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明代以前
第二章 历史沿革
第一节 明代以前
一、商周肃慎
肃慎是商周时期居于东北地区的一支古老的民族,是通古斯满洲语族的先民。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东北海之外”即指渤海湾外;“大荒”、“东荒”泛指东北地区;“不咸山”即长白山。肃
慎人的活动地区在“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之间。
近年来,宁安县境内的镜泊湖、牡丹江、马莲河、蛤蟆河、嘎斯河等沿岸,考古发现有半
截沟、南湖头、松乙沟、莺歌岭、苇子沟、张家亮子、渤海镇、三灵砖场、西安、东崴子、牛
场、土城子、光明、东康、下马河、丰产、大牡丹、东升、榆林、新城、河西四队、宁安镇、
觉罗洼子、腰龙口子等30余处肃慎及其后人的村落遗址。可见这里是肃慎人的聚居之地。
镜泊湖莺歌岭遗址,据碳14测定年代:上层距今3 025±90和2 985±120 年约当商周之际
前的肃慎人遗址。
莺歌岭遗址的上层与下层不同,上层出土的生活用具陶器多以夹砂黑色为主,红褐色次之。
有陶瓮、陶罐、陶钵、陶碗、陶盘、陶杯、陶釜、陶甑等;生产用具的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
斧、石锛、穿孔平背石刀、弧刃石刀、长方形穿孔石刀、石矛、石镞、石磨盘、石磨棒、黑耀
石镞、环形石斧、石杵等;骨器有骨簪、骨匕、骨镞、骨锥、骨鱼钩、骨枪头、骨针、骨甲片
等。其中农业工具出土较多,渔猎工具占有一定比重,说明此时这里已由渔猎经济过渡到原始
农业。原始工艺品小陶猪具有野猪形象,它标志着野猪被人驯养的原始饲养业的出现。饲养业
的出现,说明莺歌岭人正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①伪《满洲国地图》。
二、汉晋挹娄
从汉到魏晋,肃慎又以挹娄名称出现于《三国志》。肃慎与挹娄虽然名称不同,但其活动
地域《三国志·卷30》载:挹娄“在夫余东北千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极”。
“夫余”在今农安,“东北千里”,以道里计之应为今牡丹江上游宁安县境,“大海”即日本
海,北沃沮为今延边地区。可知,宁安仍为挹娄人的活动中心。
县境内挹娄人的典型遗址为牛场、大牡丹、东康、东升。从四处遗址出土的器物对比,牛
场、大牡丹是同期,东康、东升稍晚。以大牡丹为例:
大牡丹遗址,考古鉴定为挹娄人的早期遗址。从出土的文化遗存来看,它表现了挹娄人的
某些特点:
大牡丹出土的两处居住址均为半穴室,正是《三国志》所说的“下居邑落”“深者为贵”。
两处居址的面积均10平方米以内,说明这个社会是以小家庭为单位,成熟的一夫一妻制。
一号居址简陋,出土物不多;二号居址建筑较为讲究,出土物也很丰富,是个较为富有的家庭,
可能是“邑落”“大人”的居址。说明这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的局面,奴隶
制已经出现。
大牡丹遗址出现了很多原始农耕工具和豆、粟类粮食碳化颗粒,还有陶纺轮出土,说明挹
娄社会的“五谷麻布”有了一定的发展。
大牡丹屯南临江,有大量的兽骨和鱼骨出现,标志着大牡丹挹娄人是以农耕为主兼事渔猎,
其社会发展比肃慎时期更为进步。大量猪骨的出现,标志着挹娄社会养猪业的发达。
大牡丹遗址出土了两件骨甲片,与挹娄人有“皮骨之甲”的史载相符。说明挹娄人们集团
和他部人们集团经常发生部族间的掠夺战争。骨珠(项链)、骨簪的发现是和记载中的“妇人布
裙”相陪衬的。标志着大牡丹挹娄人已经进入了人类文明时期。
三、南北朝勿吉
南北朝时,挹娄之名不多见于史册,而以“勿吉”出现于史书。这说明肃慎,挹娄、勿吉
是同一族属在不同时期的异称。隋初时,勿吉又转称靺鞨,勿吉靺鞨双号兼用,共为一族。
近年来史家考证,勿吉的地理位置应在松花江大转弯和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
