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婚丧习俗
第三节 婚丧习俗
一、婚 嫁
旧时,男女婚姻都由父母作主。由媒人为双方牵线搭桥。双方同意后,择吉相亲、相看同
意后,议定聘礼。结婚时陪伴新人的人数要双不要单,处处以成双配对为吉利。娶亲时吹喇叭
用花轿接亲。拜天地后步入洞房,新郎为新娘揭下蒙头红巾,然后新人同桌吃配亲饭或吃子孙
饽饽。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称为“回门”。
朝鲜族的传统婚礼是:新娘乘轿车到新郎家后,即举行婚礼。婚礼备有婚席,席上摆一只
昂首挺胸的熟公鸡,嘴里叨着一个红辣椒,以示吉祥。婚礼当晚,近亲或村子里的青年男女为
新郎、新娘开娱乐晚会,歌舞到深夜。婚后第二天早晨,新娘备好礼品叩见公婆及近亲,叫
“舅姑礼”。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省亲。
解放后。废除了包办婚姻,实行男女婚姻自由。结婚形式变化多样,有集体结婚、旅行结
婚和旧式结婚等。在联姻时,除男女双方自行订婚者外,一般也请双方或一方的朋友、同事或
亲属作介绍人从中撮合。在男女双方同意并征得双方家长同意后,在婚前举行“过礼”定婚。
过礼日,男方父母和亲属由介绍人率领,带四样大礼(猪肉、粉条、大米、豆油等)和四样小礼
(烟、酒、糖、罐头或点心)到女家去认亲。女家也把亲戚朋友请来,并备以丰盛筵席,以示招
待。席间,男女双方都改口管双方老人叫父母。男方老人掏出事先由介绍人讲好的用红纸包着
的彩礼钱或衣料、手表、戒指等,由介绍人转手送给女方才算做定婚彩礼。此外公公婆婆还要
给姑娘几十元的“点烟钱”,老丈人和丈母娘也要给姑爷包几十元钱的“转口钱”,就算正式
定婚了。此俗,在城镇多是把男女老人送的“彩礼”赠给女儿,结婚时又带回男方。在农村仍
有父母包办婚姻和女儿出嫁父母要“养钱”的旧俗。
结婚前一天,女家给女儿办喜事,请客设筵热闹一天。晚上女方到男方家去送嫁妆,一般
都是两床被褥、两对枕头,一对皮箱,里边装着新娘购置的衣物等。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要
陪送收录电唱机、电视机、洗衣机等。
结婚形式也有变化,如集体结婚、旅行结婚、旧式结婚……等。带有普遍性的则是半旧式
或新旧式相结合的婚礼。结婚当天,一般都在早 8点钟前男方开着汽车到女家去娶亲。女家摆
上四盘糕点、红筷子、烟、糖、茶招待新郎和宾相。娶亲车回到新郎家门前新娘下车时,则鞭
炮齐响,热热闹闹地把新娘和娘家客人接到屋中,开始设宴。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带着四
样礼物回娘家,仍叫“回门”。
最近几年,提倡婚事新办,有些进步青年带头节俭办婚事,不大操大办,不大摆宴席。
二、丧 葬
旧时,老年人将断气时,先穿寿衣(穿单不穿双)。断气后,口放铜钱(谓之“衔口钱”),
用毛头纸蒙脸,子孙到土地祠“报庙”,“送浆水”。入殓时,用布遮盖阳光,棺内垫黄土,
后铺纸或铜钱。长子用净水拭亡人口眼,谓之“开光”,然后钉棺,子孙跪在棺前齐呼“躲钉”。
入棺后子孙跪于灵前,举哀。门外高悬纸帛,男左女右,纸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外多二张,
谓之与天与地。当天亲属皆穿孝服、孝帽、孝鞋。起灵时长子“摔丧盆”,打“领魂幡”送至
坟地。在坟墓上,男烧纸马,女烧纸牛。
现代丧俗,除了回族仍保持本族的传统丧葬习俗外,其他民族基本上是火葬和土葬。县镇
多火葬,农村多土葬。除机关干部开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外,多数的人死前穿寿衣,在屋地搭
床停尸,烧纸上供,然后入棺,亲朋吊祭。随即派人到坟地“打井子”。起灵时仍有“摔丧盆”、
打“领魂幡”、扔“纸钱”和下葬时看“向口”等旧俗。葬完主家还要设宴酬谢亲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