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粮油、食品工业第一节 粮油工业 民国时期,境内由于采金、垦荒者逐年增多,对粮油需求量也随之增多,当时粮油加工只有民间小磨。1932年日本侵略者侵入桦南地区后,在湖南营设立了油房、火磨,加工大豆和粮食,这是境内最早出现的机械加工粮油厂。厂内各种设备大部分是德国制造的产品。有发动机1台,锅炉1台,汽罐机2台,钢碾子5个,方罗4台,分粮机2台。
1938年宋玉堂等人合股,筹建“东茂祥”火磨厂。经过多方努力,1939年 6月,工厂成。1940年 4月开始试车,一次成功,随即投入生产。开工后仅一年多时间,由于受日伪当局的干扰,于1941年冬被迫停产。此外,境内还有几处较大的制油厂,其中有“福裕广”、“东升义”、“东顺成”、“同成兴”等,都是烧锅(酿酒)、油坊、杂货铺和粮栈一整套经营。当时规模最大、开业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首推“同成兴”粮栈,年生产豆油近万斤。
解放初期,境内粮油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县城内仅有接收日伪时期的制粉厂1处。
1945年冬,东茂祥火磨厂着手修复机械设备,准备开工生产。1946年 6月,桦南县政府成立后,县财政部门给予很大支持,积极帮助恢复生产。大部分原有的从业人员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在欢庆解放的日子里,工厂迅速修复了全部设备,聘请了优秀技工人员,开始恢复生产。东茂祥火磨厂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比较先进,可生产四种等级不同的面粉,以“砂子面”为最佳品。工厂占地面积 5 000多平方米,厂房主楼为五层铁皮建筑,厂址在镇西北隅。工厂管理机构设经理1人,副经理2人。下设会计、出纳各1人,采购员(兼仓库保管、质量检查)1人。技术力量配备主要是大车(主管动力设备)、司炉、磨头(制粉车间负责人)“三大硬角”。在解放战争年代里,东茂祥火磨厂为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支援前线,做出了不少贡献。建国后,东茂祥火磨厂合并到县粮库。
1951年,为稳定粮价,保障供应,粮食加工被纳入国家统一经营。同年成立地方国营桦南制粉厂,县内还有一处私营“裕民米厂”加工粮食。1956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将私营的“裕民米厂”改为“公私合营前进米厂”。1967年与桦南制米厂合并。统称桦南粉米厂。
油厂的前身是供销社制油厂和地方国营制油厂合并为现在的油厂,另有土龙山油厂,其他如金沙、大金缸、孟家岗等油厂都是隶属于当地粮库的,此外,县城内还有1968年建立的粮油机械厂,系合江专署直接领导的。
1979年桦南油厂新建原料和成品库1 480平方米;粉米厂新建综合利用车间和麦糠库430平方米,部分设备进行了更新和改革工艺。
1983年是本县粮油工业大发展的一年,经省计委等有关部门同意,将桦南油厂改建为浸出油厂,省投资230万元,1980年9月25日破土动工,三年时间新建浸出油车间厂房1 135.23平方米,水化室540平方米,大溶剂库(半地下) 153平方米,外加水塔1座,1983年10月13日正式试车,达到一次成功。及时更新油榨28台,提高产量40%。
桦南粉米厂省投资8万元。修建稻谷、杂粮车间 600平方米,挂面车间230平方米。这个厂改造后由小型升为中型,产量在60吨的基础上提高 1倍,润发仓的增加,延长了润发时间,合理调整了工艺流程,增加了必要的设备,公方产量达到127斤,比设计要求提高 0.9%,成本由19元降到17元。
粮油工业在建国初期,因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管理工作也跟不上去,生产效率极低。1951年粮食工业总产值 11.9万元,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20吨/人,经过建国30多年来的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企业不断前进,特别是1978年以来,粮油企业管理制度一般都参照先进粮油工业企业的管理制度,由厂长主持日常工作,民主管理,企业面貌大大改善,1965年产值192万元,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到 156吨/人,1980年总产值为 662万元,劳动生产率250吨/人。
油脂工业1971年总产值为193.8万元,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 4.5吨/人,1965年总产值增加到273.6万元,劳动生产率增加到6.2吨/人,1980年总产值为 325.5万元,劳动生产率为6.8吨/人。
1979年,粮油工业加强了经济核算,逐步完善了经济责任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年利润计划29万元,实际完成37.7万元,占计划的130%。
米粉厂混合单位成本,降低到11.95元,达到了省先进标准,系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
油脂工业总产值393.9万元,工人平均劳效为10.81吨/人。
建国30多年来,县内的粮油工业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工艺水平、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立了桦南县粮油工业公司,改变了过去粮油工业企业由县粮食科工业股领导时的政企不分,管理脱节的病。1985年,粮油工业加工大米0.2万吨,面粉1.7万吨,其中,精制粉0.1万吨,加工植物油0.5万吨。
1949年至1985年粮油工业主要生产设备及生产能力 注:①1983年新增浸出器一台,豆油生产能力加大。
②1985年撤消高粱米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