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砂金开采

第二节 砂金开采





  一、解放前砂金的开采

  本县砂金开采历史悠久,早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就有人在驼腰子一带零星采金。康熙元年(1662年),驼腰子正式成立村屯后,归属依兰县管辖。这里的人们深居山野,得天独厚,一代代生息繁衍,利用原始工具耕种、淘金,得到的砂金远销依兰、宁安等县,换回生活用品。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驼腰子和石头河子一带有过小规模的官商合办的金厂,进行土法开采砂金。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月,清政府派官员视察驼腰子一带各采金沟。此时,驼腰子人烟已很稠密,采金者漫山遍野,一片兴旺景象。因当时地势偏远,且采金者无组织、无计划,对砂金矿源破坏较重。翌年,在清政府指示下,吉林省派官员正式接管驼腰子金沟。在驼腰子附近还有南浅毛、老浅毛、桦皮沟、太平沟等金沟,周围百余里,地势如“上”字形。南浅毛沟长15华里,已掘有20余条水道,老浅毛沟在南浅毛之北,长约10华里,与长 5华里之遥的桦皮沟相接,均有五六条水道。此三沟东面越老爷岭下为太平沟,南北长百余里,计有水道50多条。各水道宽二三尺,或七八尺不等。据(吉林通志《经制志》四十一卷)记载:桦皮沟兼大方坎各沟被挖处,密如蜂房,几无隙地……恣行偷挖者,已数十年于兹矣。

  驼腰子金沟由吉林省府正式接管后,当时吉林省派员实地进行过调查,依照私掘的形迹,深感私营对黄金资源的破坏惨重,遂向上报告,省府方计划直接官营。因资本调拨困难,且偏僻遥远,地域辽阔,管理不易,不得已实行征收官金,派员在驼腰子直接设立了矿务局,召集民众开采。工具、粮食由采金者自备,抽采金产量的 30%,除矿务局开支,余者上缴吉林省府。其后恩令、郑国桥、靖边后路,统帅文元同三姓(依兰)副都统及附近军警协商,经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由漠河金矿总办李全镛领导,开采了驼腰子附近的桦皮沟( 现桦南境内上桦、下桦两地 )、老浅毛各水道,开始了第一次“官办”采金时期。第一次官办采金时期,年平均采金4 000余两。

  光绪二十年(1894年)李鸿章同吉林将军协商,扩大三姓东沟(驼腰子)金矿,派宋占鳌为金矿总办。宋占鳌与天津的盛宣怀发起官民投资,成立了吉林省矿务局。翌年,在驼腰子金矿开始了第二次官民合办采金。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宋占鳌在驼腰子设立了金矿局,召集采金矿工4 000多人,是年12月金矿停办,十个月共征收官金1960多两,亏损白银5万余两。宋占鳌因官民合办金矿亏损被撤职。自此,因匪搅兵变,驼腰子金矿休矿达五年之久。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吉林将军府副将周保麟用自己资金召集 1 000余名工人,继续开采驼腰子金矿。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共损失白银 4 200余两,就连当时征收的三成官金也交纳不起了。从光绪三十年(1904年)元月始,一年分四期交纳军粮,弥补官金。因周保麟经营金矿严重亏损,而又借矿局之名,滥发“兑换卷”,以后“兑换卷”失去信用,政府命令停止生产(第三次官办失败)。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继周保麟之后,郑国桥又召集千余名工人,仍在驼腰子一带采金,开始第四次官办。采金时期,以40%征收官金,而在40%之中,又以40%为局费,60%上交吉林省库。翌年三月,郑国桥病故,此间共征收官金800多两。其中60%( 500余两)上交吉林省库,其余40%作为矿务局的各项开支,尚亏损黄金300余两。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一日,吉林将军派悦阿明接办驼腰子金矿(第五次官营时期),这次召集采金工 700多人,继续在驼腰子金矿采金。但因亏损,是年十二月,吉林省府派候国瑞继任开办驼腰子金矿,候国瑞上任后,开始第六次官办采金,并在驼腰子召集 2 000多金矿工人,除在旧采金遗址继续采金外,又在大南沟、下龙脖子等地又开辟新矿沟,所采黄金除金矿局开支外,交吉林省库 1 260两。驼腰子金矿自开采以来,候国瑞成绩最好,任职时间最长。至民国初年(1912年),候国瑞因病辞职,五年间共征收官金 3 000余两。民国元年(1912年)11月1日,吉林省公署派陈翼亮经营驼腰子金矿。民国3年陈翼亮离职,在他任金矿总办期间,共征收官金 520两(第七次官办采金时期)。此后经历了第八次官办采金时期(1914年春),第九次官办采金时期(1914年秋),皆因亏损而短期停办。

