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主要工厂简介

第三节 主要工厂简介





  一、农机修造厂

  桦南县农机修造厂位于桦森路东侧,南邻丝绸厂,北靠木器综合厂,原为红旗工厂。1957年改为桦南县农业机械修理制造厂,简称为农机修造厂,主要承担本县大中小型拖拉机及大中型农机具的修理,隶属农机科领导,]985年全厂共有职工248人。

  厂内设有机加、锻焊、铸造、配件、设备维修、电机等车间,另外有办公室、技术室、化验室,设备较齐全,技术力量较雄厚。

  农机修造厂从1959年至1985年,共修理大中型拖拉机1 735台,平均年修 69.4台。1976年,该厂开始生产四轮手扶拖拉机,到1978年三年间只生产83台,由于当时生产工艺不成线,无专用设备,于1978年末停止生产,仍为专业农机修造。

  二、农业机械厂

  全县机械工业生产厂中,设备能力大、技术力量强的,首推农机修造厂。前面已绍,不赘述。

  其次较有代表性的要属农业机械厂。该厂是1958年根据农业发展情况筹建的,最初建立时,职工不足30人,地址在桦南镇中央街路南,厂房面积仅有 500平方米,工厂生产分洪炉、铸造和维修三个车间,设备有陈旧皮带床1台,铸造小高炉1座,工具简陋,技术水平低,只能生产一些小农具和维修农机具。

  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机械厂的干部工人们自力更生,积极开展“双革”活动,使企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不断发展,经过20多年来的艰苦奋斗,该厂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生产,职工由最初的30人发展到116人,产值由最初的4万元增加到34万元,设备由最初的 1台皮带床增加到60余台(件),生产也由最初的镰、锄、犁铧等小农具制造和修理,发展到制造“ 750”脱谷机和打浆机等农业机械,这些农业机械的制造和推广,有力地支援了农业建设,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厂地址位于桦南县第二中学西北,厂内有机械、铸造、锻冶、维修等车间,隶属工业局所辖。

  三、阀门厂

  桦南县阀门厂前身是个体铁匠炉。伪满洲国康德元年(1934),千振(桦南镇)有韩家铁匠炉 1座。主要锻打锄、镰、菜刀和马掌。至康德七年(1940年),由于桦南境内出现了大批马车拉脚和农产品加工,铁工制活开始增加,当时千振有大李家炉、小李家炉。穆家铁炉等十余户铁匠工制活行业,这些铁制行业有生产生活用具、四季农具等,但多数以锻打锄、镰、耙和菜刀、斧头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铁制农具行业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县境内人口增多,农事作业广泛需要各种小农具,铁工制活产量连年增加。1954年,县内成立铁业社,主要生产镐、镰、锄、锹、菜刀等产品,同年与第一铁业社合并,共有36人,草房25间,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年产量为37 730件,产值29 239元,实现利润 5 675元,1956年春节开始安装夹板锤,同时安装了两台鼓风机。

  1958年,铁业社为了改进铁制农具生产工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安装了弹簧锤 2台,板簧锤2台,增加了电动水磨石,机械化程度增高,同年 9月与通用机械厂合并。1961年8月铁业社与通用机械厂分开,在生产中恢复了中断的日用小五金等产品,当年完成产值 135 720元,主要产品有二齿子、黑手斧、钢斧、铁镐、锄板、镰刀、菜刀、片刀、民用剪刀等,生产工具用上了机器,从下料到成品,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流水作业,结束了有史以来生产农具全靠手工操作的落后状况。1963年,该厂开始生产米面加工两用机,综合号铲耥机、铁犁、铁耲耙等,1974年改称为农具厂。

  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农具厂逐渐放弃了原有产品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水暖球阀的企业,自制了许多专用设备,使各道工序形成了一条半自动生产线。1978年生产的铸铁球阀远销13个省市。成为地区五金公司的定向产品。1980年水暖球阀被评为合江地区优质产品;向阳牌水暖球阀商标,荣获合江地区著名商标证书。1981年在原铸铁生产的基础上改为玛钢生产,是年生产球阀65 000件,年产值65万元,实现利润34 000元。同年将农具厂改称为阀门厂,有职工 141人,厂房面积2 000平方米,占地面积8 900平方米,厂内分铸造、机加,锻冶、电气、黑白铁5个大车间,地址在桦南镇红旗路北段,该厂设备有车床5台、刨床2台、大铣床1台、小铣床4台、钻床5台电焊机2台。专用设备有自动套丝机2台、自动球阀机2台、套丝床7台、冲天炉1座、洪炉1座、空气锤5台。截至1985年全厂共有职工135人,当年完成产值75万元,该厂隶属二轻局所辖。

