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煤炭
第八章 煤炭及其它矿业
第一节 煤炭
民国初年至伪满洲国时期,本县因地方工业不发达,加之交通不方便,居民燃料以木柈和柴草为主。1932年日寇侵入桦南境内后对营盘山进行了勘采,获得了原煤的储藏量,并投资开发。
据口碑资料讲,全矿当时只有几百人,整个采煤、装运完全是用镐刨锹装的手工作业,因此效率很低。当时原煤既无市场,又无销路,且开采成本高,所采原煤只有日本开拓团使用,用以取暖及炊事之用。小营盘煤矿开采不久便停办了。
1940年,日本森田久义等人,沿牡佳铁路线由本县的阎家起北至长发屯一线,进行了煤田调查,并在湖南营镇(原千振)进行了钻探工作。他载《桦川县千振附近煤田调查报文》中,提出:“千振钻孔中所见的煤层也属桦山统”。此观点现已被黑龙江省煤炭管理局一○九队的工作所证实。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原煤开始进入本县,居民也开始以煤为主要燃料,渐次普遍。
1956年至1957年,双鸭山煤田地质队在本县的东部地区进行了1:10万的地质普查,并发现了侏罗纪煤。
1956年至1958年,黑龙江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队在本县三道岗、阎家、小石头河子一线以北地区,进行了1:50万的综合给水地质调查。
1957年~1958年,中苏考察团乌苏里江地质队在牡丹江、合江两地区的广大土地上,进行1:50万的综合地路线性质调查,对本县南部倭肯河原煤盆地进行了地质工作。
1958年,一○九煤田队在本县小石头河子、三道岗、老街里等地,进行了煤田普查。并指出:出露于小石头河子,小营盘之煤系地层属侏罗系上统,而三道岗的煤系地层属白垩系下统。在街里附近于第三系地层中见有薄层煤和油页岩。
1968年 5月至1970年10月,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勘探公司二○四勘探队,对本县的小营盘地区煤矿进行了普查勘探。
本县煤矿共有 5处,除小普盘煤矿、平原煤矿两地系日伪时期发现的以外,建国以后,又陆续发现了石头河子煤矿、幸福乡五一村和阎家乡东兴屯煤矿等3处。
一、平原煤矿床(腰营子煤矿)
位于桦南镇城北,距桦南县火车站西南近 5公里,交通极为方便,该煤矿是在日伪时期发现的,日人曾作过概略的地质调查。1980年,由黑龙江省煤管局一○九勘探队进行了普查勘探工作,查清的会煤系地层,分布范围约14平方公里。此外,由八虎力河南岸冲积平原起,向中下游延至依兰县道台桥,长达20公里仍有出露。
矿区煤系地层为下第三系八虎力组,不整合覆于元古界变质岩和白垩系下统之上,下部以深灰色粉砂岩、砂岩为主,其上为黑灰色页岩、油页岩及一层煤组成。上部以灰、黑灰色砂岩、粉砂岩、砂页岩薄层互层组成,含二个薄煤层,层理发育,并含有小型介形虫类化石。
煤系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或倾角在10度至15度。
煤系地层的下部层位中,含有厚 2.7米的褐煤一层,呈黑色,质地较好,不显光泽,性脆。该煤层的厚度基本上是稳定的,但沿其走向有变厚及分叉现象,沿倾向亦有增厚之趋势。煤层的埋藏深度在 219米以下。煤层顶、底板均为页岩,但底板较稳定,顶饭不稳定。这层煤各项化验测试结果如下:焦油率为10~15.90%,发热量为4 639~9 996大卡/公斤,灰份为23.46~1.49%,挥发份为55.91~63.32%,粘结性呈粉末状。
