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劳动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 一、劳动力资源
1.劳动力资源 本县社会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是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后备劳动力。随着本县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逐步提高,就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1978年以来,在中央“三结合”的劳动就业方针指引下,符合劳动就业年龄的社会劳动力基本上都有业可就,社会劳动力资源随之逐年减少。1980年和1981年,城镇新增劳动力每年约在1 000人左右。1985年新增劳动力仅211人。县内当年新增劳动力,当年基本安置完毕。
2.社会劳动力招收 在用工制度改革以前,每年用人单位通过录用手续从社会劳动力中招收部分劳动力(详见附表)。
3.国家统分统配人员。按国家计划对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和城镇退伍转业军人进行接收、安置和分配。本县自1983年试行劳动合同制,到1985年三年中招收合同制工人231人(详见附表)。
二、在职职工管理
1.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1985年的职工人数为1949年2 801人的9.4倍。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职工人数在逐年增加。1958年职工人数为9 395人,与1949年相比平均每年增加73%。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职工人数为23 516人,比1958年平均每年增加 14%。1985年职工人数达26 393人,比1978年增加8.9%。建国初期全民所有制职工占职工总数的75%,到1985年则为57.1%。
2.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增加也很快,1949年仅 756人,1985年末已达10 163人,增长为13倍。尤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内搞活经济,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方针,集体经济发展较快,职工迅速增加,由1978年的3 794人增加到1985年的10 163人,八年间平均每年增加796人(详见附表)
3.国民经济各部门全民、集体职工人数及分布情况详见附表。
4.劳动计划。劳动计划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职工人数计划( 其中包括固定工和临时工计划 )、劳动效率计划、工资计划三项。全县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编制了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劳动工资计划,按计划调剂各单位劳动力余缺,及时检查调整计划落实和完成情况。从而控制企业事业盲目增人,做到合理安排和使用劳动力(详见附表)。
5.职工调配调剂。在劳动管理上对增人单位贯彻“先调后招”原则,对用工单位调剂余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等,从而为解决职工生活,发展生产起了一定作用。
1979年县内外调出调入职工433人,其中解决夫妻两地分居35人。1981年调剂职工320人,其中解决夫妻两地生活的29人。1982年至1985年的四个年度中调剂职工 1 469人,其中解决两地分居的共有593人。
三、全员劳动生产率
1985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7 576元,比1958年的 2 039元提高26.9%。在国民经济调整中,轻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劳动生产明显提高。到1985年末,劳动生产率为11 850元,1981年末劳动生产率为1 741元,到1985年末为3 069元,比1981年增加1 328元(详见附表)。
四、劳动制度改革
本县用工制度在50年代初期以市场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当时企业有权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选择用人,用工制度比较灵活,后期逐渐趋于单一的固定制度。1985年至1976年曾先后三次进行过改革,试行亦工亦农、轮换工等制度,但效果都不好。
我国现行的固定工制度,存在着“铁饭碗”的严重弊病,企业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这种“铁饭碗”的用工制度和“大锅饭”的工资制度相联系,造成了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不利于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劳动生产率也提不高。
1983年从本县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情况进行了用工制度的改革,实行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除国家统分统招人员外,还实行为亦工亦农、全民劳动合同制、长期临时工、季节临时工、合同工、日工、计划外用工等多种用工办法,严格控制了固定工的增加,这样做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灵活,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社会劳动力招收、统分人员情况 单位:人
历年职工总数198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及分布表 续表
全民所有制劳动计划完成情况全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单位:元