  民国4年(1915年)8月,吉林绅商刘文田呈请当局,欲开办驼腰子金矿,并言明:不论赔赚,每年均向省府上交官金 400两,但未被批准。是年11月,中华民国财政部派驻黑龙江采金局监督刘文凤兼办驼腰子金矿,拨开办费银元 8万元,在依兰县设采金总局,在驼腰子设金矿总场,在石门子、太平沟设采金分场,在八虎力河口设分派所。金矿采运总局内设文牍、会计、巡警及矿山警察50人,支出预算银3.9万元,征收官金为30%。当时采金工人近1 500人。到民国5年(1916年)4月,共征收官金400两,当时砂金每两可换银45元,刘文凤经营驼腰子金矿( 第十次官办)收支近乎平衡。

  民国6年(1917年)1月,中华民国农商部、财政部,共同筹集官商资金10万元,合办股份有限公司,开办驼腰子金矿。同年 6月委任王丞煦为公司监督,开办驼腰子金矿,因工人减少,困难重重,不久停办(第十一次官办)。同年10月吉林省府再次委任刘文凤开办驼腰子金矿,由于工人不堪忍受沉重剥削,采金者渐次减少,生产陷入了困境,一蹶不振,第十二次官办采金再次停办。

民国16年(1927年) 2月,吉林省设立棱川金矿股份有限公司,共筹集资金40万元,开采穆棱、桦川两县金矿,总经理毛利元。同年 8月14日,在桦川县太平岭设立第二采金矿。又在驼腰子建立村镇,规划了驼腰子镇街的建设。据《桦川县志》1927年版记载:驼腰子除金矿总厂占一条街以外,其他商号和金矿工人住房成三道街,广袤五里。这时的驼腰子街内,已初具规模,呈现出畸形繁荣。驼腰子迤南石门东南之大沟各设一关,其开矿点有桦皮沟、小筒子沟、半截河子、柳树河子新沟、石头河子、寒虫沟等地。

  另据记载:大八虎力河南跨永丰、久泰二区,多产玉,尚无人采掘,惟淘金人恒于久泰迤大八虎力河,出金矿之桦皮沟、小筒子沟等,坑内得之大者如拳,小者如砾,有纯碧色者,有碧质黑章者,俗呼之为贴金玉,磨做手镏、鼻烟壶,温润可爱。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李杜开办的棱川公司在驼腰子、寒虫沟一带进行了大规模开采黄金,仅1917年至1932年(日本军国主义者未占领驼腰子金矿前)共开采黄金95 000两。

  1932年 3月11日,依兰镇守使李杜下令撤销棱川金矿股份公司,委任桦川县长张锡候兼驼腰子金矿监理,派周云升为金矿总办。

  1933年 2月14日,伪吉林省剿匪司令于琛澄、少将参谋长杨玉书,带领十一团独立步兵营、骑兵第四团、第九团、山炮连、日本屯垦军第一中队、长胜军及孟家岗保卫队等在日本东条大尉指挥下于15日攻占了大小石头河子。日军在驼腰子设置了依(依兰)桦(桦川)勃(勃利)金矿局,杨玉书任局长。此间征收砂金率为25%,工人由1 000人增加到2 200人,产量由月采150两砂金,增加到月采400两。日军还设警备队800人,在各矿进行统治,兼办行政,从此驼腰子金矿这块宝地沦入日本侵略者手中。

