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团体及设施
第二章 文化
第一节 文化团体及设施
(一)、西林区文化馆建立于1979年11月。当时没有馆舍,借西
林电影院1个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做文化馆办公室。有副馆长1人,
馆员4人(即文化辅导员、美术员、摄影员、图书资料员)。当时文化
馆主要工作任务是配合全党的中心工作进行板报宣传。通过各种群众
文化基本活动,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共产
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和国家的法令,宣传国内外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普
及科学、技术和文化、卫生知识。另外,还有计划地组织辅导群众业
余文艺创作和业余文化艺术,娱乐活动,搜集整理当地民族、民间的
文化遗产。
建馆的第一年组织演出了4幕话剧《权与法》,演员是从基层单位
业余爱好者中抽调。从排练到演出将近2个月时间,共演了3场,观
众达2,000余人,并到首青驻军慰问演出1场,后因无排练场地,演
出后就解散了。
创办了文字摄影作品集一期;《磷肥厂十年迈了十大步》。这期刊
物向全区各单位发行,同时又发给外区各兄弟馆,交流工作。
当时区工会有2个宣传画廊,文化馆成立后,工会的2个宣传画
廊又移交到文化馆。文化馆的美术员、摄影员、配合党的中心工作,
并经常更换宣传画廊的宣传内容。有会议摄影,图片展览,漫画展
出、美术作品展出,画报的张贴等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
文化馆于1980年6月份在西钢新华街办起了1处曲艺茶社,先
后请了几名书曲演员为群众演出各种传统评书和历史故事。 11月份,
文化馆又在前进街南头招用社会困难户梁信林办起了1处茶社。这2
处茶社演员和业务及茶社管理,由馆里文艺组给予指导。文艺辅导员
经常下到这2处茶社检查指导工作。
当时美、影工作,由于初建馆,摄影器材不足,无工作室,困难
多,区财政给拨款1.5万元,摄影辅导员一面负责大型会议拍片,一
面负责购置器材。每次大型会议的片子都能及时在宣传画廊展出,年
展出14期。同时,配合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在新华书店订了《怀念刘
少奇同志》、《活着的张志新一张维彬》等各类图片,分批分期在画廊
展出。
1981年,区文化科成立。
同年,文化馆组织了1次全区业余文艺汇演,有7个单位的业余
文艺代表队参加了演出。
1982年,文化馆和文化科合属办公,馆址仍在俱乐部。
1983年,举办了西林区首届“迎春美展”,区委书记杜景生为这
次美展亲笔写了,“迎春美展”4个大字,作为刊头。
1984年。馆址迁区政府院内,仍与文化科合属办公。馆内有4
人,1名科长,3石馆员。同年,举办了全区性的大秧歌汇演,地点
在站前广场。当天有上万人观看演出,市文化局的文化科科长赵锡益
观看了汇演。大秧歌的形式丰富多彩,有传统戏剧着装、有旱船、高
跷、地湖等。
同年,还举办了冰廊、书法摄影,美术作品展等活动。
(二)、新华书店。1969年,由西林区政府投资建起了400平方米
砖瓦结构的新华书店营业室和办公室,其位置在西林主要大街一侧,
配备人员7名,主任韩德昆。
1980年,由于服务质量与业务水平提高,营业人员减至5人。
图书发行的方式,采用营业员下到学校、农村、厂矿,流动销售和营
业室定点销售两种。1969年~1980年共销售图书210万册,收入
522,108元。
1981年,在图书发行中进、销、管3个环节上又有了新的改进。是
年,图书有1,600多种,并实行敞架售书,全年销售金额达130,180元。
学生课本销售达130万余册,年画4万余张,占总销售额的30%。
1983年,西林新华书店在双支(支农、支工)活动月中,被评为伊
春市先进单位。
(三)、图书馆。 1964年西林铅锌矿在坑口建立图书室1座,工
作人员1名,藏书近千册,文化大革命中被封闭。
1972年12月,坑口图书室恢复正常工作。
1973年,矿部成立图书馆,有图书管理员2名,藏书14,760册,
订杂志80余种,报刊30余种,并在基层单位建立流动网点。
西林钢铁厂图书馆隶属厂工会领导,1974年12月31日落成,
1979年10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
1980年2月开放报刊、杂志阅览室。有各种书刊5,000余册,工
作人员3人。同年5月与技术档案室技术图书部分合并,并先后派人
去外地购置各种文艺图书3,000余册。于6月增设了文艺图书借阅室
和技术图书借阅室。
1981年6月,馆内技术图书部分划归厂技术档案室管理。
