,东北大米每斤O.52元,
玉米面每斤0.25元,玉米楂子每斤0.30元,高粮米每斤0.30元,小
米每斤0.35元,豆油每斤1.90元。
1982年,西林粮食分局进行改建,市局投资7万余元,在粮食管
理所办公室以北,建成了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的2层楼房。2楼是机
关科室,北面是大会议室、小会议室、粮食党支部、局长室、工会、
财会股、秘书股、人保股。楼下是第一粮店,面积300平方米,左
侧打更室、值班室、批发、购销股共计14个房间。当年总供应人口
4.44万人,供应量2,183万斤。
1983年,分局供应人口4.86万人,总供应量2,183万斤,批发
量463万斤。同年,在西林所西面,西钢家属楼处改建了第六粮店,
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砖瓦结构,投资4万元。
1984年,西林人口水87万人,总供应量2,200万斤。各个粮店
均设前店后厂。第一粮店面积300平方未,同时在西铅设立了一个分
店,面积200平方米。后厂有350平方米,其中包括青年饭店;第二
粮店面积3O0平方米,后厂5OO平方米;第三粮店面积250平方米,
后厂200平方米;第四粮店250平方米,后厂包括挂面厂400平方米;
第五粮店250平方米,后厂200平方米;第六粮店300平方米,后厂
150平方米;第七粮店200平方米,后厂250平方米;第九粮店300平
方米,后厂250平方米。机关800平方米,均是砖瓦结构。原来的
简易房全部改建,除去三粮店还烧炉子外,均安装了暖气。截止1984
年,西林分局后厂有电冰箱1台、电烤炉1台、电炸锅6台、吹风
机4台、水泵5台、挂面机4台、水磨6台、粉碎机2台、电动机2台、
压面机1包
(见附图)
@img 6W80115.txt^TEXT^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