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构造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地质构造
宁安县所处大地构造单元的位置,按李四光划分的中国大地构造体系位置来说,属于新华
夏系构造体系张广才岭、老爷岭第二隆起带。根据地层形成、岩浆活动及其遭受构造运动的经
历,初步划分为三个构造体系和一个构造系统,即华夏系构造体系、新华夏系构造体系、华夏
式构造体系和东西向构造系统。
一、华夏系构造体系
本构造体系表现为英山屯背斜和东北岔防火站(今卧龙乡桦树底东部)与王八脖子两个断裂。
(一)英山屯背斜。发生于二迭统开山屯组中,其褶皱轴向及岩层走向均为北东50—75°,
倾角64—68°,轴长20余公里。组成该背斜的岩性较单一,两翼由黑色泥质
板岩、粉砂质板岩,粉砂细砂岩组成。背斜为东西向断裂所截。
(二)东北岔防火站断裂。断裂呈北东向沿蛤蟆河谷分布,作东北50°走向,长57公里许。
断裂两侧有与之垂直的数条张性断裂。在蛤蟆河两岸10公里许的范围内还呈现数条与其平行而
又性质相同的断裂,均切割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且对山系、水系起控制作用。
(三)王八脖子断裂。该断裂在东北岔防火站断裂之南侧,为与东北岔防火站断裂有生成联
系的张断裂(东北岔防火站断裂系挤压断裂),呈南东 130°方向延伸。此外,尚有数条与其平
行且性质相同的断裂。
二、新华夏系构造体系
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是由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及数十条彼此平行的北北东西向扭张断裂组
成。此断裂,对中生代及其后来的地层,岩浆活动抑或较老的构造体系均起到了控制和改造作
用。
本构造体系表现为青梅——兰岗断裂和青梅帚状构造。
(一)青梅(牡丹江市郊区青梅村)——兰岗断裂。这个断裂是境内纵贯南北的大断裂,位置
与牡丹江河谷的兰岗至青梅段相吻合。南自境内的石头河子,北伸至牡丹江市郊区的桦林,为
北北东走向,全长66公里许。断层北东段通过黑龙江群与麻山群,东为黑龙江群,西为麻山群。
以此断层为界,中段与南西段之西为自垩统海浪组,无下白垩统猴石沟组沉积。断层以东为猴
石沟组,海浪组亦极少分布。说明,此断裂对中生代地层的沉积起着严格的控制作用。另外,
循此断层有第四纪玄武岩浆的长期活动,温春北崴子山一带有三个火山口,这无疑说明断裂为
一深断裂,在晚近的地质时代中仍有活动。
此外,陈家岭断裂也属新华夏系构造体系。
(二)青梅帚状构造。此构造位于兰岗——青梅以东,系上述断裂牵动所致,为上述断裂的
次一级构造成分。
三、华夏式构造体系
这个构造体系是指敦密断裂在境内的南横道河子至东北牡丹江市境内的大架子山一段,大
体呈北东45°方向走向,县境内长约60公里余。此断裂带上断续的分布有上第三系道台桥组和
连续的分布有大面积的高位玄武岩,这说明该断裂控制了第三纪地层的形成与分布。
四、东西向构造系统
这一构造系统发生在古生代以后,尤其是燕山期活动强烈,延续时间长,对境内中生代地
层的控制作用十分显著。其构造形态可分为断坳陷和不同性质的断裂。
(一)海浪断坳陷(凹地)。此断坳陷分布于海浪镇至东京城一带,东起牡丹江河谷,西终于
沙兰,呈东西分布,长达40余公里。断坳陷内沉积下白垩统海浪组紫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
夹灰白色砂岩和泥岩等,沉积厚度约1 400余米。岩层向北或近北方向以2——10°倾角平缓倾
斜,仅局部岩层可见较小褶曲。
断坳陷东部为青梅——兰岗断裂,以东沉积有下白垩统猴石沟组,沉积中心逐渐西移。断
坳陷盆地中沉积了面积较大的东西向分布的第四纪堆积物,说明此断坳陷在晚近时期仍有沉降
活动。断坳陷北缘、南端均有东西向断裂分布,断裂以外很少有白垩统地层分布。断坳陷北缘
具有三条分支断坳陷,呈狭中长状且互相平行,其生成时间与主断坳陷相同。
(二)石岩村——磨刀石断坳陷(凹地)。此断坳陷和海浪断坳陷毗邻,南起石岩村,北至穆
棱县磨刀石;西自牡丹江河谷,东界不清。其上沉积有下白垩统猴石沟组黄褐色砂岩、砾岩。
在断坳陷北缘有东西向断裂发育,且在西北隅有分支,呈狭长状,北北东延伸至桦林。
海浪抑或是石岩——磨刀石断坳陷均和青梅——兰岗断裂有着成因上的联系。
(三)断裂。属于断裂的有桦树底、英山屯、金家林场、东京城和九道梁等五条断裂。
1、桦树底断裂。呈东西走向,长14公里左右。 断裂平直,局部有舒缓波状,切割华力西
晚期花岗岩。
2、英山屯断裂。东起卧龙乡三道河子村,西至爱林村,长14公里,东西走向。 切割二迭
纪地层,断面呈舒缓波状,属挤压性断裂。截接华夏系英山屯背斜。
3、金家林场断裂。东西走向,通过二迭系开山屯组及华力西晚期花岗岩。 断层平直,长
10公里,属挤压性断裂。
4、东京城断裂。 断层东西走向,渤海和沙兰段覆盖以第四纪玄武岩及砂砾岩,长达28公
里余,属挤压性,控制着下白垩统的沉积。断裂深,晚近时期仍有活动,可能为英山屯断裂的
西延部分。
5、九道梁断裂。此断裂发生于下白垩统海浪组,东西向分布。 沿断裂有东西分布的第三
纪火山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