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群众文艺
第四节 群众文艺
一、秧 歌
明末清初,由于汉族文化的传入,宁安就出现一种满汉结合的秧歌舞。《柳边纪略》中说:
“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
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已。”
这是清初宁古塔春节时的街头秧歌形式。一个扮演卖膏药的丑角,手拿纸扎的伞状道具,伞下
挂一圈小灯,在前引队。十几岁的童男女各扮一队“腊花”(女角)和一队“八旗兵”。拿着尺
长彩棍,乒乓对舞,边舞边唱似中原的“霸王鞭”(打花棍)。
清朝中叶以后,宁安春节期问的秧歌活动更是丰富多采了。有灯官、蹶官、龙灯、地蹦子、
高跷、旱船、老汉推车、老汉背少妻,其中群众喜闻乐见的有;
(一)龙灯
龙灯,是我国各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形式。它象征着吉祥、喜庆,龙腾虎跃的太平景象。
宁安龙灯舞有 200来年的历史。最早是从吉林的“龙华会”传进来的。传到宁安以后,成
为回族专玩的玩艺。宁安的龙灯是“鼓龙”,每年都要重新换一次龙皮,他们自己制成的“乾
碗蜡”,亮度大、活性强。从龙头到龙尾共有十二节组成,外有一个耍球的。花样有折龙、叠
龙、龙超水、龙吸水、龙云雾、龙门架等十多种。凶猛、敏捷、活灵活现,犹如真龙搅水,翻
江倒海。加上唢呐吹奏的“大龙尾”曲牌和激动人心的鼓套子配合,真是振奋人心。
(二)地蹦子(大秧歌)
秧歌,传说是来源于插秧时且歌且舞而成为秧歌。宁安的地蹦子很讲究“美不放荡,浪不
撒汤”。也就是舞姿忸怩、泼辣、稳重、俏浪、步伐简练,身段优美。加上唢呐吹奏“句句双”
的烘托,热闹红火。
大秧歌的队形较为多变,“拧麻花劲”、“走剪子股”、“二龙吐须”、“拧白菜心”等。
传统秧歌中都扮演戏出子,如《白蛇传》里的白蛇、青蛇、许仙,《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
空、猪八戒、沙僧,《水浒传》中的宋江、林冲、花和尚,《老妈开谤》中的小老妈、客大爷、
傻柱子、老达子,以及头梳笊篱把子、耳挂红辣椒、手拿两个棒槌的大肚子妈妈等。
农村扮的秧歌比较朴实、简单。弄个牛儿兜嘴上几朵花,穿件花旗袍,一扭就是半夜。
(三)高跷舞
据说:高跷是从大秧歌发展而来。它的队形一般都是男女各一队。通常是由白蛇、许仙打
头各领一队。高跷扮演的行当和地蹦子差不多。所不同的是高跷有扮“八仙过海”的、捕蝴蝶
的,还有扮演士农工商的。多数高跷队都是孙悟空、猪八戒打场子。表演技巧有“鹞子翻身”
“打飞脚”“大劈叉”等。旧宁古塔东园子菜农的高跷里表演“杂耍”捕蝴蝶、叠罗汉、牵象。
他们的牵象三层人高,最顶上那个人两只手拽着两条彩绸,前面还有两个人牵着,象征着大象,
意思是万象更新,很受欢迎。
(四)旱船(花船)
旱船的来源有人说是来源于隋炀帝的旱地行舟,也叫花船。有对船、四船、龙凤船。表演
者架着五彩缤纷的花船,在场内游来游去,飘飘摇摇,平平稳稳,犹如风吹柳叶水上飘,给人
以美感。花样要有“穿 8字花”、“满场飞”、“车轱辘转”,四人船则拧“麻花劲”等。比
较有趣的是老船公表演的“卧船”、“撑船”、“凋船”、“耍船浆”、“甩胡子”等。
(五)灯官
旧时民俗,每年旧历腊月二十三,县官封印。衙门把灯官(群众公认的每年专演灯官的人)
请到大堂,烧上香,磕头拜印。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六期间,县官暂退后堂欢度新春。这期
