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肥料

第四节 肥料



  

  宁安县土地由于开发较早,加之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对农业实行掠夺式的经营,使生态平
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解放后,广大农民发扬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向土地投入大量的肥料,特别是畜牧业的发
展为增施粪肥提供了基础。

  全县施用肥料上,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50年代初,由个体经济向合作化集体经济过渡时期,施肥是以农家肥为主,采取集中
轮施的方法。

  1953年后,开始施用化肥,主要是硫酸铵,用于水稻和玉米等作物的追肥。

  二是60年代,全县施肥仍是以农家肥为主,农肥和化肥相结合。由于肥源满足不了农业生
产的需要,还开展用草炭垫圈、草炭发酵改土和压绿肥等,扩大肥源。

  化肥主要以氮素化肥为主,用于小麦、玉米、谷子和高粱等农作物的种肥与追肥。施肥量
到60年代后期达到亩施10公斤左右,施用化肥的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0%。

  三是70年代以来,实行了以农肥为主农肥与化肥相结合,底肥与种肥、追肥相结合,氮素
化肥与磷素化肥相结合以及改浅施为深施的施肥方法。全县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施肥体系和
正确的施肥方法,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

  农肥在大力提倡养猪积肥、扩大肥源的前提下,各社队普遍建立了专业队,采取了专业积
肥和社员投肥相结合的方法,平均亩施农家肥2—3立方米左右。

  化肥开始了向氮、磷配合方向发展。1973年开始引进磷酸二铵。1977年引入三种磷肥。1979
年引入大庆尿素,地产化肥碳酸氢铵也开始应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硫酸钾也开始施用,
主要用于水稻和烤烟。

  为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解决氮素挥发和磷的固定问题,在施用方法上,改浅施为深施,减
少了氮素损失,提高化肥利用率20%以上。磷肥和农肥混用,减少了磷素的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