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鱼类养殖

第二节 鱼类养殖



  1958年,全县大兴水利建设,河流上下大量拦坝建库,造成鱼类资源枯竭,其原因一是堵截了鱼类上游通道;二是水域遭到严重污染,七虎力河上游种畜场的纸浆厂、八虎力河上游森工纸浆厂,都排放有毒废水,以及水田施放农药等;三是乱捕乱捞。

  为改变鱼类资源面临枯竭的状况,发展水产养殖业,本县坚持了兴建水库和养鱼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了清底与投放种鱼同时进行的措施,本县大型的向阳山水库、中型共和水库,自1958年至1978年,平均投放鱼种100~200万尾,年产鱼100吨左右。

  1956年,县成立了水产技术推广站,首先在新兴乡幸福社,组织社员养鱼,设鱼菌、鱼种繁殖点。采集松花江野鲤作亲鱼,繁殖鲤鱼苗。同时,捕捞松花江野生草、鲢鱼花育种,投放到山区一些旧采金坑越冬养殖,还动员捕捞队将捕捞到的经济幼苗,投放到经过改造的自然泡沟内养殖,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果。

  1970年,结合积肥改土和农田水利建设,修造鱼池,实现了社社养鱼,养鱼点发展到 125处,养鱼水面1.33万亩,投放鱼种234万尾,苗种生产点6处,育苗池450亩,越冬池75亩。

  1981年,全县有人工池塘6处,755亩,其中,三合公社新生大队、柳毛河公社幸福大队鱼池,按省定的标准施工,具有优良的排水系统和较高的生产水平。已生产鱼种200~250万尾,供水库春、秋两季投放。全县养鱼 183吨,其中国营66吨(水库),集体48吨,个体69吨;养殖量113吨,其中国营66吨,集体43吨,个体4吨;水面类型:水库76吨,池塘37吨;鱼种:草鱼4吨,鲢鱼73吨,鲤鱼50吨,鲫鱼26吨。养殖面积12 615亩,其中水库10 670亩,池塘1 945亩;国营8 860亩(水库8 170亩,池塘691亩),集体3 615亩,个体 150亩;成鱼养殖面积10 170亩,鱼种池面积570亩,越冬面积30亩。

  1981年以后,先后共建成11个鱼种场,每个场占地130亩,有鱼种池100亩,越冬池30亩。由国家投资,每场4万元。其中周转金2万元。1985年生产 600万尾鱼种,为发展本县养鱼奠定基础。

历年建成鱼种场明细表



桦南县历年鱼产量及放养水面情况表
  单位:吨、亩





  注:1964年以前包括桦川县

桦南县可养水面资源分布情况表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