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地层

第二节 地层



  本县地层分区,据1975年11月黑龙江省地层表会议所提的方案,应属于老爷岭的分区的鸡西小区。县内缺失太古界、古生界、二迭系、侏罗系中、下统等地层( 下第三系地层未在地表出露 )。县内所出露地层如附表。其中湖南营组、马家街群、八虎力组(未在地表出露)是在本县建立的。

桦南县地层简表



  一、下元古界

  (一)黑龙江群。黑龙江群在本县出露的有老沟组、山嘴子组及湖南营组。老沟组分布在本县两部的松木河附近,面积约 6平方公里。主要岩性为白色白云质大理石、大理岩及云母石英片岩,其厚度大于 150米;山嘴子组分布在县城南的湖南营至阎家一带,另在公心集等疙瘩地有零星出露。县内仅见到该组的上部岩层。岩石组合就城子岭剖面所见,以灰黄色、疙瘩状白云质纳长片岩、白云或黑云石英片岩等为特征,厚度大于 817米;湖南营组分布县东南的头道沟、南柳毛河、周家屯、四道沟中间地,面积约90平方公里。

  (二)麻山群。麻山群分布在本县东部,由铁岭山至桦南镇及桦南镇至佳木斯铁路以东地区,面积约 1 000平方公里。按时代由老至新划分为西麻山组、柳毛河组、建堂组,与其下覆盖地层黑龙江群呈整合接触,与其上覆地层马家街群推断为不整合接触关系,总厚度大于 5 462米。西麻山组分布在明义—八虎力—大金缸—向阳屯等地,呈北西一南东分布,面积约 300平方公里。西麻山组变质作用强烈,普遍受混合岩化作用,主要由黑云、角闪变粒岩、云母石英素岩等夹石墨大理岩及角闪片岩。下部产条带磁铁矿,其上部产水泥原料——富钙质大理岩。柳毛组在本县出露地点主要在铁岭山—孟家岗一前平安—大兴沟—么台,呈南东向断续分布。另一处是东北角的七星砬子一带。七星砬子出露的柳毛河组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岩层残存不多,柳毛组出露面积约 200平方公里。该组岩石组合以绢云母、黑云母片岩及石英岩、富镁质大理岩互为特征,与其上覆建堂组及其下覆的西麻山组均为断续沉积,含数层磁铁矿,总厚度大于1 602米。

  震旦系马家街群在本县内仅见到下部岩层,且不完整,见于县城东南的马家街、双鸭子屯一带,出露面积约35平方公里。马家街群地层主要是由红柱石、十字石、石榴石的千枚状板岩,夹多层灰色、灰白色结晶灰岩及大理岩。岩石基本未经混合岩化作用。由一套轻度区域变质的岩石组成,总厚度大于2 545米,推测不整合于麻山群之上。

桦南县前震旦系地层研究程度表



  二、中生界

  (一)侏罗系。侏罗系地层在本县仅见其上统穆棱组地层,分布于本县东部小石头河子一带。出露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地层出露情况不佳。主要由灰白色、灰色粗砂岩组成,夹数层可采煤层,构成走向35度的小向斜,其底部不整合于混合花岗岩之上,其上部为第三系的上新统玄武岩不整合覆盖,总厚度为221米。

  (二)白垩系。分布在本县西南部地区。下统猴石沟组出露较全。主要为陆相碎屑沉积。其下部以砂砾岩较多,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上统伊林组由中酸性火山岩夹少量砂砾岩构成,总厚度大于 2 853米。上统猴石沟组分布在本县西部的土龙山及县南部的湖南营——东兴屯一带。以东兴屯一带出露最佳,层序最全,化石最丰富,分布面积约 200平方公里;猴石沟组的岩石以灰绿色砾岩、砂砾混合砂岩、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为主、由不同砾级至泥质岩量若干沉积韵律组成。岩相变比较大,并普遍遭受较微变质作用。偏上层位中夹数层煤。在三道沟为第四系地层掩盖的岩层中见有一米厚的可采煤层。本组下部与山嘴子组呈不整合接触,其上部与伊林组火山岩不整合覆盖,厚度大于 1 520米;上统伊林组分布在土龙山以北、黑背、申家店以西,面积约650平方公里,总厚度1 333米。该组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夹少量玄武岩及硬质砂砾岩。下部主要是安山玢岩及其以灰岩夹玄武及长石硬砂质烁岩等。上部以流纹岩、酸性熔岩、流纹斑岩以灰熔岩夹英安玢岩、火山角砾岩等为特征。岩相变化较大,与其上覆地层道台桥组亦为不整合接触。

