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畜牧机构及技术队伍

第六节 畜牧机构及技术队伍





  一、机构沿革

  (一)县畜牧科

  1964年,畜牧工作归农业科管理,1954年,县成立了畜牧兽医总站,全县十个区都配备了畜牧干部,进一步加强了畜牧工作的领导。1956年,桦川、桦南两县合并,编制扩大到 8人,基层也都成立了畜牧兽医站,编制2至3人。

  1958年,县畜牧兽医总站与县肉禽收购站合并,改为“畜牧生产服务站”,归商业党委领导。各公社亦将畜牧与收购合并为“公社畜牧生产服务站”,实行生产,收购一起抓。1959年,生产与收购分开,县成立“多种经营局”,主要任务是抓好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生产。

  1960年,将多种经营局,又改为畜牧局,下设畜牧股、兽医股。

  1963年,精减机构,撤销畜牧局,恢复畜牧兽医总站,仍归农业科管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机构瘫痪。

  1968年,县畜牧总站、防疫队、兽医院三个单位合一,成立了畜牧兽医革命委员会,归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领导。1969年,撤销畜牧兽医革委会,成立农业革命委员会;下设生产组,只留2名技术干部,分抓畜牧与兽医工作。

  1971年,恢复畜牧兽医总站,仍归农业科管理。

  1973年,畜牧兽医总站改为畜牧科。主要任务是对全县畜牧业生产进行业务指导。畜牧科下设:畜牧站、兽医院、防疫站、家畜繁育站、种畜场等 5个事业单位。1985年改称畜牧局。

  (二)县畜牧站

  1954年建立县畜牧站。1985年编制16人。属畜牧科直接领导,主要任务是:贯彻政策,掌握情况,搞好调查研究,总结交流经验,对全县畜牧业生产进行业务指导。

  (三)县兽医院

  县兽医院的前身是:建国初期,全县民间兽医20余人,于1949年成立兽医协会,会长 1人,属群众性组织,兽医人员各自开业。1950年,县成立家畜防治所,配备兽医 3人;1951年,扩大业务,改为县家畜病院,人员增到 6人;1958年,由于防疫任务加重,改为家畜疫病防治院,人员增加到17人,1970年把防疫任务划出。以医院为主,改为县兽医院。

  (四)兽医卫生防疫站

  1970年,县设立兽医卫生防疫站,编制 8人,除担负全县防疫工作外,并负责全县的兽医人员管理工作和培训农村防疫员的任务。

  (五)家畜繁育站

  1953年,县成立种马场,人员 3名。1956年,省将县列为马匹改良重点县,建立了种马场。在农村设配马站10处,配备技术干部20人,开展马匹人工授精。1961年,省把种马场移交给县,改为县种马场,编制20人。1966年,撤销种马场,把种马下放到农村配种站饲养。1974年,县成立家畜繁育站,以搞黄牛改良为主,实行冻精配种,每年配牛2 000头左右。

  (六)县种畜场

  场址在公心集乡。同时,在石头河子镇境内设立分场。本场有耕地 300余垧,草山、草坡约12垧,人员840人。养羊850只。有砖瓦结构的办公室、学校、商店、酒厂、修配厂、仓库、粮米加工厂。主要任务为全县培育优良半细毛种羊,属科级单位,业务归畜牧科领导。

  (七)乡镇畜牧兽医站

  全县19个乡镇均有畜牧兽医站,编制少则4人,多则8人。各站配有站长和主任兽医,畜牧干部为国家编制,兽医干部为集体编制。在经营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国家定额补助的办法。负责畜牧生产和家畜疫病防治的任务,受县畜牧局和所在乡镇的双重领导。

  二、技术队伍

  全县城乡两级技术干部共112人。其中畜牧师8人,兽医师 2人,助理畜牧师21人,助理兽医师29人,畜牧技术员18人,兽医技术员34人。毕业于大专院校的11人,中专学校的25人。

  1970年,畜牧兽医协会建立,是县科协领导下的群众性学术组织。有理事 7人,其中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2人。主要任务是,团结广大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贯彻双百方针,开展学术讨论,促进畜牧兽医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