  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占桦南地区后,为了掠夺黄金资源,在伪满洲采金株式会社的指令下,作了大量的地质调查。日本人曾在桦南县境内,北起黑背,南至倭肯河,东自八虎力河和七虎力河上游,西止太平岭,面积约 1 7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别在小石头河、寒虫沟、驼腰子、石门子、桦皮沟、大梨树沟进行过“试锥”(砂钻)调查,并计算了储量。在石门子、大石头河子、大泡子、秋皮沟、寒虫沟、乱泥沟及驼腰子等地掠夺开采,并在驼腰子金矿局下设石头河子、孟家岗两个分局,分局下设采金分所。在官办的各采金金矿均有矿警、稽查监视工人,矿务员负责管理生产,年平均开采黄金4 000余两。

  1935年,驼腰子金矿开发了小南沟,金子质地良好,打镐间或能拣到玉米粒大小的金块,平均每30土篮子左右的沙子里就可得到 1两砂金,因而矿工不断增多,分布在驼腰子金矿局一带大小矿体都有人采金,鼎盛时达1万多人。

  1937年元月,伪满洲采金株式会社下令撤销了依桦勃金矿局,分别设立了驼腰子警察署和驼腰子采金矿业所,所长系日本人,名叫山村。

  1938年日本人在湖南营(现桦南镇)建立了电力公司营业所,在火车站东北建立了一座火力发电厂。电力的出现,使驼腰子金矿较大的碃坑均使用上了水泵。但多数稽坑仍靠手工提绞坑水。同年,日本侵略者从外地调来70多名采金船技术人员,分别在大泡子、秋皮沟两地开始使用采金船,采金船长为乌本马商。当时,驼腰子所属金沟大小碃沟都靠水道开采法,继后出现了搬邦碃和大尾巴碃的开采方法。竖井出现后,从采掘到搬运仍靠人工,井下漏水也靠人工提绞,大碃沟使用水泵后,排出的地下水用溜槽选矿。

  1939年,驼腰子、石头河子、四方台开始安了7只采金船,分别为5立呎至19立呎。年挖掘总量为373.36万立方米。同时,除原建在驼腰子金矿的飞机场外,日本侵略者又强迫老百姓在石头河子另建一个飞机场,两地均有日兵把守。每星期天,飞机就从新京(现长春)起飞,降落到驼腰子或石头河子飞机场,空中运输黄金。据不完全统计,驼腰子金矿在日伪统治时期,共采金25万余两,其中大半被日本侵略者掠走。

  1934年日本侵略者将采金船全部拆除。同时日伪当局下令,封锁了驼腰子、石头河、四方台等金矿。对原居民住户限令时间迁出,不准任何人入山采金。翌年,全部采金船拆装运走完毕,日本侵略者又焚毁了大量有关黄金开采资料,取销了这一地方的采金活动,驼腰子只留少部分日本人看守。

  从清王朝开始,经中华民国、伪满洲国,采金都由官方注册,以税收形式每日缴厘至 1分(1.5克~3.1克)官金。日本侵入桦南后,在经营方式上,除日本人直接经营外,主要由财东(资本家)出钱,把头招募工人采金。同时,也有合股投资经营的,还有小股子金班和单干的情况,所采黄金一般均为官收,也有私商贩运情况。由于财东、把头和投机商的残酷剥削,加之开采有盲目性,盈亏不保,采金工人所得无几,生活根本没有保障,特别是在伪满时期,日本人同汉奸、特务、警察和封建把头勾结在一起,对广大采金工人实行法西斯式的严格监视、控制和残酷压榨剥削,加之在矿区大量设妓院、大烟馆和赌场等污秽场所,工人们不但政治上受奴役和迫害,经济上也被盘剥如洗,许多工人贫病交加,毫无生路,潦倒荒野,甚至有病未死就被扔了出去,真是白骨盖山,骇人所闻。日本人视采金工人为“金匪”,被怀疑私通抗日联军的人,就立即抓去施加酷刑,有的被丢进狗圈活活咬死,旧社会的采金场就是一座人间地狱,广大采金工人被逼得走头无路,不断展开同日本帝国主义和资本家、封建把头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后来和抗日联军联合起来同日伪斗争,有不少人参加了抗日联军。

