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品种改良

第三节 品种改良





  一、绵羊改良

  新中国建国初期,本县绵羊只有少量伪满时期留下来的“考力代”及其杂种羊,体小,毛短、毛粗,产肉、产毛率都很低。1952年以后,又从外地购入了大批蒙古羊,这些羊生产性能低,体重仅有30~40公斤,属粗毛羊。

  1953年,先后从苏联引进高加索、阿斯卡尼等细毛羊品种,进行杂交改良,从而形成了细毛类型的本地改良羊。在改良的基础上,1964年开始按着国家绵羊改良规划,进行半细毛育种工作,先从山东引进“考力代”种公羊 2只。1967年,又从勃利羊场引进新西兰、澳大利亚两个国家的“考力代”种公羊10只。1971年又引进新西兰的“考力代”公羊40多只,先后在柳毛河公社幸福大队、县种畜场以及明义公社的羊群,开展人工授精,试验推广,以后逐年扩大,社社都推广使用了考力代种公羊和改良种公羊。这种改良种,成年公种羊平均体重55公斤,毛长7厘米,毛量5.5公斤;成羊母羊平均体重45公斤,毛长7厘米,毛量3.5公斤。在绵羊改良工作上,本县多次受到省和地区的嘉奖。

  二、生猪改良

  新中国建国初期,本县猪的品种基本是:大民猪、二民猪、荷包猪等原始品种,增量慢,出肉率低,饲料耗量大,经济效益差。1950年,本县开始引进少量的“苏联白猪”和“巴克夏”种公猪,同当地猪进行杂交改良。60年代又大量引进克米洛夫、哈白、苏白猪,分散农村各地改良、猪种。猪种。70年代除继续引进上述品种外,又增添新的品种长白猪,进行杂交。经过30年来的实践证明,苏白、哈白、长白三个品种,较适合本县用于猪的品种改良。到1981年,全县生猪生产,改变了过去体小、增量慢的状况。1984年开始引进牡洛克、汗普夏和长白等瘦肉型种公猪,实行统一供精,使生猪的品种进一步改良,向瘦肉型发展。

  三、马匹改良

  新中国建国初期,马匹的使疫在本县农业生产上占有主要地位,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马匹的繁殖改良工作。县委和县政府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号召选留种公畜,组织奖励母马配种,提高马匹繁殖率。1951年,县农业科和县联社,共同筹集资金,从哈尔滨购入 3匹种马,建立了种马站。1953年,又购入种马5匹,在土龙山、城镇两个区设立配马站。每年本交配种400~500匹。

  1957年,本县被省列为东部地区马匹改良重点县,在本县建立了种马场(今合江种畜),调入本县技术干部20人。同年,本县在二道沟、士龙山,桃园、金沙,梨树、柳毛河、新兴、孟家岗、大八浪等地建立配种站,开展马匹人工授精。全县每年配种2 000匹左右,受胎数在1 300匹左右。但由于母马使役过重,饲养管理不佳,流产率较高,每年只能得改良驹500~600匹左右。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1967年,除幸福大队和新兴公社保留两处配马站外,其它各站都停办了。以后由于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70年代里,省委提出了以机代畜,消灭两套成本的号召,从此马匹的地位越来越降低,每匹役马的价值由过去的几千元降到几百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马匹使用价值又开始抬头。本县开办了马匹交易市场,买卖活跃。一匹好马价值可超过千元。母马品种改63:作也开始恢复。

  四、黄牛改良

  全县黄牛改良工作,是从1974年开始的,首先在新兴、幸福、二道沟、阎家等四处设输精点,共配母牛51头,准胎33头,受胎率为 55%。同年,县建立了家畜繁育站,配备技术干部人。1975年,开始在10个公社设输精点25处,参加配种工作人员66人,冻精、鲜精结合使用,配种744头,准胎508头。受胎率为 68.2%。1976年,15个公社设输精点 105个,参加配种工作人员143人,全部使用冻精配种987头,准胎624头,受胎率为61.2%。当年产犊312头,成活294头。1977年,在17个公社,设输精点72个,参加配种工作人员182人,配种1 693头,准胎 990头,受胎率为58.4%。当年产犊362头,成活 357头。1978年,在15个公社设输精点66个,参加配种工作人员168人,配种1 800头,准胎1 010头,受胎率为56.1%。当年产犊545头,成活470头。1979年,在13个公社设输精点41个,参加配种工作人员204人,配种2 100头,准胎 1 398头,受胎率为66.6%。当年产犊630头,成活 543头。1980年,开始在14个公社设输精点26个,参加配种工作人员196人,配种2 113头,准胎1 233头,受胎率为60%,当年产犊770头,成活676头。1981年,省对黄牛改良工作进行调整,提出“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抓住重点,讲究实效”的口号,经过整顿,全县开展11个公社,设输精点12个,并在土龙山、新兴、县城等配种站实行冻精配种。参加配种工作人员172人,配种1 425头,准率胎901头,受胎率为63.2%,当年产犊610头,成活537头。本县在全省黄牛改良工作中,连年被评为先进县,受到省的嘉奖。

  五、鸡的品种

  养鸡是本县农民家庭一项主要副业生产,全县每户社员都饲养以鸡为主的家禽 (鸡、鸭、鹅)十几只或几十只, 做为产卵,少量自食,大量做为商品,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零星用钱,鸡的品种比较杂花,有较多的芦花鸡、黄鸡、及其它颜色鸡,这些鸡产卵率较低。60年代后,本县开始从外地引入产蛋较多的“来克亨鸡”。从1983年开始,随着养鸡专业户的发展,从外地引入优良种鸡不断增加。肉用鸡有星布罗、罗蔓等;蛋鸡有罗斯、星杂五七九以及康贝尔、金定鸭等家庭品种。产蛋率高,全年每只鸡平均产蛋达250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