  三、新生界

  (一)第三系。县内仅出露上第三系的中新统及上新统剖面,而下统第三系八虎力组地层分布于桦南县城附近,因其上覆地层被道台桥组所覆盖,而未出露地表。下第三系八虎力组是1960年6月黑龙江省煤管局109煤田地质队根据桦南县湖南营镇西北 2.5公里的60—14号钻孔剖面建立的。本组地层下部以深灰色粉砂岩为主。其上部为黑灰色页岩,油页岩及一层煤组成,被第三系道台桥假整合式不整合覆盖;中新统道台桥组分布在县境内南部的七虎力河和西部的八虎力河的中下游。在石头河子、三道岗、桦南镇、土龙山、长龙沟等地出露较好,面积约 120平方公里。道台桥组的主要特点是由一套黄褐色砂岩组成,夹有虫穴状结核,为陆源碎屑建造,相变较大。砂质胶结,呈半胶状,部分为松散之砂(岩)。该组中砾岩、砂砾岩普遍含有砂金,尤其以底部砾岩、砂砾岩中富产砂金,并夹有可利用的透镜状粘土矿;上新统玄武岩分布在本县东部的石头河子、永平岗一带,其岩性主要是灰黑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夹灰色气孔状玄装岩,底部为粗玄岩,与其上覆地层道台桥组为不整合接触。

  (二)第四系。地层由老至新分为下更新统白土山组,中更新统镜泊早期玄装岩,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新统白土山组出露于土龙山、石头河子、永平岗等地区,以冰水堆积为主。上部为灰色、白色砂,具交错层理。上部为灰色砂砾、泥砾,下部则为夹有泥质扁豆体。砾石无分选性,为棱角状或半棱角状,并有“丁子状”的擦痕和猴石面,可见厚度大于40米,被镜泊早期的武岩不整合覆盖;中更新统镜泊早期玄武岩出露在七虎力河、八虎力河中、下游一带,以气孔状玄武岩为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厚度10米左右;上更新统在本县只见有哈尔滨组及顾乡屯组。哈尔滨组分布在倭肯河流域的山前台地处,厚度约22米,岩性为棕褐色,土状亚粘土、亚砂土,底部含砾石;顾乡屯组分布在倭肯河沿岸的一级阶地处,厚度大于17米。该组下部为灰白色、灰黄色砂砾石,上部为黄褐色亚粘土、砂;全新统温泉河组,分布在倭肯河的高河漫滩上,由黑色、黄褐色粘土、淤泥和砂砾石组成。

  四、侵入岩

  (一)元古代侵入岩。是由超基性岩类和混合花岗岩组成。超基性岩类产于南柳毛河上游,称之为南柳毛岩体,主要是由透闪绿泥蛇纹岩组成。有少量的角闪橄榄岩及透闪石岩。角闪橄榄岩呈孤岛状残留于蛇纹岩中,岩石炭酸盐化发育;混合花岗岩大多分布在本县东半部,集中出现在孟家岗、明义及向阳山水库一带,在其它地区也有零星出露,其中以孟家岗体为最大,次为双鸭山岩体。孟家岗岩体分布于明义、孟家岗、驼腰子、向阳山水库及七星砬子一带,总面积约 700平方公里。围岩残留体为下元古骨麻山群西麻山组及建堂组的片岩、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及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以二云母混合花岗岩为主。黑云母及白云母混合花岗岩较少。个别见于混合花岗闪长岩,岩石结构以中粗粒为主,局部为中细粒,细砂。而双鸭子岩体则分布在周家屯以南、四道沟、双鸭子屯一带,以白云母混合花岗岩为主,黑云母及二云母混合花岗岩较少,结构为细粒花岗岩及花岗变晶结构,次为中细粒结构,岩石交代结构发育。

  (二)燕山晚期侵入岩。分花岗长玢岩和花岗斑岩。花岗闪长玢岩分布于境内的美作、九里六、土木科一带,呈岩脉或小岩体,大多在数百平方米以下,仅土木科岩体达 5平方公里;花岗斑岩分布在公心集至大八浪一带,有老街基采石场岩体、大八浪岩体、明义岩体。其中以老街基采石场岩体为最大,近 7平方公里,岩石为肉红色、浅肉红色,具斑状结构,基质为显微晶质结构,斑晶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云母、石英组成。

  本县脉岩较发育,以酸性、中酸性脉岩为主。有石英脉、伟晶岩脉、花岗斑岩脉及花岗闪长玢岩脉、英安玢岩脉、闪长岩脉、煌斑岩脉、辉缘岩脉等。岩脉规模不一,一般长为数十米至数百米,最长1 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