  砂金矿开采是由原始落后的开采方式开始的。解放前,开采方法十分落后,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开发最早的大沟矿体,采用了水道开采方法。其它矿体上又陆续出现了搬帮和大尾巴碃的开采方法。民国21年(1932年)驼腰子出现竖井开采方法,也属于手工操作,从采掘到搬运全靠人力,井下涌水也靠人工提绞,最初只在埋藏浅、品位富的支沟或大沟上段开采,随着操作技术的提高,才逐步开采较大的矿体。官方规定:谁发现新沟,谁就有权优先在这条矿体上开采,按先后顺序沿沟放段布井,康德五年(1938年)以后,各矿点相继有电,竖井实现了水泵排水,排出的地下水直接用于溜槽选矿。康德八年(1941年)采用了卷扬机提升矿砂,实现了金矿竖井提升和排水的机械化,但是井下的采掘作业和矿砂运输,也全靠手工作业,运输是用木制四轮手推车和独轮手推车。

  在采矿方面,最初人们以看山形、看地势找矿和判断矿体。后来出现了以打探井为采矿手段,一直到康德五年(1938年)才出现了砂钻探矿。竖井开采法相沿 200多年,由于选矿工艺简单,许多矿尾里仍有黄金,于是就出现了“跑毛沙”的方法,由几个工人组织在一起,对矿尾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多次重复采选。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伪满时,日本人利用采金船开采为止,采金技术虽然先进了,但由于日本侵略者疯狂的掠夺,使境内矿产资源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附:大沟及砂金地调查(1937年)

  (一)矿 床

  大沟附近的采金史有70年左右,从太平桥至大沟主谷外、上游支谷全有连续采掘的遗迹。

  目前,采金的中心大沟前面的龙爪沟,作为该部落的中心的本谷下游约 1公里的地区以及西北沟以东采掘遗迹,与采金地大部分都分布在沙成堆积面上,在崩积斜面上开坑的亦少见,分布幅度大致从源流附近沿续分布超过谷宽10米左右,在主谷达到300米。

  含砂金层深1.5至5米部分在4至5米为最多,含金层厚一般在0.5至1米,含金层是上河成冲积层下部的砂砾层,一般的地质资料都是如此记载,由拳大以下的各种粒经掺杂着碎屑片组成,地下水位距地表1~2米,调查时从地下冒出的水量用手即可排出,给作业造成障碍。

  金粒呈黄褐色,一般大小在2毫米以下,在龙爪沟采掘场生产出可为5毫米的金粒,形状稍扁平呈圆盘状最多,还有柱状、棒状等不规则的形状,一般棱角磨损成圆形,表面粗松,在凹陷部有种种许多的附着物,成色80%左右。

  含金砂砾层的含金率在每次调查所观察的范围,一回淘洗一般可收金2~5厘左右,采金有大井6口、小井10口,金矿局收金额大约15~16两左右,依此计算总产额约在50两的程度。

  在大沟的采金矿床都是砂砾矿床。

  (二)采掘及淘洗方法

  在大沟地区,寒季地表结冻 1米左右,广泛连续的剥土甚难,大部分都以坑道采掘,含金层埋藏浅的地区,暖季进行露天采掘,至冻结期采掘大都停止。坑道挖掘工先向下掘竖井,进行含金的探索,而后行家里手进行含金层至通道、搬运路、排水路的作业。