煤系地层上部有褐煤及油页岩各两层,褐煤呈黑褐色,土状构造,质松软,厚度分别为0.45公尺和 0.5公尺。油页岩呈褐色,能点燃,并冒浓烟,有气油味或沥清味,油页岩中夹有薄煤线。
本矿区煤层为中灰份,无煤焦性,含焦油率及挥发份较高的褐煤适用于一般动力及民用,但分布面积不大,属小型煤矿床。
本区的油页岩经化验,含焦油率为1.2%左右,但油页岩厚度变化较大,岩性也不稳定,局部地段为炭质页岩,但仍含油,平均厚度为 0.7米,全区为稳定草斜构造,有三条比较大的斜交倾斜断层,其落差约在50米以上,初步推断均认为正断层。底板较稳定、其厚度为3.66米,有时变为0.4米,有的直接与较厚的砾岩层接触。
矿体内赋存褐煤、黄金及琥珀,其中褐煤储量3 783万吨,砂金储量表内5 391.6公斤,表外1 412.3公斤,需综合开采。
1960年冬季,于煤田东部开拓一对斜井,两井口掘进近 129米左右,因井筒做飘,没有见到煤,于1963年下马。其原因主要技术不佳,煤层埋藏较深。复第四系盖层过厚,巷道在粘土层穿过,无顶底,压力较大有很大关系。
1967年由鹤岗矿务局设计处予以设计年产 9万吨矿井,一主井为斜井,用毛料石砌筑,斜井用混凝土浇注为主井,先施工主井,由于当时派性影响加之技术水平和停电等因素,致使立井壁外砂砾加水浸入而造成壁外空隙过大,井简报废。1969年开齿斜井并又开一方木立井,当时因地质情况不明,虽有地质报告和初步设计,但露头掌握不准没有见煤,不得不进行钻探寻找露头。5个钻孔找到露头后于1970年见煤。
虽然出煤近千吨,但由于底板压力过大,加之顶板上部砂砾岩及水的直接威胁,使巷道很难维护。由于缺少资金,于1971年3月由地区计划签发文件,暂停建设。
矿区所属构造位于老爷岭中间隆起区中部桦南凸起,背斜的西部,双桦盆地东沿。地层主要为中下元古界。麻山群,建堂组,含石墨大理岩相变为黑云母绢云母片岩。中生界白垩系,猴石沟组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及煤层,新生界第三系道台桥组,半胶结至未胶结的砾岩砂和透境状粘土。第四系,灰黄、青灰色砂砾、粘土、河床和河漫淮堆积砂砾、粘土层。
侵入岩,位于八虎力河北岸,中元古侵入旋回酸性岩,主要为二云母混合花岗岩和黑云母混合花岗岩。
断裂构造发育,七虎力河、八虎力河和七星河断裂,构造双桦盆地和松木河盆地、沿河两测及中生代地层上部有第二系砂砾岩分布,并有砂金矿床,七虎力河、八虎力河断裂近东西向,位于矿区的南北两侧。地层由上到下为:表土,其次黄色和灰白色亚粘土及砂质粘土质,厚度在3米左右,46米以上为含金砂砾碎石层。金矿底板,煤层顶板为 3~5米左右的泥岩,煤岩厚度1.2~3.7米。
含煤地层只发现一层可采煤层,分别的不整合复盖在前寒武纪或白垩纪地层上。地层厚度约为 6 302 703米,在含煤地层上部约有50多米,第四纪冲积层复盖。在含煤层位下部主要为砂岩粉砂岩、页岩等互成,在含煤层上部,主要由较厚的泥岩层及少量的薄层砂岩、粉砂岩和油页岩组成。
煤质物理性质,黑色,暗淡半光亮。条痕黑褐色,硬度一般,有韧性,断口一般,为平坦状与贝壳状,容量为 1.3,结构多吉线理和条带状垂直断口面有线条状,共生包裹体主要为琥珀矿物,常呈小颗粒分布了煤层中。后生节理发育,在燃烧时发红黄的火焰,并有大量浓烟,然后有臭味。
二、小营盘煤矿
小营盘煤矿位于桦南县城东约45公里,属桦南林业局红光营林所管辖,有森林铁路和公路,由县城可直达矿区,交通方便。
该煤矿共分两块,东块指森林铁路以东,约2.85平方公里的含煤地带,西块是指森林铁路以西,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含煤地带。