厂图书馆系2层楼房,建筑面积1296平方米,馆内实际占有富
积328平方米。
1983年,图书馆配有馆长1人,图书管理人员2人。馆内藏有
中国古典、现代小说及外国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和各种报刊杂志3万
余种,共2万余册。
苔青水泥厂图书室建于1980年10月 1日,使用面积50平方米,
1982年又新建一处80平方米阅览室。该图书馆归属厂工会领导,现
有图书1800多种。设备情况为;图书架2mX50cmX1.3m24个;
书柜2mx40cmX1.3m2个;栏柜1.2mX70cmx7m2个;阅览桌
1.2mX3m2个;转椅91个。
(四)、游艺室。西林铅锌矿于1974年在矿部及十八公里成立游
艺室,管理人员2人。活动项目:扑克,象棋、克郎棋、麻将,活动
场地为80平方米,1984年活动场地扩展至200平方米。1982年至
1983年在矿区三公里、十八公里,分别建立了老干部游艺室。
苔青水泥厂游艺室1980年成立。由工会兼管,占地面积80平方
米。工作人员1名,负责游艺室日常工作。游艺品有:扑克、麻将、象
棋、跳棋。设备有:电视机1台、游艺案4张、长条椅9个。
(五)西林灯塔俱乐部。1967年西林灯塔大队自筹资金1万元,
由本大队人员施工,于1958年末建成砖瓦结构、面积450平方米,设有
长条凳500席位的俱乐部1座,直接归大队党支部管理,当时大队直
属美溪林业局所辖。配有1台放映机,影片定期巡回映出,门或有外
地的戏班子到灯塔俱乐部为农民演出曲艺乃至京、评、话剧。
1964年以后,灯塔俱乐部成了地区召开会议的场所。
1968年春,灯塔大队以3万元价格特俱乐部转卖给铅锌矿,至
此归铅锌矿管理。
西林电影院。1965年西林成立电影放映队,由3人组成。建有
河东、白林、三公里,西林所4个放映点。年巡回映出60余场。
1972年初,由区政府投资,年末建成砖瓦结构的电影院1座。
其面积为600平方米,设有长条凳516席位,使用35型座机。每月
放映60余场次,观众达6万人次。学生包场票价1角,零售价1角
5分,不满一米的儿童免费。
1976年7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落实了文艺
政策。电影事业获得了新生,受群众欢迎的影片排放了。每日放映3
场,座无虚席。
1980年,为进一步提高放映质量,满足观众需求,稳定场内秩
序,影院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并安排2名专职工作人员,放映期间
维持影院秩序。同年7月,改原仓库为休息室、小卖店、厕所。
1983年2月,小天鹅电影院破土动工,目前尚未完工。
西钢俱乐部。西林钢铁厂俱乐部隶属厂工会。1974年10月开始
建设施工,1976年5月31日正式交付使用。为2层楼房,其面积为
1,728平方米,拥有座席1,056个,主要设备:松花江550乙型35毫米座
机2台,603~A型电影扩大机1台,100W会议扩大机1台,D1025
型炭精幻灯机1台,WLG~2型电影放映可控硅整流器4台,D3127
型电动倒片机1台,H35型影片湿润箱1个,舞台变压器1个,银幕
2块,120型海鸥4A照像机2台,135型日本理光照象机1台,珠
江牌放大机1台,合计固定资产6万余元。
俱乐部工作人员10人,其中主任1人,放映员3人,售票员1人,
电工1人,监场员1人,美工兼摄影1人,更夫2人。
西铅俱乐部。1963年10月西林铅锌矿成立电影放映队,使用解
放203型放映机,放映员3名。矿区零公里、三公里、十八公里均有
流动放映点,每月演出20场左右。“文化大革命”期间,放映次数为
10场左右。1968年,西铅购卖了西林区灯塔大队俱乐部,为矿区零
公里定点俱乐部,可容纳700人,座位为简易木板条凳。放映室使用
机座。每月平均放映电影20多场。 1976年12月1日,矿文化宫正
式建成使用,2层楼,座位1,200余个,有舞台、前厅、休息室、放
映室。放映机为5501型,文化宫工作人员13人,除放映电影外金矿
大型集会、重要会议、文艺活动均在文化宫举行。
坑口俱乐部。1977年坑口在简易房建立定点放映室1座,名为
坑口电影院。电影工作人员5人,电影院内用木板钉成条凳,有座位
450个。1983年,坑口电影院扩建成1座新型2楼俱乐部,有座位
1,000余个,工作人员7名。
1976年,西铅农场投资建立1座俱乐部,有座位800个。
苔青水泥厂俱乐部。建于1977年8月,隶属厂工会领导。
俱乐部设备有放映机1组( 2台)。解放103型改造2,000瓦氧灯
光源1套。 150瓦扩音机1台,603A型录音机1台,206型电焊机1
台。宽银幕镜头1组,庶幅式镜头1组;金库1个,电风扇2个,舞
台幕布4道,道幕3道,边幕3道,防火缸2个,办公桌5个,椅子
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