  竖井通常是方形或长方形,大的每边长在3~6米左右,支柱绑成框架的形式,水平框间隔 2米左右,在此上设置梯子或搬运砂砾用的脚手架,竖井掘至含金层下底为止,另外在往下稍深掘一个排水井汇集坑内各处的涌水,再把水排出坑外,在竖井下底一般沿与河流平行的方向挖掘水平坑道拱宽1米,高以含金层厚的变化而定,通常在1.5米左右,支柱间隔 0.5米,坑木多使用直径15cm左右的木头,侧壁支柱处放入辍成的木排,插入山地上,防止砂土的塌陷。上顶的拱木以连在一起的木排支撑,以作床的形式的板敷作为下底水路把坑内涌水导入排水井。

  从主坑道以适当间隔出直角支坑道作为采掘坑道,采掘痕迹用废土等填充。

  坑道搬运用0.06立方米的木制的轮车,依之作为从采掘现场到竖井底下的运输工具,从竖井底依靠梯子把含金砂砾逐次送架上面的脚手板上,并到达淘洗场,用独轮的小车运到淘洗槽(流子),坑内照明主要用蜡烛和种油灯。

  淘洗设备由淘洗槽、用水循环沟、循环用扬水场、精淘池等组成。循环水路全长10至15米,在扬水场水位差为60厘米左右,一顺流行结束的水在扬水场用吊瓶吊上水沟起点,又开始新的循环,就这样如此进行。

  淘洗槽是长1.5米,宽0.3米,深 0.1米左右的木制槽,约倾斜10度左右,用连子把含金砂砾堆放在槽的上边,不断用从水沟流出的水洗之,轻砂土流去,石块用耙子搂除槽外,结束一个粗淘洗量,以小车搬运回数(16回)或扬水回数(160回)定为一个粗淘量,停水把槽上约 0.03米左右厚的残留砂土转入精淘。

  精淘大致是粗淘回数12~13回。作业场设有简单的覆盖以防雨或冬季防寒。

  作业人员每个作业场10~30名,浅矿床的露天采掘的地方4~5名。

  其它沙金地概况:

  (一)驼腰子

  驼腰子为东沟沙金地的中心,依勃桦代办局的所在地,有930户人家,人口男3 700人,女约1 300人,共计5 000人,汽车通依兰、佳木斯,交通较为方便。驼腰子金矿沟是八虎力河的一个支流,在作为四间房与老浅毛两砂金地的山谷的呈 V字形汇合的交点的下游约10公里的地点汇入八虎力河主流。附近主要是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构成,山地有稍陡峭的坡度,在部落附近左岸山麓由崩积层形成的夷平状地形发达,砂金采掘遗迹分布在下游及河床附近平坦的地区。

  采掘遗迹由四间房、老浅毛上游谷源附近连续至v字形顶点附近延续约8公里,幅员最大的地方是在下游附近,约有300米,以驼腰子为中心延伸约有3公里左右。
  含金层深1米左右,厚1米多,采掘主要是冬季以坑道法,砂金纯度为80%。

  (二)桦皮沟

  与驼腰子沟毗邻,略同其并行两流同属八虎力河的支谷,附近地质也略与驼腰子相同。一般地在桦皮沟、谷床要比驼腰子高20~30米左右,上游山麓平缓的斜坡显著发达,部落下游谷床平坦开阔,采掘遗迹在两者之间连续分布延伸约3公里,幅员在下游约 200~300米,含金层深3至7米厚,1至2米采掘大致依坑道法。

