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务管理 一、预算管理
(一)县财政预、决算的编审程序
1.预算的编制、审查和批准。县预算草案由财政科(局)根据省(地)分配的收支指标,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编制,县财政预算草案经县人民政府审查后,报省财政厅,并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预算草案经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以后,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在县人民代表大会未审查批准前,称预算草案。
2.决算的编制、审查和批准。决算的编制是从执行预算的基层单位开始,自下而上逐级编审汇总的,最后经县财政部门审查并汇总编成县财政总决算及决算说明书,报县人民政府审查后,上报省财政厅,并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二)单位预算的编审程序
1.年度预算的编制。收入机关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结合县、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全年的收入计划,报上级主管部门,并报送县财政部门审核。
工商税收计划,是县税务部门根据省(地)税务局下达的税收计划指标结合本县的国民经济计划中有关计划进行编制的税收计划。
企业财务收支计划。“文化大革命”前,企业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报主管部门并财政部门审批。“文化大革命”后,实际上废除了财务服支计划,而是“推干”。1978年重新开始编制财务收支计划,但执行的结果,往往变化很大,已失去应有的作用。
事业收入计划。事业收入比重很小,一般的都没有建立收入计划。
单位预算单位的支出计划,“文化大革命”后,一般的都没有编制全年的支出预算(计划),而是以财政部门下达的支出指标所代替。
2.季度计划的编制。各部门、各单位在年度预算的范围内,按季。编制季度(分月)计划,使年度预算进一步精确化,并作为预算缴款、拨款、预算执行进度考核的具体依据。
3.临时支出计划的编制。除季度拨款计划外,还有临时拨款计划。对弹性费用的开支,如会议费、设备购置费、房屋修缮费、大宗印刷费,以及临时发生的急需和超计划支出等,采取临时提报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查核准后,作为拨款和开支的依据。
建县后长期没有建立过乡(镇)一级财政。1953年以前乡(镇)(原是区级政府)是县财政的报销单位,1953年以后是县财政预算的单位预算。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搞过一年“两放、三统、一包”的办法,即把公社辖境内的工业、商业,税收等都下放给公社,然后公社包干统一上缴。1959年改为收支两条线的办法,即收入上缴,支出由县拨给。1960年下放公社的工商企业、税收、财政由县全部收回,公社又改为县财政预算的单位预算单位。
二、企业财务管理
(一)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变化
建国以来随着国家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改变,桦南县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大体上有以下六点变化。
1.“一五”时期和大跃进以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实行的是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企业的利润收入、基本折旧基金,全部上缴财政。对企业先后实行过企业奖励基金和四项费用由财政拨款等制度。
2.三年大跃进时期,随着经济管理权限下放,企业财务管理权限也相应的下放给地方和企业。对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制度,流动资金全部有偿占用等。这些改革扩大了企业的财务自主权。但是为了解决当时经济上面临的困难,从1962年,已下放的权限又重新上收。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73年对国营工业(包括商办工业)试行了小型技术组织措施贷款的办法。从1974年起,工业企业把基本折旧基金下放给企业 70%,商业、供销、农牧企业全部留给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4.从1978年起到1979年,为鼓励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对国营企业试行企业基金的办法。但所提基金有限,加之所提基金的一部或全部上交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 (如工业企业基本折旧上交财政15%~30%,商业、供销绝大部分上交主管部门) 管理,企业支配的基金不多,经营亏损也不承担经济责任;
5.为适应“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1980年县对企业采取了以下办法:
一是对工业企业实行“超额利润分成,亏损包干,超亏不补,减亏留成”的办法。
二是农牧企业实行“定额补贴加贡献补贴,超亏不补”的办法。
三是对商业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减亏分成和管理费预算包干”的办法。
四是其他企业分成,按省转发中央和省补充规定执行。
6.为把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处理好,保护企业的积极性,把企业搞活和确保国家收入的稳定增长,做到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从1983年6月1日起,对工业的砖厂、印刷、水泥厂三户企业、商业企业全部实行利改税的第一步改革。从1984年10月 1日起,商业企业全部实行了利改税的第二步改革。其中:人民商场、五金、石油、百货批发、纺织品公司五户划为中型企业,其余都是小型企业。工业企业从1985年 1月起全部实行了利改税的第二步改革。
(二)企业的经济效益