间地方上的一切娱乐事宜,都由“灯官老爷”主持。
灯官上街同样打着红布旗、虎头牌等县官的假执事,铜锣开道吹吹打打。灯官头戴红顶子
官帽,身穿朝服。坐在用四条腿的高桌腿朝上搭成的八抬大轿里。轿旁差人推着单轱辘跨车,
上边坐着官娘子。三班衙役前呼后拥十分热闹。灯官的表演就在于假装正经,有时和官娘子连
逗加扭一场。对观众见景生情,巧话连天,逗得观众哄堂大笑。他到哪个大商号门前看见灯不
亮(有时是借口),连逗带闹叫“掌柜”现个丑,最后还得罚老板献出多少包蜡归秧歌队使用。
老板不敢不拿,因为灯官在执政期间有权关押不法分子。衙门对灯官送来的人犯,不闻不问,
接收下狱。灯官押的人县官不管,如果被押的人过了正月十六以后灯官没放出来,只好蹲在大
狱里等待来年腊月二十三灯官接任后,再由灯官放出来。当然,灯官是不会随便乱押人的,只
是对那些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有损社会公德、引起公愤的坏人,灯官不得不使用这种手段。
灯官最怕遇着龙灯,听差人报:“回禀老爷龙驾挡道!”灯官就得赶快下令:“转道!”
灯官队就得躲开“龙驾”走胡同子。但龙灯穷追不放,从另一个胡同去堵。这是观众最喜欢看
的场面,龙灯扛起来追,灯官下轿跑。这都是双方约好的高潮场面,把个小小的宁古塔城闹得
天翻地覆,鞭炮齐鸣。最后闹到十字街上,龙灯横在街口上摆起了龙门驾,灯官三拜九叩以后,
开始表演露几手绝技。主要是京剧里《跳加官》和跳判官所用的几个引人喜看的身段。表演的
满头大汗,博得观众多次掌声后,再三拜九叩,从龙门驾下钻过去方肯罢休。
正月十七辰时,县官上任,灯官到衙门拜印,表示卸任,回家为民。1960年以后,宁安县
大胆尝试办起了灯官秧歌队,剔除了不健康的糟粕,群众还是很喜欢的。
解放后,提倡演新秧歌,如活报剧、姑嫂劳军、民歌小调、闯王旗,以及反映工、农、商、
学、兵等劳动人民形象的形式。在旧秧歌中,除龙灯、狮子、旱船、腰鼓、挑花篮等形式继续
演出外,其它形式在1976年打倒“四人帮”之前基本禁演。
打倒“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传统秧歌中的各种形式又兴盛起来,
有的还增加了新内容和新花样。为了鼓励群众的这种娱乐形式,自1981年后,县文化馆于每年
春节都在县城举行秧歌汇演。1985年春节,参加汇演的秧歌队共有21支,形式多样,表演精彩,
观众达4万多人。
二、舞 蹈
宁安县的舞蹈活动,除了各种共同活动的大秧歌外,在满族和朝鲜族中都有他们本民族的
传统舞蹈。
明末清初,满族中有一种“莽势舞”。《柳边纪略》中说:“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
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子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日莽势,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
和之”。(满语:空齐即长寿)。
到了清咸丰年以前,宁古塔还盛行两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民间歌舞:
(一)包山东哥
包山东哥,就是大家围着个“山东哥”唱起来,是一种迷信形式,而内容着人喜欢的民间
玩艺。
它的源流可能是这样的:
宁古塔在清咸丰年以前是“封禁之地”,禁止关内流民到“龙兴之地”挖参、采珠、捕貂。