  桦皮沟几乎和驼腰子接续,户数约350人,人口男1 500人,女700人,计2 200人,桦皮沟比驼腰子的采金晚,采金的中心地是盖口、桦皮沟。

  产金额能够得到的确切数字一个月和驼腰子均确定为200两左右。

  (三)太平桥

  从大沟沿主谷南下约12公里的地点,此区间暖季交通甚难,与驼腰子的交通顺路,越过西边的小山绕大石头河子再经由小石头河子北上便可到达。

  大沟—太平桥间山谷方向接近南北走向,并且谷床平坦的幅员有300~500余米,此区间地表大约是玄武岩,构成平顶性台阶性山地,山麓由崩积层形成的缓坡地比较发达。山地乔木多,大多形成密林,河流在太平桥附近宽6~7米左右,呈现出蛇形的流路,从11月至次年 4月前后全部为冻结期。

  太平桥部落栋数约10,居住采金夫约40名,另有金矿局警备人员 1名,砂金采取地从部落中心延伸1公里,采掘遗迹分布地区的幅员有50至70米。

  含砂金层深1至3米,厚0.3至1.2米,1月产额30乃至60两左右。

  从采掘井采出的石块以玄武岩最多,混有花岗岩、石英脉等。

  (四)大石头河子

  在与太平桥隔一山相邻的七虎力河右方的一个支谷和金矿局分场所在部落的主流的汇合点上游 9公里的地点,往驼腰子的路线除经由太平桥、大沟外,还有经由小石头河子、石门子及经由小石头河子、张家墟、六马架两条路,后者中小石头河子——驼腰子之间,冬季可通汽车。

  石头河子附近有从大沟延续至此的台阶性低矮山地,地表基础地质主要是由玄武岩组成。

  部落下游 1公里的地点,含金砂砾层的基底有页岩、砂质页岩等,有时夹有石炭薄层、含金层及上层为含砾砂层,最上部是含着玄武岩圆砾的泥土层,含砾砂层的砾上部大部分为玄武岩,下部为花岗岩、脉石英等混杂物。

  含炭页岩都有热变质(氧化)的痕迹,由此推测花岗岩的基底有局部沉陷的情况。

  采金区域延伸3公里余,幅员60~70米,含金层深7米左右,厚0.3至1.5米。

  当地夏季涌水量大,作业条件不好,一般的采金状况都不兴旺,调查当时只有2口大井,5口小井作业,1月产额在25~30两。

  部落户数40余,鸦片商3个,小铺3个,居住采金夫120人。

  (五)小石头河子

  小石头河子是与大石头河子毗邻的七虎力河右岸的一个叫双龙沟的支谷与部落的主流合流点的附近,近期才急剧发展起来,约有400余户,人口约2 500余,为金矿局所辖中仅次驼腰子的大部落,山谷略呈直线状态,走向为北50度,东(东北西南)方向右岸下游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坡面为10至20度,左岸以玄武岩为基岩,谷侧 5~10度的平缓的崩积性斜面发达,当地在昭和 8年与七虎力河主流及其相邻的小支谷双兴沟一起被满洲采金事业调查部进行试金点调查,调查的区域由采金公司直辖进行采掘,代办局在双龙沟右岸的小支谷采掘,当地新采掘场在部落附近稍为密集外,山谷中分布的情况比较疏散。采掘区域延伸约4公里,含金层深 6至8米,厚1米左右,在直辖地区以产额的30%纳税,其余买收,一日产额7至10两左右。

  砂金纯度83%,居金矿局所辖各地之首。

  小石头河子至石门子之间主要是赤色花岗岩,小石头河子北约 7公里的地区有稍露出地面的结晶质石灰岩和接触变质岩。

  二、解放后砂金开采情况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祖国东北光复,我国进入了四年解放战争阶段。当时,桦南尚未建治,因此,驼腰子金矿一度出现了自由开采状态。因无人管理,都是自采自卖。市价:每两砂金2 600元(伪币)。生产方式系小碃水道,有采金工人200多人,所采的黄金,均系黄金奸商收买,当时投机商经常在驼腰子金矿收金,转手渔利,发国难财。