但从考古看,牡丹江流域出现了勿吉人的文化遗存。文献资料表明宁安是拂涅勿吉人的活动地
区。
考古资料表明,今宁安西南境之莺歌岭遗址下层原始文化,表现了勿吉先人与北沃沮人两
个文化交融的特点。然而在县境内东北部的范家乡长江村觉罗城遗址和宁安镇东园子遗址,却
发现了直唇、直口、附加堆纹陶片,明显地表现出勿吉文化的特征。遗址中还出土了渤海时期
靺鞨人的遗物,其中几件轮制大卷沿侈口陶器十分相似,是渤海国初靺鞨人的文化遗存。
从觉罗城遗址出土的器物来看,不具有北沃沮文化特征。
《魏书·勿吉传》记载“勿吉、其人形似夫余,而言语不同夫余、句丽”。他们的社会是
以“偶耕”方式耕田,农作物有粟、麦、葵等,以米酿酒,畜多猪马,无牛,善猪,捕貂,
“筑城穴居”,“女穿布裙,男穿皮衣,头插豹尾”,“男到女家执乳”为婚,“父母死,冢
上作屋……”,所有这些都是勿吉人的文化特点。
勿吉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还没有形成部落联盟。
清建国前(1610年)努尔哈赤征服窝集部的宁古塔、那木都鲁、绥芬、尼马察、雅兰五路时,
窝集部是五部的总称,即《武录》中说的“兀吉部五路”。这是“勿吉这一族称一直沿用到清,
而又以“兀吉”两字示之,后又转称为窝集。说明肃慎系统的满洲民族,从古至今就劳动、生
息、繁衍在宁安这块土地上。
四、隋靺鞨
靺鞨之名初见于《北齐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勿吉于隋时转称为靺鞨。《旧唐书》
称“靺鞨在京师东北六千余里,东至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其地恰为旧宁古
塔地面。
靺鞨虽有“数十部”,但仍沿勿吉共为七部。张广才岭东西两麓和牡丹江流域,仍是拂涅
靺鞨部人的活动地区。今县内东康、渤海上京、牛场、大牡丹等遗址均发现有靺鞨人的文化遗
存。
五、唐渤海
唐圣历元年 (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据东牟山(今敦化县城西南城山子),建立震国,
自立为震国王,仍称靺鞨(后称旧国)。
唐神龙元年(大祚荣八年,705 年)唐朝遣侍御史张行岌到旧国招慰(抚),大祚荣自认是唐
朝的一个地区性政权,和唐帝国建立了宗主关系,遣次子大门艺入唐为质子,学习唐朝的治国
方略。
唐开元元年(大祚荣十六年,713 年),唐遣郎将摄鸿胪卿崔忻,以“敕持节宣劳靺羯(鞨)
使”的名义到旧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以其辖区置忽汗州,授其都督
实职。亦称渤海都督。自此,靺鞨专号渤海。忽汗州都督府,是唐帝国设在靺鞨族地区的地方
藩属政权。
渤海人族属靺鞨,这在当时国内外有关历史文献均有记载。
唐朝派崔忻往震国册封大祚荣,归唐时途经旅顺黄金山麓,凿井刻石为记,碑文日“敕持
节宣劳靺羯(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纪验(念)”(此碑现存于旅顺博物馆)。此乃靺鞨是渤
海民族的金石之证。
历史文献均载渤海国的民族构成是以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等部靺鞨人为主体,联合
夫余、沃沮、高句丽遗民建立的国家,是多民族共为一体而形成的渤海民族。
唐天宝十四年 (755年),渤海三世王大钦茂(大祚荣之孙)从旧国迁都于今宁安县渤海镇称
“上京龙泉府”。从此,渤海的13个国王在这里统治了长达171年之久。
渤海官制是完全仿效唐制而设置的国家机构。首都上京龙泉府仿唐制设三省六部:
政堂省(唐尚书省),位在宣诏、中台二省之上。是管理国家政务枢机的最高机关,司行政
司法之权,典领省下各司。左司掌忠部、仁部、义部;右司掌智部、礼部、信部,统称左六司
右六司。
宣诏省(唐门下省),掌管出纳帝命、审议政堂省对军国要政所作的决定及执行。