但由于生活所迫,山东河北的农民不得不冒着砍头的危险,私入禁区挖参谋生。流入宁古塔山
林中“放山”的,多是”山东哥”。他们常年隐居山中不敢轻易下山。有的惨死在山中。
元宵节(春节)到了,活着的挖参户想到了死去的伙伴“山东哥”。大家把好唱好玩的人打
扮起来。头上扣个牛兜嘴插上花,身穿长袍,双手拿着两块红布,脚穿大乌拉,是个说不出来
的形象,代表“山东哥”的替身。大家把他弄到雪地上,月亮下,都喊着“山东哥下山来,十
五十六看灯来!”这样反复多次地喊,“山东哥”就假装附体了,神魂颠倒,迷迷糊糊,混身
直挺挺象个冰棍。大家把他抬进屋去团团围住。由一名歌手唱起《梁山伯与祝英台》、《月牙
五更》、《瞧情郎》、《小寡妇上坟》等等关里关外满汉民歌。这位“山东哥刀听见歌声,顿
时精神起来细耳倾听,听得高兴就手舞足蹈,什么洋相都有,就是不许他说话。民歌手最好是
歌多不俗,无伴奏“干拉”,有的歌手能唱几十个,甚至一个人能唱到小半夜。有的是几个歌
手替换着唱。而“山东哥”呢,只能在歌手喝水抽烟休息时,他才乘机直挺挺地倚在别人的身
上也休息一会。但是,因为神在附体是不能抽烟喝水的,只好忍耐,坚持到底。当人们捧腹大
笑时,他却在那里一板正经装神弄鬼耍活宝,实在不容易。
尽管这种形式很粗糙、朴实、土里土气,但是“山东哥”根据歌词内容,随时做出千姿百
态的模拟动作,有时伸舌头挤眼丑态百出;有时娇媚妞妮文雅大方,这绝好的独舞引人入胜。
“山东哥”却是山沟里的艺术之秀。
(二)包笊篱姑姑
基本上类似“包山东哥”。就是把一个小媳妇(多是女的扮演)打扮起来,手里拿个柳条笊
篱,把背面用毛头纸糊起来,画上个嬉眉笑眼的大姑娘的脸形,插着满头
花。脸形下笊篱把上穿着一件短衣,如同单手木偶。一般都是笊篱姑姑在东屋打扮,看热
闹的人都挤在西屋的南北炕上。笊篱姑姑进屋,人们就喊:“天上来,地下来,笊篱姑姑看灯
来!”反复喊。笊篱姑姑听见喊声就哆嗦起来,喝下三盅酒就来神了。歌手开唱“姑姑”表演。
真人装的笊篱姑姑被酒支使得糊里糊涂,如入仙境。而笊篱上画的“姑姑”却是“贼拉拉”精
神。有时假装听歌,有时去找观众中的小伙子或其他人去对脸,逗的人们躲躲闪闪,嬉嬉笑笑。
然而真“姑姑”必须板着面孔在那里耍。
此外,满族在祭祀中还多跳“叉玛”(萨满)舞。就是一种敬神祭祖、欢庆丰收的歌舞形式。
另有表现满洲人狩猎生活为内容的《隆庆舞》、《喜地舞》等,是用鼓、铃等乐器伴奏、人扮
虎犬等动物形象的舞蹈。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民族舞蹈有大型的农乐舞、小鼓舞、长袖舞、
扇子舞、顶水舞以及具有故事性的三仙女、七仙女等舞蹈。
近年来,由县文化部门推广新型的交谊舞、青年舞、集体舞、迪斯克舞及幼儿园的儿童舞
蹈等。
三、音 乐
清代,宁安县的音乐活动除声乐外,器乐主要有唢呐(喇叭)、笙、管、笛、箫三弦、二胡、
罗、鼓、钹等民族乐器,还有专门为民问喜丧等事演奏的私人鼓乐班。民国时期新式乐器有脚
踏风琴、钢琴、口琴、提琴等。伪满时期有铜管乐器(如拉管、小号等)。
解放后,城镇各中、小学有现代化的手风琴、电子琴和铜管乐器。在声乐方面,民间蕴藏
着大量民歌手,县文化部门(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几乎每年都组织民间音乐汇演、歌咏比赛、
镜泊湖之春音乐会等活动。
1982年至1985年,还举行了中、小学和幼儿园“红五月”歌咏比赛,自乐音乐会、庆祝丰
收音乐会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