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纺织工业 桦南的纺织工业历史较短,至1984年本县仅有纺织工业2个,其中有原料初步加工1个,丝绢纺织工业 1个,原料初步加工和丝绢纺织工业由县工业局管辖。截至1985年,全部纺织工业总产值为133万元,地方国营丝绢纺织工业产值103万元,原料初步加工30万元。
本县丝绢纺织工业桦南县丝绸厂,前身为桦南县缫丝厂。1958年桦南地区开始放养柞蚕,经省委批准,翌年 8月筹建了缫丝厂,厂址设在桦川镇(现桦南镇)。当时有职工22人,1961年正式投入生产,主要产品仅有缫丝一项,所生产的产品通过外贸销往日本。
缫丝厂建厂初期直接归省纺织工业公司管理,同年,省委书记杨易辰亲自来桦南缫丝厂视察,对蚕业的发展感受很大,即编诗歌赞颂,题为:《谁说北大荒不能养蚕》。1962年缫丝厂下放给县工业科管理,属地方国营缫丝工业企业,是年 3月搬迁到桦南新镇的。1980年由单一缫丝产品新增加丝织品生产,企业改称桦南县丝绸厂。
丝绸厂建厂初期,生产技术十分落后,设备只有 6台木制脚踏手摇缫丝机几乎全靠手工操作。经过20年来的技术革新和添置设备,到1985年全厂生产蒸蒸日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或半自动化生产,职工由最初的22人发展到461人,产值由最初的2万元上升到 103万元,产量由年产柞蚕500公斤增加到4 000公斤,丝织品 35万米,设备方面拥有148套(台)的各种机械设备,总价值66万多元,全厂分原料、缫丝、印染、机修等几个大车间。
丝绸厂从建厂以来,唯一主要产品是柞蚕丝,1960年至1962年销售辽宁省,1962年至1967年则以辽宁省山泉牌商标出口销售,1968年至1981年开始以山泉牌商标经大连外贸局出口销售,随着市场的需要和人们对丝织品的要求,该厂于1980年开始生产丝织品( 包括粘胶丝线绨被面、多背线绨、彩旗绸、九霞绉、美丽绸等 ),产品销路较好。由于丝织品大幅度增加,出口柞蚕丝加工相应减少。
丝绸厂为提高劳动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积极培养技术人员,先后多次派人到外地学习,对职工技术培训,使企业技术骨干队伍逐步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效果。1979年,该厂研制了自动漂茧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效 2倍,并成功革新了电动压力机。由于加强了技术管理,该厂先后制造、革新了缫丝车(供水缫丝车间工人乘坐,减轻了劳动强度)、浆纱机、打包机等,生产技术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质量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质量责任制度,丝绸厂从过去着重抓质量、产值转到着重抓质量、品种上来,尽可能做到质量好、品种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工厂加强了技术和质量检查力量,为了辅助检质人员鉴定,工厂有检验机、检尺器、抱合机、伸拉机等专用检质设备,同时设有化验室,对制丝药料、绸着色的染料进行化学药物性变质的化验,加强了质量的指导工作,1985年丝绸厂利用较新技术资料开展天蚕丝工艺研究,生产天蚕丝98公斤,换取外汇62万元,获得加工费99 000元,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这项工艺荣获国家经委颁发的金牌奖。
丝绸厂是一个小型工业企业,曾因管理不善,1965年至1981年连续亏损累计共 200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厂用经济手段管理工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1982年,该厂围绕着如何发挥柞蚕资源,深入开展“找差距、算细帐、订措施”活动,算了三笔细帐:一是产量扩大,人员不增,成本可以下降;二是缫丝质量由O级提高到A级,可以增加收入;三是降低每公斤丝耗茧量,节约资金。由于算细帐,职工们鼓足了干劲,将柞丝车间由原来一班生产改为两班生产,在人员不增情况下,使产量翻一番,织绸能力也由原来的5万米扩大到3 071米,每公斤丝管理费用比过去下降了48.5%,万米绸利润比过去提高了21.6%,同时,还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在降低消耗上,严把原料关、生产关、回收关,使原料消耗大幅度降低,据统计1982年仅原料消耗一项,增加收入 6万元。由于该厂加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深挖企业内部潜力,收到了很好的成效,1983年一举扭亏转盈,完成产值79万元,实现利润 5万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部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居全省缫丝行业首位,截至1985年完成工业产值220万元。
历年主要品种产值、利润表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