中台省(唐中书省),是中央的行政庶务机构,执行国王的一切政令法律,即执行政堂、宣
诏二省的各项决定。
三省外中央直属机构有:
中正台:中央监察机关。
殿中寺:掌管国王服御。
宗属寺:掌管王室亲族属籍。
太常寺:掌管社乐社稷。
司藏寺:掌管财政贸易。
大农寺;掌管仓储国蓄。
司宾寺:掌管外交册封。
司缮寺:掌管宫廷膳事。
文籍院:掌管经籍图书。
胄子监:掌管儒学训导之政(最高学府)。
巷伯局:掌管宫内侍奉之事。
渤海地方统治机构仍仿唐制。全国设府、州、县、村。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县置县丞、
村设村长。全国置5京、15府、62州、130余县。
上京辖龙、湖、渤三州。
龙州:领永宁、肃慎、富利三县。龙州为首州,在忽汗城内。永宁县城,在今东京城镇南
之土城子;肃慎县城,据贾耽《道里记》载:“渤海王城临忽汗海(镜伯湖)其南三十里为肃慎
城”。今镜泊湖发电厂的城子后山城(有渤海及金代文物出土),恰距渤海镇南30里,且此城的
规模和土城子、大牡丹古城相似。三城由西向东,各城相距约30余里,地理位置处于牡丹江上
游谷地,在上京区内,肃慎县应是城子后山城遗址;富利县在今大牡丹渤海古城(金代沿用)。
湖州:领佐慕、丰水、扶罗三县。湖州治所,一说在镜泊湖城墙砬子古城,一说在上屯西
桥子古城。据考前一种说法为宜,后一种说法欠妥。据旧县志载,城墙砬子古城民国元年曾出
土“忽汗州兼三王大都督”铜印。渤海称王者兼领大都督之职,除“郡王”“国王”之外,别
无他人。“三王”可能是“三世王”,或指三世王大钦茂而言,最低可把此城看作是卫以上的
军事城堡或兼州以上的治所。城墙砬子古城东、南、西南三面有石头河子、西湖岫子、南湖头
屯西等三个古城。各城距城墙砬子近者10里、20里,远者30余里,可能是湖州所领的佐慕、丰
水、扶罗三县城。
渤州:领县一,贡珍县。渤州城一说在牡丹江市郊桦林南城子,二说在牡丹江市郊龙头山
之牡丹江东岸(城址破坏),两说各有考究。但龙头山遗址地处老黑山下,是牡丹江、海浪河汇
合处。龙头山古城又是要塞城。清初这里是满族狩猎、捕渔、采珠、捕鹰的打牲之地,历来盛
产珍品,可作考证贡珍县的必备条件。
渤海幅员5 000余里,传国15世,共229年。后唐天成元年(926年)被契丹所灭。
契丹灭渤海后,改渤海为东丹国。改忽汗城为天福城。册皇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以其皇弟
迭刺为左大相,渤海老相为右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耶律羽为右次相。表面上保留
了渤海王族和少数贵族豪强的特殊地位,但真正掌握大权的是契丹人,渤海人处于被严格控制
与监督的地位。两年后(公元 928年),契丹虑渤海人再起,迁大批渤海人到西喇木伦河和老哈
河流域的契丹腹地建立州县。一部分渤海人被迫流亡高丽与新罗,另有一部分渤海旧日驱户
(奴隶)、农民、手工业者和边远居民仍留居渤海故地。致使“海东盛国”国家解体,社会纷乱,
经济破坏,城乡荒废。
六、辽生女真
辽时渤海又以女真之名见称于世。
辽朝女真人分布很广,黑龙江中游、乌苏里江、绥芬河、牡丹江等流域以及乌苏里江以东
直抵日本海,都是女真人的活动地域。居于渤海咸州(今开原)西南,东北至束沫江(松花江)之
间,即渤海“豪右数千家”编入辽朝户籍的,称做熟女真;留居束末江以北,宁江州 (扶余县
石头城) 以东,北达黑龙江中游,东至绥芬河流域的“户口十余万”,未入辽籍者,称做生女
真;居于乌苏里江以东极边远而至东海者,称做东海女真。
公元10世纪初,生女真函晋(后被金朝追为始祖)率部由南向北发展,“初居仆干水之涯”。
仆干水即今牡丹江。辽时牡丹江上游称忽汗水,转称仆干水;中下游谓和罗海川,函普所居
“仆干水之涯”应为牡丹江上游的宁安县境内。
《满州地志》载:“金氏始祖起于宁古塔地”。
公元11世纪中期,金始祖函普五世孙石鲁(金昭祖)袭生女真完颜部酋长。他在征服完颜各
部时,曾率兵“跃武于青岭(张广才岭)白山(长白山)”,对那里的完颜诸部“顺者抚之,不从
