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吴大澂

吴大澂



  

  字清卿,号愙斋、恒轩,江苏吴县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生。同治六年(1867年)中进
士,授任编修,曾出任陕甘学政。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河北道。

  光绪六年(1880年)授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东北边防。

  光绪七年(1881年),吴大澂授太仆寺卿。遍查边境要隘,协助吉林将军建立靖边军。派新
编巩卫、绥安、靖边等三营于中俄边境以及匪患甚嚣之地驻防、屯兵,巡查边界,保护边民。

  四月,吴大澂以宁古塔督办头衔抵宁,副都统容山将原纳大人府第做为吴大澂的御史行台。
次年在院内东南隅(今师范门东)筑一小楼,定名褒江楼,后改望江楼。吴大激在此督办宁古塔、
三姓、绥芬河、三岔口、穆棱一带的边务。

  九月,吴大澂奏请清政府开放宁古塔边禁,实行招民实边。

  十一月奏准后,派宁古塔候选知县潘民表为招垦委员,创建三岔口(今东宁县) 招垦局。

  光绪八年(1882年),吴大澂亲到三岔口至峰蜜山(今密山县)一带查看边情。确定屯兵位置,
命副将吴永敖为管带,建立屯兵,确定三岔口的街区位置,派人去山东招兵,建立村屯,拨银
千两为垦民安家落户。

  在开发三岔口的同时,又在穆棱县的上城子(今兴源乡)派驻军队,设立穆棱河招垦局,办
理垦荒事宜。分别在抬马沟(代马沟)、赶面石、穆勒恩(今穆棱镇)、马桥河、细鳞河、亮子河
等地设立卡伦(哨卡)戍守通往宁古塔的要道,以防匪患。后招来垦民千余户,以卡伦为中心建
立村屯,使垦民得以安居。

  吴大澂还在宁古塔至三姓的官道上设八个驿站,又开辟了宁古塔至东宁的一条官道,并设
驿站,派军驻防。开辟了宁古塔东部山区的交通和邮路。

  光绪十年(1884年),吴大澂奉旨回京,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出使朝鲜,定其内乱 (时
朝鲜为清朝属国)。

  光绪十二年(1886年),吴大澂奉命与珲春副都统伊克唐阿勘查中俄边界,与俄使按约据理
力争,收回黑顶子被俄方侵占的领土。在边界立铜柱,自篆铭“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
可移”。

  为勘查“倭”字、“那”字中俄界牌,吴大澂于六月初十日再次去三岔口,经过十多天的
亲自查边,于二十六日与俄方交涉议定,将沙俄偷立在团山予的“倭”字界牌移回绥芬河北岸,
正对瑚布图河入口的山坡上。将光绪三年偷立在“倭”字界牌北的“那”字界牌移于绥芬河镇
北的横岭原位。

  吴大澂勘边后又回到宁古塔,小住望江楼,与容山幸会,并赠七律一首:

  忆昔临江筑小楼,与君传酒话中秋,

  自从一去三年别,那想重来两日留。

  旧事思量纪龙节,新图商榷定鸿沟,

  国恩未报归程远,敢把闲情寄白鸥。

  同年秋,吴大澂升任广东巡抚。光绪十八年(1892年),改任湖南巡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奉命率湘军出战关外,因战败革职留任,仍回湖南。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奉旨“革职永不叙用”。

  吴大澂是清代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善写篆书)。平生著有《古文字学》、《愙
斋集古录》、《集古录释》、《意斋文集》、《古籀遗补》、《权衡度量实验》等。

  吴大澂罢官后,靠售书画、古铜器维持清贫生活。

  三岔口垦民为了感谢吴大澂的垦边功绩,在三岔口南50里的庙岭为其立庙(今倾圯)。

  宣统元年(1909年),穆棱县兴源乡垦民为怀念吴大澂“募民开垦”靖边安民的功业,于1931
年联名为吴大激立碑留念(今碑在兴源乡政府院内),碑文为:

  惫斋吴公筹边遗迹之铭并序

  无锡许同莘撰金山陈陶遗书

  清光绪七年辛已,吴县吴公大激督办吉林边务。起珲春,迄三姓,旁达密山。相土所宜,
募民开垦。所部巩卫、靖安、靖边诸军戎列其间。建威销萌,边患以息。公忠勤称天下,其功
业在东陲尤著。傍穆棱河有镇,日兴源。镇之南有邱(丘),日粮台。高可十寻,石壁削立,公
屯兵设局处也。距公之来五十余季,辛未乡人游滋土者,相与景慕遗烈。刻石之铭日:

  穆棱西东,肃慎故墟,皆为穷荒。今也经途謇謇,吴公绥滋东服,仗节乘边,山贼慑伏。
民居无舍,公则治之;无耕无犊,公则字之。公之始来,榛莽际天;公之受代,编户以千。有
券者阿公迹斯在,摩挲法物,犹怀风采。月明水曲,簌椒声林,如闻謦刻,古玉吉今。抱江有
楼,表界有柱,视此丰碑,相望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