桦南县国营企业管理薄弱,经营不善,在 “文化大革命”前,只有少数企业亏损, 但在“文化大革命”后,虽然增加了企业,但是预算内企业除少数经济效益好外,大多数经济效益低,甚至亏损,亏损面越来越大,亏损额也越来越多。例如:工业企业从1965年到1985年累计平均是11.95户,其中亏损企业6.1户,占51.05%,亏损额从1965年到1985年共达 3 530.1万元(包括1982年以前支出的关停企业维护费)。商业、供销系统有的企业也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农牧企业全部亏损。
企业亏损原因除补贴农用大中型拖拉机的大修费用和城镇人民生活用煤、粮、油、猪肉价格补贴等政策性亏损外,主要是层层吃“大锅饭”,经营管理不善,工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劳动生产率低,质量次,消耗大,成本高;商业库存增大,银行货款多,财产损失大造成的。其次是办厂布局不合理,缺乏可行性研究,有些项目违背客观规律,盲目建设,原钢铁厂所用矿石,除使用本县八一铁矿、孟家岗铁矿部分矿石、铁粉外,“大部分从外地采购,远到广东省的海南岛,近至河北省的邯郸,致使运输费用提高,加之进料(含原、燃料)缺吨少秤,陶瓷、缫丝厂(现改名丝绸厂)也有类似情况。此外,价格不合理,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而产品出厂价格变化不大。还有些企业乱挤乱摊成本和费用,也是造成亏损的一个原因。
桦南县历年各主要行业经济效益情况,如下表( 本表根据企业财务决算编制。由于企业缴、退库的时间有跨年和企业利润留成等因素,故同第二节的收入数不一致)。
桦南县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历年经济效益情况 单位:户、千元
桦南县商业企业历年经济效益情况 单位:户、千元
桦南县供销合作企业历年经济效益情况 单位:户、千元
注:1971年不包括土特、果品、生产资料站(当时商供合一,在商业内);1971、1972年包括18个基层(农村)供销社,1973年恢复集体所有制改为缴纳所得税。
桦南县物资工业供销企业历年经济效益情况 单位:千元
桦南县农牧三场历年经济效益情况 单位:千元
三、事业行政财务管理
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采取两种不同的管理办法。
1.全额预算管理。对没有收入的行政机关或虽有收入但数额很少,且不经常的事业单位,其各项支出,实行由预算拨款,其收入除预算外资金外全部上缴县预算,不实行以收抵支,收支全部纳入预算。
2.差额预算管理。对有经常性业务收入的事业单位,用其收入抵补其支出的一部或全部后,其收支差额列入县预算,并对其全部收支进行全额管理。具体有两种形式:
①“全额管理,定项补助”。对县级医院某一特定项目的开支全部或一定比例,由县预算拨款,其他项目的开支由医院业务收入来解决。当前实行的是包“工资”项目,并适当解决一些维修费、设备购置费等。
②“全额管理,差额补助”。对县以下卫生院、机关托儿所等单位,其业务收入,用于相应的支出,不足部分,由县预算酌情予以补助。
对事业行政支出的管理。桦南县根据中央和省有关增产节约,加强财政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并支标准的一系列指示的要求,在50年代和60年代曾多次采取了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措施,并制定和修改了各项经费开支标准,这对巩固县预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各项措施和开支标准流于形式。为此,县革命委员会在1972年 5月制定了《关于加强财政管理的规定》。1973年 1月制定了《关于行政事业经费开支标准的暂行规定》。1974年 1月又转发了省革命委员会发送省财政局《关于加强行政经费管理几项规定的报告》。1980年 2月县委、县革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节约非生产性开支,反对浪费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具体情况,对控制和节约行政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和企业管理费制定了关于节约非生产性开支,反对浪费的14条措施。1980年根据财政部颁发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单位、行政机关“预算包干”试行办法》的通知,在事业、行政单位试行了除弹性开支外的经费包干的办法;1981年全面推行了预算包干的办法。
四、预算外资金管理
预算外资金是国家预算以外,按照国家财政制度的规定,由各部门、各单位掌握使用的资金。这些资金一般都有规定的收入来源和提取标准,有既定的用途,在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扩大收入和提取比例,也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
桦南县预算外资金的种类繁多,有财政部门管理的:工商税附加、农业税附加、公用事业附加、县办工业利润留成、集中企业折旧基金和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项目;有事业和行政单位管理的:工商部门事业费、计量管理和核定费收入、勘察设计收入、养路费、监理费、民间运输业提取的管理费、育林基金、国营灌区水费、淡水养殖收入、房产管理收入、校办工厂收入、宾馆招待所收入,中小学杂费和勤工俭学收入、劳动调配费、锅炉检验费、机关杂项收入、市场管理收入、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项目;国营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管理的:基本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企业基金、利润留成、各种形式的盈亏包干分成收入、实行以税代利企业的税后利润、矿山开拓延伸费、矿山煤炭维简费、地方建材发展基金、旧地更新基金、主管部门集中的专项基金、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项目;地方未纳入预算的企业收入:桦阳铁路。
桦南县历年预算外资金收入情况表(一) 单位:千元
续表
桦南县历年预算外资金收入情况表(二) 单位:千元
续表
注:为不重复计算,各年度的上年结余数都未列入。
桦南县历年预算外资金支出情况表(一) 单位:千元
续表
桦南县历年预算外资金支出情况表(二) 单位: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