者讨伐之”,“所到克捷”。回师时路经仆燕水(镜泊湖),行至德林石(今渤海镇西石岗子)以
北之姑里甸“寝入村舍”①。
姑里甸即唐之“筑洛之原”,地在镜泊湖至依兰县之间,为古宁古塔地面,是函普系统完
颜部的活动地区。
七、金瑚尔哈女真
《金史·地理志》载:“瑚尔哈路,国初置万户,海陵改置节度使,承安三年置节度副使
……八年徒瑚尔哈路”。《吉林外记》(卷九,九页)载:“废瑚尔哈路在宁古塔城(旧城)东渤
海上京地……”。以上两条记载说明,金初曾在渤海上京故地设瑚尔哈路,并置万户,承安八
年徙瑚尔哈路,随废。
近年来,县境内发现有宁安城东园子、大牡丹、北湖头重唇河、沙兰东营城子、西营城子、
镜泊湖发电厂城子后古城、和平村古城、伊家窝铺石人城等八处金代古城和建筑遗址:
宁安镇东园子金代(沿用渤海)建筑址,以其建筑规模及出土器物看,比县内其他金代古城
中的建筑较为高级。
大牡丹遗址,是原始社会、渤海、金、清各代沿用的文化遗址,出土各代文物达千件以上。
大牡丹,屯东金代古城内是官衙治所,城外散居民户。与城子后谋克城规模相似,是谋克以上
的城置。
沙兰东营城子金代古城(俗称高力城),1981年城内出土“勾当公事印”,是地方办理钱粮、
徵收赋税的官衙。沙兰西营城子古城,是金代沿用渤海的一座规模较大的军事城堡。
以上这些古城除了西营城子是军事城堡、东营城子是“勾当公事”城外,其余均似“猛安”、
“谋克”民户居住的城堡。据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考定,此五六个城堡管辖下的女真民户,至
少在千户以上。
金末元初,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建东夏(初为东贞)国。今镜泊湖发电厂城子后山城
遗址,就是东夏国“吊仝圭阿怜谋克”城。“吊仝圭”是女真语,汉译作杏树,“阿怜”是女
真转满语,汉译作高山,“谋克”是金代管理300民户的长官。
①金史《人物传·石鲁》
东夏国在此城统治了19年,是黑龙江省唯一的东夏国山城遗址。
八、元呼儿哈女真
元初,元朝政府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设开元路,管辖女真各部。
元中期以后,在开元路中又析置水达达路。其辖地南起图们江,东抵日本海,北至黑龙江
口和库页岛,西南与今开原市东境相接。《元史·地理志》载:水达达路“土地旷散,人民散
居。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北边”。
水达达路即水边鞑靼,其境内包括原住民东流松花江流域的吾者(兀惹),乌苏里江东的野
人,黑龙江下游的乞烈迷,牡丹江流域的呼尔哈等女真各部。今宁安境元初为斡朵怜万户下的
呼尔哈女真人居地。元中期以后又为水达达路呼尔哈女真人居地。
《辽东志》载:“忽几海河在开原城东北 1 000里,源出潭州城东诸山,北流谷州城东,
经斡朵里城北入松花江”。“忽几海河”即今牡丹江,“源出潭州”,在今敦化县境内,“北
流谷州城东”,即牡丹江从敦化县源头北流,只有经过渤海、宁安两城。而牡丹江是从渤海镇
西往北流再向东流,不是流经城东;今宁安城南牡丹江是从西流至牡丹 3里再向北流至今依兰
县的斡朵里古城北,注入松花江,和记载完全相符。可知今宁安城就是元朝总管军民的谷(古)
州千户所。
元代宁安也是辽阳行省东南路的东祥州站赤。此路经建州石敦站(今吉林),而东到唆吉
(今敦化县境)站,稍东北行经东祥州(今东京城南苇子沟古城),再经谷州(宁安)城南的蛤蟆河
谷,经土罗火(县境内西偏脸子)、希贤(县境内乌拉草甸子)、开元(苏联双城子),再经五站到
永明城(苏联海参崴)。
元朝古(谷)州千户所,城乡相接,以水达达路呼尔哈女真人为主体的居民劳动生息在这里。
并有元军驻防,境内又有东祥州站赤通邮,站设“馆舍”帐篷供旅人宿食,是水达达路境内人
烟比较密集的地方。
九、明野人女真
元朝时,居住在松花江下游的胡里改部(《李朝实录》称兀良哈,今依兰古城)和牡丹江下
游的斡朵里部(今依兰马大屯古城),两部同为女真胞族,因居建州故地,故称建州女真。元时,