  四、轻工机械  轻工机械前身系轮胎自行车修配社,于1954年6月建立,当时只有6人,厂房不足30平方米。

  1958年这个厂与木器、铁业、黑白铁等社合并,改称为卫星农具厂,是年 9月转为地方国营机械厂。嗣后,调回手工业系统。1960年改称为桦南县通用机械厂,同年自筹资金 154 000元,用于扩建机械、木器、锻冶、铸铁四个车间,年产小耳锅453口,农机零件 13 315件,车川343根,缝纫机件31件,铸铁件28件,机械加工22 400件,总产值348 000元。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8台,钻床3台,刨床2台,锻冶设备5台,职工158人。是年9月与木器、铁业、黑白铁三社分开,单独对外修配加工农具零件,1962年投资104 000元,新增生产能力70%。1965年安装了合江三号脱谷机,当时,在二轻系统中设备能力大、技术力量强的,首推通用机械厂。1968年以后,逐步转产为电动机、空气压缩机,一直延续到1976年。1977年以后,因电动机和空气压缩机市场饱和滞销,产值随之下降,一度成为二轻系统经济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继后生产民用电风车,铸造铝锅盖等民用产品。1980年以后,生产兽力车、地车等产品,同时对外进行各种机械加工,稍有好转。1984年,全厂共有职工84人,年产民用电风车 5 000台,中型兽力车600台,地车1 500台,年产值27万元。目前通用机械厂有厂房面积2 160平方米,占地面积8 730平方米,设备有车床8台,电焊机2台、钻床3台,空气锤1台、刨床2台、冲床5台、冲天炉 1座。1985年因产品销路不佳,企业调整后有职工33人。

  五、锅炉制造业

  桦南县锅炉厂前身是新兴公社铁业社,1956年由朝荣社、王家炉、刘家炉等铁业行业的个体手工业者组成的铁业生产小组,主要生产锄板、镰刀、菜刀等产品,同时挂马掌,当时没有机械设备,仅有1座小烘炉,4把大锤,2只手拉风箱和3砧蹬,原料靠廉价购买废铁或毛铁解决。是年 9月归手工业联合社管理,1958年与新兴公社机械修配厂合并,改称为锻冶车间,生产当地需要的各种小农具和家用小五金等产品。1964年,手工业联合社正式接管新兴公社机械修配厂,同年改称为桦南县铁木社,随着工厂不断发展,职工人数迅速增加,产品由建厂时的单一铁制小农具发展到生产中型农具和机械加工。1976年开始生产镇压器、铁犁等农业产品,成为省定点单位,同年改称为桦南县农具铸造厂。由于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农具铸造厂生产的产品一度处于滞销和积压。1978年生产 1 200台镇压器,上级调拨不出去,销售产量逐渐减少,使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当时 150多名工人只靠铸造一些炉具和对外加工维持生产,很多工人没有活干,工厂不得不给一部分工人放假,造成了职工生活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厂党支部千方百计找门路,面向市场作调查,开始试制节能和防污锅炉这个新产品,把消烟除尘和节约能源结合起来,先后设计了两种不同型号的小锅炉。经过全厂职工 3个多月的努力奋战,几经失败,终于试制成功。这种新型锅炉的特点是,比旧式锅炉节能 30%,双炉排,排烟黑度等于林格曼 2级(国际排烟黑度标准),这种锅炉不污染环境,使用时有三白,即白火、白烟、白灰,热效率高达65%,排烟浓度低于每立方米 900~400毫克,是目前国家推广项目。该厂一面生产,一面培养职工技术,经过几年努力,锅炉厂培养出包括各道工序拥有 148人的技术骨干队伍,为锅炉制造打下了良好基础。1980年,生产的锅炉成为黑龙江省定向产品,一举改掉了“吃不饱”和“找米下锅”的困难状况,1981年农具铸造厂正式改称为桦南县锅炉厂。为了保证质量和提高工效,这个厂又添置了许多专用设备,除生产锅炉外,还生产暖气片,生产蒸蒸日上,出现了可喜成果,使这个二轻系统比较落后的企业一跃而成为较好的单位。截至1981年,该厂有职工120人,通用设备57台,厂房面积3 900平方米,占地面积 1万平方米,1985年生产锅炉53台,年完成产值70万元,上缴利润1000元,企业现有职工100人,年生产锅炉45台。

  六、玛钢工业及其制品  玛钢厂是7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小型集体工业,这家工厂坐落在山岭起伏、林木繁茂的孟家岗镇,距县城25公里,是二轻系统较大的企业,玛钢厂是1970年由孟家岗铁业社、服装社、木器社3家集体投资4万元筹建的。当时由赵振明、宋海山7人,在只有7间草房、占地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的条件下,树起1座冲天炉和1座退火窖。翌年,生产了少量的铸铁件和空气压缩机件。1972年从密山县借来胶车瓦圈模具,生产瓦圈 2 000套,职工发展到17人,1973年在佳木斯农机厂借来了扬场机链节模具,当年生产200万套扬场机链节,赢利7万元,1974年该厂为省农机收获公司生产了200万套链节,获得利润比1973年增长1倍。随着市场需要,玛钢厂生产的农机件也随之成为省定向产品,1975年工厂发展到 157人,这一年又生产了水暖件,该厂生产的活接、弯头均由地区五金公司包销。

  1976年,在任务量大的情况下,支援了河南省开封市联合收割机厂 1万套扬场机链节,是年完成产值 120万元,实现利润32万元。为了改进生产工艺,减轻劳动强度,玛钢厂在原来设备基础上,自己武装自己,先后自制了悬吊式松砂机、双头镗床、自动控制仪等专用设备,该厂先后多次受到地、县的奖励。1978年荣获了黑龙江省“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称号。1980年生产的水暖件被评为合江地区优质产品。该厂有职工263人,计有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150多台(件)。1981年完成产值82万元,实现利润40万元。

  1981年以来,由于所生产的产品销路不佳,造成部分产品积压,企业资金一度周转困难,1985年 1月11日,省经委技改处到玛钢厂检查技改工作,落实高压悬垂瓷瓶铁帽和汽车钢圈两个生产项目,并拨给贷款174万元,全厂有职工4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