  1946年1月,当地土匪李焕章管理采金,不收买,只征收官金,每人每月 4厘金(其实就是强抢 ),李匪管矿两个多月后,匪首谢文东带领土匪武装部队,占领了驼腰子金矿,此后又无人经营,工人采金仍系自采自卖,但为时甚短。是年 4月,三五九旅部队进驻石头河子,此时。谢文东土匪部队已被苏联红军追击逃跑。 5月间,三五九旅八连(朝鲜独立营)刘昆营长兼石头河子金矿局局长,同年 6月10日桦南县政府建治,合江省军区后勤部接管石头河子金矿局,派贾骥为局长,并派一个连维持治安,这段时间的经营方式即实行收买制和缴纳官金 (每人每月2厘金)。10月,合江省 (佳木斯)正式派李巨川为孟家岗金矿局长, 刘昆为石头河子金矿局长(当时驼腰子金矿局分管石头河子和孟家岗、驼腰子三个金矿局,统归“实业厅”管辖)。有工人 700多人,除九道沟初用锅拖机抽水的一孔大碃外,其余仍是小碃,生产方式多为竖井,兼有水道,跑毛砂,月产量均超百两。

  1947年 2月,省政府派张巨达为驼腰子金矿局长并兼做地方政府工作。由于当时采金量增加,省政府投资少,资金不够买金子用,因此,以驼腰子金矿名义,印发代用卷(沟流)代替现金,工人如遇有困难,金矿局可借给粮食和现金。同年4月6日,桦南县政府决定将驼腰子、石头河子、大梨树沟子、永平岗划为驼腰子金矿区,区政府设在驼腰子。 8月,省政府指示,将孟家岗、石头河子金矿局并入驼腰子金矿局。三处产量每月可采砂金 150多两。11月份,驼腰子金矿局由省政府移交东北金矿局工矿处经营。翌年,工人发展到1 000人,月采砂金250两。

  1949年4月,驼腰子金矿机电碃发展16孔,手工业碃坑2 257孔,大、中、小水道由两条增加到141条,工人发展到3 386人。经营方式是收买制,机电碃工人实行等级分红,大碃每月每人交纳金矿局5%矿山税,小碃及散采每月每人交纳 2.5砂金,同年松江省政府决定撤销了孟家岗金矿,将其全部移交省工业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为便于管理,原驼腰子总局、孟家岗和石头河子分局统改为分局。驼腰子分局内设运输队、供应室、转运站、修械所等。有机电大碃设备18孔,大水道1条;手工业碃坑150孔,小水道60条。年平均有采金工4 200人,年采金 26 000两。1949年至1954年,驼腰子金矿局共采砂金83 000两,是历史上出现的最好水平。

  1954年6月份国家决定撤销金矿,暂时停止黄金生产,采金工人转为农民。

  1957年桦川县成立了县办金矿局(局机关设在县城),招收原来转为农民的采金工人,实行自负盈亏的办法,生产的黄金由国家统一收购。1960年,金矿实行了政企合一,载七道沟矿体上又开始建设大竖井,开辟了新的金矿。1961年,学习广西砂锡矿的开采方法,开始载石头河子西小街建立永力机械化采选场。从1957年至1961年本区共生产黄金3 326两。

  1962年,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局接管本区金矿,成立桦川金矿局,负责领导合江、牡丹江两地区的采金生产,下设七道沟、石头河、四方台(以上三处皆在桦南境内)、黑背和八面通等五个金矿。办事机关设在桦南镇,除领导全民所有制的国营金矿外,还领导集体金矿生产。七道沟是重点矿区,有两眼竖井生产。同年省接管金矿后,在七道沟共建竖井15孔,又载八面通、雷风沟、石头河西小街、六二沟和寒虫沟等处建设水力机械化采选场,分别于1963年、1966年、1967年投产。1965年开始在寒虫沟建造了第一只85立升钢结构间断斗采金船,1966年投产,从1962年到1966年共生产黄金37 645两,平均年产7 500两。

  1964年桦川与桦南分县后,改称为桦南金矿局。

  1965年,对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局矿两级合并,局机关迁往七道沟继后把四方台、黑背和八面通三个矿撤销,并将七道沟、石头河两矿合并,由局统一领导,下设单位有井上列露天采矿场。

