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梳棉工业

第六节 梳棉工业





  桦南县梳棉厂位于桦南县铁西街中段,厂房面积1 739.6平方米,占地面积5 742平方米,厂内有絮棉、被褥套和机械维修三大车间,自备配电室1座,厂内附有托儿所,计有职工138人,专用设备15台,通用设备 3台,电动机42台,是本县独一无二的棉花加工业,主要担负合江地区絮棉和被褥套的加工。

  桦南县的棉花加工业是在伪满州国康德三年(1936年)时才开始出现的,当时有赵明山兄弟二人从辽宁省来到千振(现在桦南镇)。兄弟二人均学过打棉技术,定居后,见此行业尚未有人经营,便利用简单的手工工具对外加工旧花,并积极筹积资金。翌年,在千振正北街正式开设了打棉房,设备有马拉弹棉机2台,旧棉花出口处400厘米,主要由马拉,通过传动杆,经过扇形齿轮带动机器转动,每小时只能加工5至6斤旧棉花,效率极低,每斤旧棉花收加工费 5分钱。赵家打棉房当时在千振是独一处,加工量较大,买卖比较兴隆。继赵明山兄弟之后,谢国强又在千振开设了第二个打棉房,因小本经营,买卖不利,开业加工不到二年时间就关闭了。1945年,孙作胜、高喜良、王兴南、‘董文秀从山东、辽宁等地接踵而来,先后挂幌开店,从事棉花加工。这些加工旧棉花的个体手工业者,均系独家经营,工作相当劳苦,每年获利 400元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县内人口增加,党和政府对棉花加工业给予了积极支持,打棉行业兴旺发达。1955年,手工业组织了弹棉生产小组,内有3人,年产值430元。1956年合作化时期,由孙作胜、赵明山、高喜良、董文秀、王兴南、唐福顺 6家打棉行业的个体户组织了第一个打棉生产合作社,内有13人,厂房300平方米,当年完成产值5万元。1958年打棉生产合作社下放给桦川镇人民公社,与东风杂品厂合并,改为第一车间,主要为本县百货公司加工絮棉,对外仍加工旧花。1961年 9月,打棉车间从东风杂品厂分出,单独成立弹棉生产合作社,隶属关系仍旧归手工业联社管理,是年有职工25人,设备有电动机3台,弹棉机5台,固定资产 850元,年产值15 957元。

  1966年10月2日,由合江地区二级站投资,在新镇铁西街中段新建厂房,翌年5月13日,正式投产,担负合江地区絮棉和被褥套加工。1974年改称为桦南县弹棉厂,1980年加工的雪花牌精弹棉获合江地区优质产品证书。

  1981年,由于新工人增加,棉花质量下降。为了保住雪花牌精弹棉的荣誉,厂党支部书记安守仁和厂长孙志亲自走访柜台,倾听消费者的意见,回厂后,及时召开全厂职工大会,教育职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为用户服务的思想,发动全厂职工对查出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在逐步提高职工认识的基础上,厂里制定了产品质量升级规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质量检查制定,制度了工种岗位责任制10章 100条,使工人有章可循,限期将质量提高上去。工厂还根据新工人多的实际情况,开展岗位练兵,指定老工人带培包教、包学,互相交流经验,提高了产品质量(达到无疙瘩、无柳子、无辫子、无杂质),产品在地区商场出售,颇受赞扬。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个厂还将原来用棉线拉网,具有北方特点的又稀又松的被褥套,改成用维轮长丝拉成网线密实的南方被褥套,用维轮长丝拉成的被褥套的网络外形素雅、密实、美观,产品一出厂,消费者竞相购买。

  弹棉厂自合作社建社以来,在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由小到大,设备由简到繁,技术由低到高,人员由少到多的不断发展过程,年年提前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为国家和集体积累了一定资金,为人民生活做出了一定贡献。1984年,在企业改革中,工厂引进先进设备,开始将加工弹棉改为精梳棉,在质量上大大提高一步,企业改称为梳棉厂,加工的棉花、被褥套多半运往内蒙、新疆等地,1985年完成产值250万元,实现利润4万元,是本县轻工业先进厂家。

1976年全部工业总产值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1976年



1976年金属切削机床及锻压设备拥有量



  续表



1976年主要工业企业概况表



1976年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概况表



  续表



  续表



1981年全部工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



历年工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



1981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净产值
  单位:万元、个



  续表



1981年工业总产值



198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198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