他们经常遭到兀狄哈女真(野人部)的袭掠而不安,后于明洪武初年两部先后南迁。他们沿渤海
上京(今渤海镇)通往黑水靺鞨(苏联伯力为中心)的故道,即牡丹江河谷上行,在今宁安地面生
活了一个时期。后因兀狄哈女真也向南发展,宁安地面便成为兀狄哈女真的居地。胡里改、斡
朵里两部先后于洪武末年或永乐二年以前又南迁到图们江下游的斡木河 (阿木河、鄂谟辉,即
朝鲜会宁地方)定居。
元朝时宁安称古(谷)州,明朝时朝鲜《李朝实录》称古州为具州,又记作“具州尼麻车兀
狄哈”。具州和速平江(绥芬河)居处相接,同为兀狄哈女真的居地,《李朝实录统称为“诸姓
兀狄哈”。从今依兰南迁至今宁安的“三姓兀狄哈”有都骨、沙车、尼麻车三个氏族,他们是
明初定居宁安的兀狄哈女真。
《明实录》永乐四年二月庚寅条载:“永乐四年明设阿速江卫于具州”,明称牡丹江为阿
速江,具(古)州为今宁安城。
永乐七年明朝政府在黑龙江下游使犬部的特林地方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其辖境明人茅
瑞征说:“国初……女直(女真)各部在混同江(松花江)以东,东滨海(日本海),西接兀良哈,
南邻朝鲜,北到奴儿干”。在奴儿干境内的广大地区先设184卫,后增至384卫。《吉林通志》
和民国《宁安县志》载:明代宁古塔境设48卫、3所、2地面、1 站。据考当时宁古塔并无统一
的行政建置,其境无考,只能在今宁安境内考其卫所。据考古调查今县境内有:
窝集卫,永乐元年(1430年)设置。在窝集各部中心的宁安城设卫。明朝把张广才岭以东山
区的女真各部统称为窝集部。共分呼尔哈路(今依兰东松花江下游)、赫实赫路(延边一带)、宁
古塔路(宁古塔以东山区)。路无治所,设卫治之。窝集卫内有:珊延毕尔罕窝集,距县城东南
50里;花兰窝集,花脸沟即“花兰”的音转,距县城东70里;佛楞窝集,佛楞转音卧龙,距县
城南30余里;索尔和绰窝集,转音为索活器,在今罗圈沟里;玛尔瑚里窝集,转音为马莲河。
距县城西南 150里,位于马莲河到老松岭之间;巴拉窝集,俗称“半拉”窝集,是巴拉(满洲)
人的居地。目前有花脸沟中的梨树沟、正叉、南叉、北叉、额附西沟、索活器沟里、北湖头板
子房、郭老五沟里等,均有巴拉人居住的遗址。
坚河卫:永乐三年(1405年)设置。原称商坚河、商延河,转称山音河。卫所在县城东牡丹
江东岸缸窝沟口,原名山音哈达屯,亦称大屯。
沙兰卫:永乐四年(1406年)设置。旧名撒剌尔,转称沙林、沙岭、沙兰站,今沙兰镇所在
地。
沃楞卫:永乐四年设置。原称佛楞、转沃楞,今卧龙屯。
鄂古河卫:永乐五年(1407年)设置。随废,正统年重设。今渤海乡阿堡屯西南有鄂古河,
转音谓阿玛河子,又称阿堡河。
搭拉卫:永乐五年设置。旧名答刺,卫所在今东京城西南德林石(石头甸子)搭拉古城。
札津卫:永乐十三年(1415年)设置。满语札珠曷,转音夹吉河,治所在今夹吉河口之小土
城。
佛纳赫卫:正统年设置。今东京城到老松岭的旧名佛纳赫托,渤海镇旧名亦称佛纳赫城,
卫所在渤海上京城故地。
穆当阿山卫:正统年设置。穆当转穆丹,标汉字为牡丹,汉译为河湾。《满洲源流考》载:
明正统年在宁古塔城西30里设穆当阿山卫,其地应在额富屯北瓮城。经考古调查,瓮城定为穆
当阿山卫。
德里沃赫所,永乐五年(1407年)设置。位于德林石(西石岗子)德里古城。
索尔和绰河所,旧名锁郎哈真,治所在罗成沟东北小古城。
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他在统一东海诸部和索伦诸部的过程中,以
宁古塔为中心征服东海诸部。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派兵进入宁古塔地面,征服东海窝集部虎几哈路。路长
王格、张格归服。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呼尔哈路千人袭扰宁古塔城,努尔哈赤调萨奇库路 (今牡图线骆
驼山)兵百人,击败呼尔哈人。此后,努尔哈赤派正规军长期驻防宁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