本区在伪满时期就有日本人进行过调查及开采。1959年,煤田一○九队在此进行地质测量和山地工作。19 3年_至1970年,煤田二O四队又在此进行普查勘探工作。本煤矿在伪满时,就有坑口采过煤。
小营盘煤矿属一个稳定地块上断陷煤盆地,煤系地层总的方向近南北分布,且呈东西两个小向斜断块。含煤地层为上侏罗统穆棱组,其不整合覆于元古界麻山群之上,被第三系不整合覆盖。由砂砾岩、中粒砂岩、细砂岩、粉细砂岩、凝灰岩、煤层等组成,其厚度约为 220米,东块的岩层走向为南北至北西,倾角一般为 5~10度,西块的岩层倾角陡,变化大,小者一般在10~15度,大者达20度。
本矿区已查明共有11层煤,煤层厚度大多不稳定,变化较大,且有尖灰、分叉等现象。其中除4号煤层全区可采外,其余煤层只有局部地段可开采,4号煤层厚度较大,且又很稳定。11层煤的总厚度为 7.75米,各层煤的厚度是:1号煤层一般厚为 0.4~0.5米,2号煤层一般厚为0.8~1.0米,3号煤层一般厚度为0.5~1.4米,4号煤层一般厚为 1.0~1.2米,5号煤层一般厚为0.5米,69煤层一般厚为0.25米,79煤层一般厚为0.55~0.65米,8号煤层一般厚为0.1~0.2米,99煤层一般厚为1.2~1.6米,10号煤层一般厚为0.4米,11号煤层一般厚为0.7~1.2米。
此煤矿的煤为弱粘结性——气肥一号煤。
以4号煤层的煤为代表,原煤灰份平均为25.08%,挥发份为34.46%,原煤发热量为5 021大卡/公斤,本区之煤可做配焦用煤、锅炉及机车用煤,以及地方小型工厂和民用。
本煤矿的储量为480万吨,这个储量未把1、5、6、9、10号煤层的煤计算在内。
小营盘煤矿于1957年 9月25日正式投产,当时在东块含煤点斜井开采,人工挖掘,是年开采四个坑口,最深坑口330米,生产原煤7 000吨。由于小营盘煤矿山高坡陡,小火车不通,运输解决不了,所采原煤运不出矿,又因水大和开采技术上的困难而停采,被迫于1959年停产。
1960年 8月再次筹建,所用工人均系从各单位抽调上来的,当时与森工林业局系一个小火车线,铁路直接铺到距煤矿坑口 250米处,10月26日正式通车,原煤开始运出,是年有职工30人,设备有12吨机车1辆,斗车2辆,有机务运输组和装卸队。由于煤矿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加之受当时种种条件限制,重建2年多的煤矿又再次停产。
1966年 8月,小营盘煤矿根据省委工交政治工作会议大办“五小”企业精神,又重新复建,历经三个月时间,于11月 1日正式通车运煤,职工总人数36人,复产后的小营盘煤矿,仍然面临重重困难。
1968年始,本县在此大量采掘,先后在东块之北建立老井口(现已废)及南部的新井口,同时,在西面又有红光、石头河子镇的煤窖开采。1979年再次停产。煤矿复建13年,几经周折,主要问题一是,煤质差,无销路;二是,岗大路远,山区公路,运费贵,每吨原煤运输到县城,成本28.7元,;三是,亏损严重,国家投资100多万,原煤大量积压,造成自燃,给国家损失达76万多元。教训是,生产——积压——自燃——亏损。
1948年 4月营盘煤矿移交给第二劳改支队,采掘人员达80人,靠绞提升,充电设备,输电线路。完善、专用设备较强,有生产煤炭经验的管理干部,是开办煤矿有利条件,促使营盘煤矿焕然一新,在原主井巷道以进尺350米基础上,向两翼共送平巷道 400余米,并回采原煤近2万吨,1984年开采 3号煤层为主,逐步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处于边维护、边开拓、边回采原则下争取了年生产近2万吨煤炭,1985年完成产量4万吨。