  1961年、1972年分别在石头河子、驼腰子、大沟建造 3只50立升钢结构连续斗采金船,分别载1973年、1974年、1976年投产。

  1975年、1976年、1977年三年分别在七虎力河主流上段秋皮沟和七道沟中段建造了3只150立升钢结构连续斗采金船。

  从1966年至1977年11年间,生产黄金66 999两,本区建国后共生产黄金21万余两,平均年采金6 000多两。

  1981年,在石门沟建造采金船(100立升)1只,设计年生产能力为 1 235两。1983年石头河子镇、驼腰子乡采金均在千两以上。荣获黑龙江省黄金公司奖励的东风140型载重汽车各1台,奖励太平沟解放牌汽车1台。

  1983年以来,砂金的产量逐年下降,坑老砂残,成本高,使采金事业处于被动局面。

  现在石门沟、四力台、铁林河、大肚川等四个矿区内,黄金公司开辟了新的开采地段。

  1985年群众情况:

  驼腰子矿区,小碃30个、大碃3个群采人数400人,日产金4两。

  石头河子120人,大碃2个,及跑毛砂,日产3分金。

  八虎力20人,大碃1个,日产2分金。

  孟家岗225人,日产4~5两,正在筹建中。

  四方台:现有100人。

  滥泥沟:森工100人。

  四方台:铁矿30人。

  船 采:

  石门沟:1042号船42人,日产5两。

  明义采金船:初兴建,现有4人。

  本县37处砂金产区正在开采,人数共有1 100人,23处过采区。

  腰营子煤矿经黄金部队勘探证明第四系含金储量表内含金量丰富表外含金量也很可观。

  远景储量40吨左右。

  采掘形式基本四种:

  一是手工开采,适用于矿体浅,品位富,一般指小碃、大碃。

  二是水枪开采法,如在四方台采场,其与船、竖井比,优越性是设备简单,准备工作量少,基建投资省,建设速度快,回采率高,作业安全,机动性大。使用这种开采法,要有充足的水源及满足生产需要的电量,适用于小而富的矿体。一套水枪投资30万元左右。

  三是溜槽开采法,是采用黄金罗式溜槽机,利润大、成本低、见效快、开采灵活,船采达不到的小范围,溜槽却发挥作用,是采金事业发展方向。每条溜槽投资需30万元,产值36万元,利润8万元。

  四是船采,成本高、周期长、生产能力强,适合大面积开采。

  桦南金矿局现局址设在石头河子镇七道沟,距县城 35公里。截止1985年,全局共有职工1 222人,固定资产1 198万元,流动资金118万元,采金船7只,水采枪场4只,机关科室20个,俱乐部、医院、子弟校各1处,分校2处,职工高中1处,现有职工家属3 000人,局内设有变电所、汽车队、精选场等,全局采金4 400两,群众采金640两。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表


  注:水枪采金与采金船、竖井比,优越性是:设备简单,准备工作量少,基建投资省,建设速度快,回采率高,作业安全,机动性大,使用这种开采法,要有充足的水源及满足生产需要的电量,适用于小而富的矿体。

组成砂矿地层剖面表


  注:境内采区属于第四纪砂矿床,呈水平状,厚度变化较大,矿床属于第二类型,细粒和中等的金比较均匀地分布于砂矿中,并有少量大块。碎屑物资,底岩平缓,含金层由漂砾、砾石、砂石组成,金粒为片状,少数为粒状,直径为0.1—1毫米,个别达 5毫米左右,与砂金伴生的矿物有独居石、金红石、钛铁矿等。

管道中浆体流动的速度



  砂矿管道的选择,随流量和矿浆浓度而定,应使矿浆在管道中接近流速为宜。生产中平桂~200型的输浆管道,一般应用内径为200~225毫米无缝钢管,管壁厚10~13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