附近西山为红光林场煤矿,是小营盘主体煤矿一部分,其储量为190万吨。
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一口井为工人采掘,另一口井为绞车提升。
北山一委由乡镇企业管理局石头河子镇工业煤矿及个体等四家小煤矿开采,年生产能力为2万吨,储量10万吨左右,不在主体矿内。
三、石头河子煤矿床
石头河子煤矿。位与石头河子镇东约 4公里,交通较为方便。该煤矿于1959年及1969年,由黑龙江省煤管局一○九队、二○四队,在此开展了普查勘探工作。普查范围为:石头河子镇以东,大石头河子以西,北至七道沟,南止寒虫沟。
煤床位于石头河子向斜的南西翼上。基底系由元古界麻山群变质岩构成,含煤的上侏罗统穆棱组地层,不整合覆盖其上,穆棱组地层系由砂砾岩、粗砂岩、粉砂岩、及煤层组成。可划分为上下两部分,岩层走向340度,倾向北东,倾角10度,东组地层厚为250米,但矿区西部变薄。
煤层均赋存于穆凌组的上部,共5层煤,以底部的4号煤层最发育,其上所见的煤层,均为薄煤层及煤线。
4号煤层厚1~1.3米,最薄处为0.65米,间夹有 0.2~0.3米灰色粉砂岩夹层。煤层顶、底板均为粉砂岩或细砂岩,煤层延深一般为30~30米。
据煤质化验结果:灰份为35.35~52.02%,水份为1.76~2.46%,挥发份为37.11~3.03%,属气煤和弱粘结煤。可供一般动力及民用,煤储量为260万吨。
四、东兴屯煤矿
该点位于阎家乡东兴屯北东约 4.5公里处。本煤点为黑龙江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四分队于1973年至1975年,在桦南县幅进行1:20万区调工作中发现的。
矿点地层为下白垩统猴石沟组,由粉砂岩、砂岩、含砾砂岩组成。煤层赋存于该组地层的上部,仅见一层煤,厚 0.4米,煤层延长30米左右,沿走向有变薄或增厚的现象,煤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西,倾角11度。煤层顶、底板均为灰黄色粉砂岩,煤质不佳,煤层中有相当数量的夹石。
五、幸福新宏煤矿
新宏煤田于1992年经“五一”村发现后,由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经1983年至1984年两年勘探,于1984年10月提出地质报告,该报告经省煤管局审查批准,其储量为 C级891.78万吨,为开拓桦南新宏煤田提供可靠资料。
矿区位于桦南城南9公里幸福乡。西距牡佳铁路5公里,佳丹公路在矿区附近通过,交通方便。地理坐标:东经130°25′至130°26′北纬46°15′至46°16′。
含煤地层共三层,为侏罗系上统城子河组的下部含煤段。此段地层厚度为 250米,含煤段上部为无煤砂岩,该岩段厚度为100米,其上为第四系冲积层,厚度5至30米,含煤段下部为基底地层与煤系地层角度不正合接触。
区内只发育一个煤层群,有三个煤层,纯煤厚度2.45米,煤层倾角为15度至20度之间,属于较稳定和不稳定型煤层。三个煤层部分和二号煤层全部为灰分较大,不易开采,仅有三号煤层灰分较小可以开采。三号煤层厚度0.26至1.12米,平均厚度为0.68 米。
煤质物理性质从肉眼观察看,多为黑色,沥青光泽,粉状,半亮型。煤质一般。从化验分析看,主要为低磷、低硫高灰分气煤和弱粘结煤。
年生产1.5万吨,原煤主要销售本县和砖厂等,用于工业和市场用煤。
矿井为绞车提升,离心泵满足排水需要,采用机械通风,电源条件较好。有 1万千伏输电线路通过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